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作者 | 陶若素

《親愛的小孩》迎來大結局。

禾禾的生死,牽動着無數觀衆的心。

但最揪心的,莫過媽媽方一諾。

十月懷胎生下女兒,遭遇婚姻變故,變成單親媽媽。

帶着女兒走進新家,幸福剛開始,便遭命運捉弄。

或許成為母親,我們才敢承認,母愛沒有底線,也沒有上限……

當捐助希望破滅,她放下尊嚴,跪在醫生家門口苦苦哀求。

因為愛的無私,她甚至想自私地決定,犧牲另一個親骨肉。

也是愛的力量,小産後她顧不得休息,蹒跚地走進女兒的病房。

肖路一語中的,你是個好媽媽,無論對哪個孩子都沒虧欠。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這句話真的擊中了,每位媽媽的心。

我們竭盡全力付出的,更多愛的給予,不正是擔憂虧欠感嗎?

隻是每個媽媽,表達方式的不同,孩子的人生也不盡相同。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方一諾媽媽,挑剔計較型母親

不放過别人,也無法放過自己

一諾的婚姻走到今天,和母親的教養方式,有着隐形的關聯。

方母生活中總是放大細節,計較錯誤,制造焦慮。

耳濡目染下,女兒也會變成另一個她。

心理治療大師Whitaker曾說:婚姻是兩個被原生家庭洗腦的人,重複做着從父母身上學到的事。

女兒的婚姻,恰恰诠釋了這句話。

肖路給一諾煮面條忘記加鹽,一諾立刻甩臉。

即便肖路要端回去,可一諾擺擺手:不用了,還能指望誰呢?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現實中,像一諾這類人有很多。

他們不是愛找茬,而是從小的認知就是這樣。

一位老師朋友聊過班上一個孩子,太會挑刺了。

同學闆報畫了朵花,她會評價:畫的太醜了。

同學買個新發夾,她又一臉嫌棄:這個顔色不好看。

漸漸地,大家都疏遠她,因為和她當朋友太難受了。

她自己不難受嗎?

鉛筆盒摔壞了,自責自己太馬虎。

衣服刮了個洞,也會緊張,母親批評她。

朋友有些心疼孩子,當她挑剔别人時,也在挑剔自己。

但誰都做不到,從始至終的無可挑剔。

如果孩子堅持執念,他不會被問題打敗,卻會因問題而自我挫敗。

因為,追求預期的過程,本身就是在追求失望和憤怒。

想要孩子放輕松,我們拒絕做挑剔型母親。

首先要承認,理想的預期不是跳一跳都能夠到。

其次,想糾正錯誤,少說“應該”和“為什麼不”。

而是“即便……也沒有關系”。

隻有看見問題,也懂得原諒,孩子接納自己,才會被别人接納。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肖路媽媽,放養型母親

沒正确教育孩子,他可能會犯錯

《親愛的小孩》中,李彩屏不是壞婆婆,但她的教育卻值得反思。

她幫肖路帶孩子,而肖路的弟弟跑來蹭吃喝,在嫂子家抽煙、沙發躺、扔垃圾。

全家既要照顧一諾和孩子,還要伺候他。

但李彩屏并沒看見問題,反而替孩子解圍:這幾天拉肚子。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我們以為,放養型母親就是:不管孩子。

但其實,放養型母親是:縱容孩子。

也就是說,與其告訴孩子怎麼做,不如我自己來。

當孩子做錯事時,不去教育他,而是找理由當借口。

這樣的養育觀念,孩子小時候無拘無束,長大後卻容易推卸責任、沒有教養。

肖路的婚姻走到盡頭,也正是習慣性逃避責任種下的苦果。

劇中有個片段,肖路下班後,在家樓下抽煙、聽歌。

一諾打電話問他回來吃飯嗎?

聽見電話那頭,孩子哭鬧不止,他趕忙撒謊:還在加班,不回去了。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于是,他又将車開到機關躲清靜。

他不是沒想到,應該履行丈夫責任。

而是一想到辛苦,就把責任推給别人。

很多父母沒意識到,養育和教育是兩回事。

養育關乎愛和關注。

教育卻是通過規矩、後果、甚至威嚴地說不,在管教中,幫助孩子人格健全。

如果這些都缺失,等待家庭的,則是慘痛的教訓。

曾看過一個新聞,四川10歲男孩持刀對抗警察。

原因僅僅是,全家來旅行,母親定的小旅館,他不滿意。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由于沒及時更換好的酒店,母親差點遭來殺身之禍。

更可悲的是,孩子揮刀砍人,母親出于恐懼,不敢露面。

武志紅說:放縱型家庭,孩子的後果是無法獨立、嚴重自卑、自私自利。

他們在社會上得不到尊嚴,就會變本加厲折騰家人。

如何讓孩子更好的适應社會,放養型母親要意識到3件事。

第一點,如果我們被放養長大,沒有大問題,不代表孩子不需要教育。

第二點,愛不是一成不變的體力付出,而需要不斷思考、抉擇的腦力智慧。

想要正确的引導,離不開長期的督促、要求、懲罰,甚至不怕沖突的指正。

第三點,2歲前,孩子的任性是天性。

2歲後,規矩、規則、習慣、品行和學習一樣重要。

任何壞行為都要被制約,才不會成為壞習慣。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朱珠媽媽,控制型母親

一味的服從,總有反抗那一天

朱珠媽媽一出場,壓抑氣氛撲面而來。

女兒塗個口紅,都要遮遮掩掩,生怕被發現。

而被發現之後,又要謹慎地解釋:看着氣色好。

但媽媽根本不聽,勒令她立刻擦掉,還要說教:有本事的女孩用不着化妝。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身為母親,不能說她不愛孩子。

隻是控制型的母親,愛是建立在順從之上。

《被忽視的孩子》書中指出:控制型父母不會考慮孩子的需要、氣質、感受。他們隻會按照自己的預期,去要求孩子。

可惜,越想控制孩子,孩子往往越失控。

肖路送她口紅,送她回家,都讓她感覺被寵愛。

吃路邊攤、翻越馬路的栅欄,做媽媽不讓的事,都讓她感覺到反抗的甜頭。

那些本該是母親給予的關注,她卻不惜破壞别人家庭而争取。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現實中有多少“朱珠”,用決絕的方式,呼喚母親的愛。

這幾天,深圳一個小男孩坐車離家出走。

被公交司機發現後,聯系了孩子媽媽,但媽媽遲遲沒現身。

面對警察的電話,媽媽是想借機教訓孩子:便回複:在派出所檢討一下。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但孩子解讀的資訊,卻是自己不被愛。

一位女老師參加聚會,穿了件露肩裝。

結果被媽媽堵在門口,一邊罵像個站街女,一邊錄音。

過了一會,爸爸在家族群道德羞辱:被騷擾的,都是穿着暴露的。

為了聚會不遲到,她妥協地換掉衣服,并看見父母得意地笑了。

當天晚上她寫了辭職信,抛下穩定的工作,隻想為自己活一把。

因為,從小到大,她隻是服從指令的人偶。

即便變成讨好型人格,依舊被挑剔。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這類故事大同小異,但結局卻是統一的叛逆和決裂。

其實,為了孩子好,我們更要思考怎麼做最恰當。

孩子并不是我們安全感、價值感的供應商,更不是父母造夢的機器。

當他壓抑真實自我,拼命活出父母期待的樣子,他越愛你,就越傷害自己。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董帆媽媽,清醒型母親

被注視的引導,孩子幸福的泉源

董帆的母親,是貨真價實“别人家的媽媽”。

肖路女兒生病後,陪董帆時間越來越少。

為了捍衛婚姻,丁克的她決定生孩子。

母親看穿女兒的小心思,溫柔地點醒她。

如果你決定生育,父母無條件支援,讓你不必有後顧之憂。

如果你隻是為了争寵,沖動的決定,将來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寥寥幾句話,足以證明清醒型母親,才是孩子人生幸福的指明燈。

正因母親的寬厚、理性,董帆有着超越同齡女孩的高情商。

聽到一諾流産,肖路又被舉報,無法做試管嬰兒。

她能放下自己的委屈,和肖路站在一起,共同面對。

為了救肖路女兒這樣的白血病孩子,她利用報社資源,采訪寫報道,隻為尋找捐獻者。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她越在關鍵時候不計較,就越能留住丈夫的心。

婚姻的風雨同舟是看透後的牽手,而母親的教養卻是幸福的源頭。

有個清醒的媽媽,有多幸福?

綜藝《少年說》有一期,懂事的兒子感恩單親媽媽10年的付出。

他想利用高中時間,多照顧媽媽,但媽媽流着淚拒絕,并告訴兒子:

因為愛你,媽媽不覺得辛苦。

但你屬于自己,不屬于我,走好你自己的路,就是對媽媽最好的照顧。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孩子的聽話從何而來,不是綁架、控制、指令,而是心悅誠服的接受。

清醒的父母擅長兩件事:不讓孩子有負擔,引導孩子向前看。

孩子的人生在家之外,而最好的愛,是帶着格局,目送孩子離開。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教育紀錄片《鏡子》有句話: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

無論是外表還是内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

父母給了孩子生命,也在悄然影響他們的命運。

這是不争的事實,也可以是一種覺醒。

隻有察覺和糾正,我們留給孩子的,才是寶貴的财富。

如若不然,孩子學會的,是傷害的傳承。

—— End ——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作者:陶若素,一位愛讀書的SOHO媽媽,心理咨詢師。堅信“爸爸是家中頂梁柱,媽媽是家的精神堡壘”。分享親子育兒、婚姻家庭,成長。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親愛的小孩》大結局:四種孩子,四種人生,差距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