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委員故事|參加兩會,他為何一定要穿着中華立領套裝?

委員故事|參加兩會,他為何一定要穿着中華立領套裝?

宋慰祖簡介

北京市政協常委、社法委副主任,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民盟北京市委一級巡視員,北京設計學會創始人,“北京禮物”旅遊商品專家委員會主任,2008奧運吉祥物評議委員,2022冬奧會火炬評委。

道地老北京 自帶文化味

1982年,國家第一檔案館館員張書才從該館所藏雍正年間檔案中發現:雍正六年,接任江甯織造的隋赫德在《細查曹頫江南家産人口等情析》中奏明:“曹所有田産、房屋、人口等項,奴才荷蒙皇上浩蕩天恩特加賞,寵榮已極,曹頫家屬蒙恩谕少留房産,以資養贍。今其家屬不久回京,奴才應将在京房屋人口酌量撥給。”經雍正禦批,雍正七年曹雪芹和祖母等一家老小從南京回到北京後,隋赫德将京城崇文門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間半和家仆三對,給予曹寅之妻孀婦度命。

在紅學家的眼裡,《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謎一般的存在,他生在哪年、死在哪年、葬在哪裡等,至今都還在考證之中。“而唯一有文字記載可以證明的,就是這十七間半。後來經專家學者多方考證,在北京原廣渠門大街207号發現這座曹氏故居的存在。”告訴記者這段曆史的,是北京市政協常委、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宋慰祖。

宋慰祖是個道地的北京人,出生地就在北京東城區(原崇文區)廣渠門大街上的觀馬胡同18号。小時候,他常跑到蒜市口那一帶去玩,玩累了溜進207号院子裡喝自來水。從10歲起就捧起《紅樓夢》閱讀的宋慰祖,在那一帶生活了30多年。多年後他才後知後覺地發現:“我們家對面就是曹雪芹他們家,就在我家斜對面一站地的地方。”

社會的發展,改變着城市的面貌,今天,廣渠門大街207号不複存在。還能指認出其曾經所在位置的北京人,也已經為數不多,宋慰祖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院子的位置,就在今天崇文門外大街、磁器口十字路口的東北角。它真正的原址,就在這個十字路口的地下了。”

一開口說話,宋慰祖身上的北京味兒便展現得淋漓盡緻——

能侃。北京人都能侃,宋慰祖也不例外,他講話不僅中氣十足,而且繪聲繪色,眉飛色舞地侃上半日,低頭一看時間:嚯!不知不覺過去了三個鐘頭。

從容。北京是皇城古都,文化的深厚無聲地浸潤在建築、語言當中。講着一口道地北京話的宋慰祖對于典故轶聞的信手拈來,無疑是經見過世面的。

講究。有記者發現,宋慰祖參加北京兩會,一定會穿着中華立領套裝。“這是中山裝的改良版,兜、領、扣等的設計,都吸收了傳統服裝的特點。年輕時,我也是每天穿西裝打領帶。因為本身是做與設計有關的工作,随着國際交往的增多,我倒覺得,中國人應該穿中國人的禮服。”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過去,中國人上朝也好,出門也好,參加各種祭祀活動,都是要穿華服的。今天,參加重要活動,出席重要場合,中國人要有中國人的形象,這也展現了中國人對于中國文化的自信。”聽着宋慰祖的講述,漸漸發現,他身上的北京味兒原來就是文化味兒。

曾經的崇文區是工藝美術之鄉。宋慰祖從小就坐在父親的自行車後面跑遍了這地界上的景泰藍廠、玉器廠、料器廠等。工作後又曾負責工藝美術的科技工作,對有“燕京八絕”之稱的“雕漆、宮毯、花絲鑲嵌、金漆鑲嵌、景泰藍、牙雕、玉雕、京繡”以及絨鳥絹花、曹氏風筝等,他也見識過不少。

這種經曆,經過時間發酵,逐漸轉化成多年來宋慰祖對北京文化發展的長期關注和持續推動。

但為文化故 何懼持久戰

“位于現東城區(原崇文區)磁器口的‘十七間半’曹雪芹故居已複建完工,将很快向公衆開放。”在今年的北京市兩會期間,宋慰祖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了這一好消息。

“複建的位址,比原來的位置向東移了約150米,向北移了約100米。”自2019年複建動工後,宋慰祖的提案就開始圍繞故居複建後怎麼用這上面。此前13年間,宋慰祖的提案建議是圍繞推動複建和如何複建。

1999年,北京兩廣路拓寬擴建時,區政府在聽取多方專家論證建議後,作出了“移址複建”的決定,廣渠門大街207号院被拆除。之後幾年,紅學專家、北京市和崇文區政協委員多次呼籲複建故居。

2006年底,民盟盟員宋慰祖成為原崇文區政協委員。原民盟崇文區工委主委王金鐘退休前,特意交給他兩包有關故居複建的材料,囑咐他:“你得把這事繼續做下去!”打開一看,宋慰祖才發現,“原來是這個地方,就在我家旁邊。”

15年間,曹雪芹故居複建從呼籲到落地,這當中,經曆了城市發展各種反複多變的情況。而民盟人曆來關注城市文化保護發展,一代又一代民盟人都為古都風貌保護發過聲、出過力。宋慰祖的加入,不想竟成為一場曆時15年的“持久戰”。

另一場“持久戰”,則是有關北京古會館的保護。

明清兩代,北京會館興旺發達,前門、崇文門、宣武門外是會館的集中地區。“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籌備建立中國共産黨等一系列重要曆史時刻,都能看得到京城會館的身影。”

2009年一次調研中,宋慰祖發現散落在北京城中的57座古會館中,雖有11座是國家、市、區級文物保護機關,但被列入拆遷規劃的不在少數。

經過多次調研論證,2021年在北京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宋慰祖送出了《關于搶救修繕保護典型會館,發展會館文化經濟》的提案,建議從城市發展規劃角度制定“會館的保護與利用規範”,設立會館文化産業區,吸引會館當地企業發展文化産業。這一提案,被評為北京市政協當年的優秀提案,并定為北京市上司親自督辦的委員提案。

據了解,湖廣會館成為以平劇表演為特色的文化産業基地;安徽會館修複後,改為戲曲傳承基地。還有顔料會館、正乙祠、福州新館、福州新館等10座以上會館實作了開放利用。

扳指算來,宋慰祖圍繞曹雪芹故居和北京古會館的提案及建議,分别進行了15年和13年,這期間,他先後擔任過北京市崇文區政協委員(東城區政協委員)、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協委員。從區政協委員到市政協委員,宋慰祖的履職路線圖是由互相交叉的十幾年構成的。十幾年過去了,宋慰祖的履職故事仍未完待續——

“今年我也提議,以‘十七間半’曹雪芹故居為基點,将散落在京城大地上的曹雪芹與紅樓夢遺迹挖掘出來,通過實施‘挂牌辨別工程’串聯起來,建設一座曹雪芹與紅樓夢的城市博物館,建成國際文學打卡地。”

也是2022年,宋慰祖又帶來了打造京城會館博物館的提案。他希望,在将古會館“用起來”的同時,促進會館文化“活起來”。

身既在紅塵 當為衆生謀

在宋慰祖的城市記憶裡,北京城的圖層不止今天這一張。

崇文門老城牆根下,如今是片開闊的公園綠地。“那裡過去是個垃圾場,我們上國小時還搬過城牆磚拿去修防空洞。”

宋慰祖曾就讀過的永生國小更早以前是座教堂,他上課的教室就是以前修女們的宿舍。旁邊的那家孤兒院,現在已經是座文創園。他曾住過的胡同,如今隻剩半截。曾經住過的小院,今天還在,卻隐匿在兩廣路上比肩而立的高樓大廈之後。

去年五一,宋慰祖特意回去看了看,院裡的公共空間越蓋越窄,路窄得連一輛自行車都推不進去。“就是還沒有拆遷的北京老院子的形象,在那兒表現得是淋漓盡緻。”

十幾年來,宋慰祖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身份中變換着履職角色,被問及兩者有何不同時,他深有體會:“當人大代表更多的是履行法定程式,關注制度層面的問題。做政協委員,則是更直接關注社會問題。”

改革開放至今,北京這座特大城市發生了巨大變化。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這些年,宋慰祖一直忙碌着,忙着了解社會,關心社會。每年,他都要走到企業中,走到社群裡,走進鄉村,走訪文物,聽取群衆的訴求。他相信:“隻有這樣,才能精準地提出建議。”

今年北京兩會,宋慰祖又是“提案大戶”。他送出的46件提案中,除了長期關注的古文化、古建築等方面,還有共享單車、養老、科技、職業教育、博物館之城和設計名城等話題。

龐雜地涉獵衆多領域,前瞻性地提出問題、給出建議,憑借的,不可能僅僅是一腔熱情。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垃圾處理以填埋為主,不僅使大量土地因填埋垃圾廢棄,也造成了資源浪費。從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後,彼時在中國環境科學院工作的宋慰祖,承接了一項垃圾焚燒的科研課題。

“但當時發現,北京市内的垃圾多是爐灰和菜幫等不可燃燒物,我們便把目光轉向了列車垃圾。”為了拿出可行方案,宋慰祖跑到北京火車站調研列車垃圾處理。

走進垃圾場,不知從哪兒冒出六七個人,圍着宋慰祖開始打量。“他們是拾荒者,看來了陌生人,以為是搶地盤的。”宋慰祖連忙解釋,并掏出香煙上前套近乎。

從他們口中,宋慰祖了解到,“他們有人專撿塑膠瓶,有人專撿廢紙、玻璃等,分工明确、執行嚴格,把垃圾中能換錢的都分離了出來。”最後,課題沒有完成,但他卻從拾荒者的工作模式中深受啟發:“中國的垃圾分類,該如何打通環衛和物資回收的關系。把那些可回收的物資揀出來,再交給物資回收公司,實作資源再利用。”

持續4年以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的不懈推動,到2016年,宋慰祖看到: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挂牌,原本由市商務委負責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的職能”劃歸到市城管委,實作了生活垃圾回收和清運兩項職能統一管理。

2018年宋慰祖送出《完善資源回收分類利用機制、建立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體系》的提案。不久,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在提案辦複中指出,北京已制定的《2018-2020年垃圾治理行動計劃》中,将“資源回收、幹濕分開”作為垃圾分類的基本技術路線,規範收集運輸行為。

很多人看來,垃圾分類是關于城市文明與否的問題,但宋慰祖看得更深:“這其實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産業發展當中,衡量我們是否到達一個更高層次文明發展的标志。”

中國式協商民主的運轉下,一項政策的落地,往往不是一個人在發揮作用,但因為人民政協有通暢的建言通道,更多的人持續加入、完善建議,推動落實,彰顯的不僅是制度的優越性,也發揮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優勢。

而具體到個人,“每一個人在遇到新問題時,都會有不适應,從不懂到懂,一定要勤。”宋慰祖有自己的“四勤”秘訣——勤學,學知識、學檔案、學法律。勤做,做調研,不調研,不發言。勤思,既對現有資料去粗取精、去僞存真,找到真問題,又以發展眼光,對戰略性、前瞻性問題提出務實可行建議。勤寫,多把所學所思寫出來,形成提案、資訊。北京市政協履職這5年來,宋慰祖送出的提案超過150件。

“你一天到晚忙什麼,也不買房,也不置業,就天天坐那兒寫啊寫的。”夫妻的抱怨,讓宋慰祖把自己想得越來越明白。“其實人有兩種,一種是讓自己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我覺得,一個人就是四季三餐,吃飽穿暖就夠了,能幫人一把、做一點事,你做了,這個社會可能就會進步。”

此生逢盛事 所遇多幸事

2022年2月13日,北京迎來了數十年來最大的一場雪。

大地一片潔淨。晚八點,宋慰祖踏着積雪,沿着奧運大道,前往“鳥巢”旁的國家體育館,觀看中國對加拿大的冰球比賽。

一路上,景觀廣場上的冰墩墩,大雪花中的奧運火炬“飛揚”,揮舞着熒光棒的北京冬奧志願者,還有賽場大屏上不斷閃現的“一起向未來”北京冬奧會口号,看到這些冬奧形象和景觀設計,宋慰祖的腦海中閃現出熟悉的設計師朋友們,他的眼中噙滿淚花。

當年,宋慰祖是2008奧運吉祥物評議委員,回想起吉祥物的設計産生過程,他講述了當中不為人知的細節,末了,這位2022北京冬奧會火炬評委、宣傳海報的評委會副主席感歎道:“那時,我們隻是一個學習者。吉祥物、火炬、會徽、獎牌等盡管加入了中國元素,但幾乎都在模仿前人。到了2022冬奧會,我們的設計都是自主創造的。”

從2018年到2021年,宋慰祖依托北京設計學會,再次承擔了冬奧有關設計方案征集任務。一項項征集任務下達到他們手中,面向全球設計師發出邀請;深入院校、企業、設計機構開展動員、指導;每每在深夜、淩晨與參加設計者交流、漫談;設計作品如雪花紛至沓來,又指導設計者準确合規報送……

“冰墩墩”火遍全球的文化現象,也令宋慰祖更加自信:“這是世界對北京冬奧會的認可和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中國從2001年成功申辦第29屆夏季奧運會到2022年舉辦北京冬奧會,20多年間,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實作了曆史性跨越。中國賽事吉祥物從“盼盼”到“晶晶”再到“冰墩墩”“雪容融”,也是一個中國設計實作質的飛躍、中國文化得到充分表達的過程。

人生中這樣的見證經曆,讓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進入設計領域的宋慰祖頻生感歎,“2008奧運會,我們讓世界知道了中國有什麼;2022冬奧會,讓世界一起思考什麼是我們共同的未來。”

3月11日,宋慰祖觀看完北京冬殘奧比賽——冰壺半決賽,結束後走在“鳥巢”旁,擡頭仰望天空,隻見一束強光直沖雲霄,一張大笑臉正向他眨眼。他,也笑了。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2年04月26日 第08版)

記者:韓雪 呂婉瑩(見習)

版面編輯:韓雪 楊智嘉

新媒體編輯:黃喆

稽核:周佳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