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習筆記(116)丨父母放棄控制,對孩子産生的影響力更大

因工作調整,工作日時間,暫時無法發送文章,調整為釋出學習筆記。(筆記内容來自:書籍、公衆号、知乎、微網誌、付費社群,不代表個人觀點)

1、關注自己的人,更包容

有了一定閱曆和識人經驗後,就會對一個人身上散發出來的能量有清晰感覺。

每次碰到立真善美、歲月靜好人設的,都會提高警惕,會進一步判斷下這人到底是真單純還是内心龌龊陰暗,活在自己編織的虛妄裡。

而真正溫暖純良的人并不需要立人設,散發出的能量場也一定是讓人放心。

即便生活方式、想法理念有些許差異,也依然願意成為能交心的朋友,這種信任感和滿滿的安全感很難得。

我喜歡目标清晰堅定、野心勃勃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同樣喜歡積極向上把普通的小日子經營好的人,這些人都讓我感到無比舒心和放心。

因為知道心思放在經營自己身上的人,不會去給别人找茬添堵,對自己要求高的人,往往對他人更包容。

也正是因為知道真正喜歡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是少數,是以才更加界限分明。

學習筆記(116)丨父母放棄控制,對孩子産生的影響力更大

2、兩種懲罰以及影響

懲罰有兩種:心理懲罰和身體懲罰。

心理懲罰采用語言或非語言的威脅讓孩子感到害怕,損害孩子的自我認知;

身體懲罰則通過扇耳光、打屁股、拽頭發或使孩子身體感到疼痛的方式,讓孩子把錯誤行為和疼痛聯系在一起。

恐懼是懲罰的自然結果。

作為控制手段,懲罰非常有效。

當孩子害怕時,父母對他們擁有不可質疑的權威。

恐懼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呢?

孩子會因為恐懼而緊張、焦慮、心理失衡。

毫無疑問,恐懼中的孩子不可能有好的表現。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懲罰會阻礙孩子成長為善于思考、充滿愛心和自信的人。

懲罰還會導緻反抗、叛逆、撒謊和充滿怨恨的順從。

對于控制孩子,它在短期内十分奏效,尤其是當懲罰者在場時。

可是一旦懲罰者離開,孩子繼續錯誤行為的沖動将難以遏制。

這時,錯誤行為已經上升成為孩子标榜自主的宣言。

必須改變教養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内在驅動,這樣才能有效避免這個問題。

學習筆記(116)丨父母放棄控制,對孩子産生的影響力更大

3、父母放棄控制,影響力更大

托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一書中說道:

“有一條鮮為人知的心理學常識,同時也是一個悖論:

當你放棄使用權力去控制年輕一代時,你對他們将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反之亦然:當你嘗試更多地去控制他人時,你對他們的影響力也将減弱。”

學習筆記(116)丨父母放棄控制,對孩子産生的影響力更大

4、如果父母是道德主義者,孩子将生活在恐懼之中

在成年人中,極端思維通常披着道德主義的外衣。

道德主義并非關于道德或倫理的思考,而是一種固執地認定任何人都應當和自己持有相同行為、外表和思維方式的觀點和價值判斷。

道德主義者所堅持的完美标準無人能及,甚至道德主義者自己也望塵莫及。

這就是典型的“非黑即白”思維。

如果父母是道德主義者,孩子将生活在恐懼之中。

害怕犯錯誤,擔心失去父母對他們的接納。

在道德主義養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極有可能将這種做法傳到下一代。

發展最大的障礙并非愚昧,而是對掌握知識的幻覺。

道德主義者的幻覺是自己能掌握完美知識。

學習筆記(116)丨父母放棄控制,對孩子産生的影響力更大

5、消極與積極情緒,分别對應着回避和趨近

達爾文對表情的研究發現,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所有有機體都展現出了天生的、原始的、有助于生存的情緒機制。

這種機制連續體的兩極分别是“趨近”和“回避”,也就是應對愉悅和痛苦的政策。

例如,可獲得的食物和性顯然會導緻趨近,因為除了有意義的生存繁衍之外,它們還能帶來快樂和滿足;

相反,導緻恐懼的捕食者或其他危險的情況會促使有機體回避。

在進化過程中,這兩種主要的生存機制被保留下來,它們是跨物種、跨文化的共同機制。

在由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構成的情緒彩虹中,快樂和恐懼是相反的兩端。

它們的差别并非好與壞的差别,而是趨近與回避的差别。

消極情緒包括憤怒、内疚、羞愧、懊悔、恐懼和悲痛,所有這些情緒都暗示着,我們需要抵禦或回避某事物;

積極情緒包括共情、快樂、歡笑、好奇和希望,它們暗示着,我們傾向并渴望擁抱外部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