天天看点

豆粕减量替代意义何在?这场研讨会说清楚了

作者:大河财立方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5月的南阳,正是麦浪滚滚的时节。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里,南阳于5月16日举办了一场重要的学术盛会——2024年动物营养与饲料应用技术研讨会。

豆粕减量替代意义何在?这场研讨会说清楚了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分会主办,牧原集团承办,并得到了牧原实验室和南阳市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河南省生猪绿色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的协办支持。大会的主题是“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绿色可持续”,旨在聚焦动物营养与饲料技术的最新应用,推动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研讨会上,与会的优秀学者、专家和业界技术精英们围绕四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分别是低豆日粮应用、产业洞察、新质生产力和食品安全。通过这些讨论,期望能够促进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动物营养与饲料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豆粕减量替代意义何在?这场研讨会说清楚了

【致辞环节】

豆粕减量替代是饲料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

在致辞环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副理事长、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爱科表示,目前,饲料养殖业不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且蕴含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机遇,动物营养与饲料行业的技术创新与稳健发展,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力推动农业可持续进步,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此次研讨会上,牧原股份副总裁褚柯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发表了致辞。褚柯首先强调了推动低豆日粮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她指出,近年来养殖业在降低豆粕添加比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豆粕添加比例已从5年前的17.3%降至13%。这一变化不仅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更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褚柯还提到,低豆日粮在理论上可以进一步降低,但目前受经济效益限制,还不能广泛应用于商业生产。然而,她相信随着小品种氨基酸、高蛋白玉米、菌体蛋白等非常规蛋白原料的研发创新,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推动豆粕的减量替代。

据了解,牧原股份长期以来致力于低豆日粮的研究,与西湖大学合作,研发合成生物技术,聚焦豆粕减量替代。2024年4月,公司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为14.8元/kg,成本的下降主要来自生产成绩改善及饲料成本下降。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饲料兽药处处长胡赓在致辞时表示,豆粕减量替代是饲料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学科、多体系的高位嫁接和交叉融合。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关心指导下,河南致力于饲料行业提效、开源、调结构,积极推进减量替代四大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产业加速迭代升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以牧原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勇于先行探索,推动了低豆粕日粮应用方面的技术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低豆日粮应用】

多家企业积极推动低豆粕日粮应用

近年来,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在饲料养殖行业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黄庆生在《合力推动养殖节粮行动,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强调了畜牧业节粮的紧迫性。他指出,在《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的推动下,2023年畜牧业的豆粕用量占比已降至13%,较2022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然而,饲用原料中仍有45%的蛋白原料依赖进口,因此推行养殖节粮行动势在必行。

在此期间,多家企业积极推动低豆粕日粮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畜牧师刘松柏分享了肉鸡低蛋白多氨基酸平衡日粮的研究进展,提及了净能体系、可消化氨基酸体系等关键技术,为低蛋白日粮的推广提供了基础。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饲料研究院院长周桂莲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豆粕减量的关键技术路径,包括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的构建和新型豆粕替代原料的开发等。双胞胎集团饲料研发部营养主任何欢则分享了该集团在低蛋白日粮技术体系下的实践,通过探索猪净能需要量、净能赖氨酸平衡等模式,成功将猪料豆粕用量从17.1%降至6.9%。

扬翔在豆粕减量替代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扬翔饲料事业部营养研究中心副总监王俊文提供了一套整体营养解决方案,通过多项技术结合,成功降低了5%—6%的豆粕用量。全球领先的嘉吉动物营养公司也分享了他们的低蛋白日粮应用经验,通过建立原料营养价值评价体系和精准营养体系,实现了豆粕的减量替代。

最后,牧原股份氨基酸应用研发负责人杨亚敏强调了行业节粮节豆的重要性,并表示牧原一直致力于推动低豆粕日粮的应用。她提到,尽管各企业在具体做法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的低豆日粮技术路径都涉及多个体系的构建和最适营养需要的持续探索,以提高应用性能和效率,降低成本。

【产业洞察】

饲用豆粕的减量替代空间是巨大的

在全球大豆市场的大背景下,供应情况逐渐趋向宽松,国内豆粕价格已从2023年9月的近5000元/吨降低至目前的3400元/吨。尽管如此,由于天气变化莫测,2024/2025年度的大豆产量仍充满不确定性。

例如,五一假期的巴西洪水已引发市场波动,未来几个月美国天气对大豆种植的影响也备受关注。同时,2024年美国大选可能带来的贸易政策变化,也为市场增添了不确定性。在这一系列变数中,寻找替代豆粕以获取相对的确定性优势,无疑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这是中粮期货武汉营业部总经理姚晖在《全球大豆供需分析及展望》中分享的观点。

另一方面,国内油脂需求的未来变化可能会对国内大豆及其他油料结构产生影响。多元化的油料和油脂结构为饲料养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配方选择空间。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决策服务处处长王辽卫在《大豆油脂消费趋势》报告中表示,自2000年以来,大陆肉禽蛋奶产量的持续增长,推动了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主要的蛋白原料,豆粕的消费需求大幅增加。然而,在国内生产增长缓慢的背景下,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2023年,大陆进口大豆9941万吨,而国内生产的大豆为2080万吨。在满足41%的豆油消费需求下,每年需要7935.48万吨大豆。

由此可见,饲用豆粕的减量替代空间是巨大的。

在全球大豆供应趋于宽松但产量仍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寻找替代豆粕以获取确定性优势,以及应对国内油脂需求变化对大豆和其他油料结构的影响,是当前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新质生产力】

专家热议低豆日粮的新技术、新工艺

在下午的大会上,主要探讨了“达成低豆日粮的新技术、新工艺”,聚焦于新质生产力。

首先,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玉玲教授分享了《玉米品种营养品质状况及高效利用》的报告。她指出,玉米作为高产之王,增产潜力巨大。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玉米产业链的技术,我们将持续提高其质量和效率,从而努力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接着,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的薛敏专家作了《新型蛋白原料制造及精准饲料加工参数数据库》主题报告。报告中探讨了多种新型蛋白原料的特性和加工技术,增强了对这些新蛋白原料的了解。尽管目前利用一碳化合物合成菌体蛋白的成本相对较高并且产能有限,但我们期望通过加大产业化推广来推动豆粕的减量替代。

西湖大学的聂梦真博士带来了《小品种氨基酸研发进展与展望》的报告。报告中,聂博士展示了小品种氨基酸,特别是苯丙氨酸的研发成果。通过技术优化,其代谢反应步骤已从15步大幅缩短至4步,理论转化率达到了100%,从而降低了约40%的生产成本。我们期待这一技术创新能为整个产业带来深远的变革。

另外,关于杂粮杂粕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的王微微博士分享了《生物发酵技术在粮油饲料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的报告。她强调了粮油饲料资源开发中新型技术,尤其是生物发酵技术的重要性,并认为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蛋白谷物品种培育、小品种氨基酸研发、杂粮杂粕替代以及微生物蛋白开发,这些都是行业实现低豆粕日粮的核心技术路径。这些新质生产力将很快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降低大陆养殖业的豆粕使用量,从而减少对大豆进口的依赖,真正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食品安全】

原料的把控是关键环节

食品安全不仅是企业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企业稳健经营和持续盈利的基石。在防范风险方面,它发挥着如避风港般的作用。合法合规的经营行为,无疑为企业提供了稳健的底线和盈利的持久保障。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李俊博士,作为饲料加工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的研究员,通过视频详细阐述了《饲料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与防控对策》。他明确指出,饲料质量的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的持续关注和努力。

饲料质量安全中,原料的把控是一个关键环节。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动物营养首席科学家郭吉原,在其《饲料原料质量评价案例分析》的报告中,系统地讲解了如何全面评价原料。他提出,评价原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包括原料的价值、来源、工艺流程、核心质量指标,以及验收和检测方法。这要求采购、营养、品管、饲料加工等多个部门紧密合作,以确保最终产品能达到既定的标准。

另一方面,快速且精准的检测技术是控制原料质量的重要手段。华测检测动物营养与健康项目技术支持负责人隋莉,分享了《近红外应用技术的难点和解决方案》。她提到,近红外技术在饲料行业已经得到了成熟稳定的应用,为行业提供了快速评价原料的技术支持。

见习编辑:李文玉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