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需要正确的次序

“渡過”家長學堂學習分享:

《誰在我家》。

“孩子們會忠誠于父母雙方和雙方的家族。

當父母中的一人通過其世界觀和信任占了上風,孩子們便會默默地去聯結處于下風的父親或母親。

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使他們忠于的動力系統達到平衡。更确切地說,對失衡進行補償的傾向會通過一代又一代人來實作。結果就是,輸的一方會在第二代或第三代人身上赢回來。”

老實說,對于家排,僅僅是多次聽說而已,并不甚了解。

我當下的體會是,家排是的的确确存在的科學規律,不是玄學,更不是迷信。

可以總結出的規律是,幾乎每一個心理疾病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生病的家庭。這個家庭的病态大約就展現在家庭系統的排列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比如人們常說“缺位的爸爸,焦慮的媽媽,生病的孩子。”“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大家。”“爸爸像爸爸,媽媽像媽媽,各司其職,各在其位。”

是的,當一個家庭裡,爸爸在爸爸正确的位置上,媽媽在媽媽正确的位置上,才能傳遞給孩子真正的、安全的、恰當的愛。

孩子生下來就會本能地崇拜、熱愛、信賴着父母,當父母是相親相愛的,孩子就是快活的,心無挂礙的。但是,當孩子看到他所深愛的兩個人相愛相殺,還要被迫站隊,被迫做出選擇、被迫順從一方攻擊另一方,還要擔心家庭的分崩離析,可以想像孩子賴以生存的世界崩塌了,小小的心兒被撕裂了,人生變得無所适從。如此,如何能安心成長,當一個幸福的小孩子,做一個專心學習的好學生?

“感覺不會再愛了。”這是真的。女兒國小三四年級時,和幾個家庭不幸福的小女孩組建了“不結婚聯盟”,對婚姻、愛情、家庭絕望到了極點。

比如,爸爸選擇了缺位,“喪偶式婚姻,喪偶式育兒”,一個女人承擔了超過自身角色的壓力,勞碌奔波,憤怒委屈,情緒難以保持穩定。而當甩手掌櫃的爸爸内心的自責、愧疚、自卑等,并不能轉化為對家人的補償和善待,反而容易滋生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反正我這樣,你們都不會尊重我,歡迎我,那我還是選擇繼續缺位吧”。疲憊不堪的媽媽,就算一再壓抑,滿腔的負面情緒,總有失控的時候,這個時候,最弱小的孩子往往成了無辜的犧牲品。這樣長年病入膏肓的家庭,别說孩子生病,每一個家庭成員身心都難逃病痛的折磨。

我老家正在發生一起悲劇,這顯然也和家排混亂有關。

一位九十三歲的老爺爺無人供養,在法律援助的幫助下,正在狀告他的一衆兒女。

老爺爺年輕時,頗有能耐。同時,也是一個花心大蘿蔔,還經常毆打妻子。為了活命,妻子隻好去另一個成年兒子家居住,留下兩個未成年的女兒。

可以想像,一個母親,無奈抛棄年幼的女兒們,被迫離開母親的位置,該有多痛苦呀。而那兩個可憐的小姑娘,一夜之間被迫長大,承接了母親之前做的各種繁重家務。

當兩個小姑娘說親時,母親不被允許參與,母親的缺位導緻的教導缺失、愛的匮乏,讓兩個小姑娘被婆家蔑視,受到了很多傷害。

其中一個小姑娘,還是以服毒自殺過,可見有多麼絕望。

拿現在的孩子們來比較,這樣的情況下,孩子能跌跌撞撞長大,沒有抑郁,能順利成家立業已算萬幸了。

總之,這個老爺爺對全家人的傷害,一定還有很多很多,是以他一個兒子終身未能成家,另一個兒子家庭不幸福。

是以老爺爺的風燭殘年,無法得到善待。子女們抱團控訴當年的傷痛和委屈、憤怒、壓抑,眼睛噴着火詛咒父親,根本就不配得到贍養和照顧,原本就該不得好死。

這樣的悲劇少嗎?肯定不少。

我想到了作為家有心理疾病孩子的家庭的家排。

有很多網友說,自己現在已經活成了孫子、曾孫子,說話變得小心翼翼,大氣不敢出,對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和對待,包括孩子對家長的打罵行為、體罰行為,無力反抗,隻能唯唯諾諾,敢怒而不敢言。

我自己也是從曾孫子的位置努力回到家長位置上的人。這很重要、也很必要。

因為人都是有良知的,當家長犧牲自己尊嚴去遷就孩子的時候,一方面孩子會遭受到良心的折磨。另一方面會破壞掉安全感,“我這麼壞,這麼折騰家長,他們心裡早恨透我了,他們肯定忍受不了多久,他們早晚會放棄我的。”是以不良行為得以延續,不可遏制。

是以,家排真的很重要,愛,要在正确的家排中,才能煥發出它的光彩,營造美好!

愛需要正确的次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