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微網消息 本周進入了上市公司一季度業績報告的密集披露階段,晶圓代工業龍頭廠商台積電也于日前公布了公司一季度的營收情況。除了報告期内的業績變化,該公司各類業務的占比變化也反映出下遊終端市場的需求情況。
其中變化最為突出的,當屬手機和汽車産業。
一方面是手機市場在疫情、供應波動、消費者購買力下滑、缺乏創新等多方面因素沖擊下,導緻需求大幅縮減,另一方面則是汽車産業雖然因國内短期疫情反複而出現供應鍊“斷鍊”現象,卻依舊難掩中長期的強勁需求。
台積電:細分行業需求兩極化
台積電日前披露了公司第一季度綜合營收為175.7億美元,淨利潤為70億美元,攤薄後每股收益為7.82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收入增長了35.5%,而淨利潤合攤薄後的EPS均增長了45.1%,繼續保持了較高經營水準,ROE高達36.2%。
台積電2022Q1智能手機和高性能計算領域分别占淨收入的40%和41%,而物聯網、汽車、DCE和其它各占8%、5%、3%和3%。公司CEO魏哲家表示:“公司将持續觀察客戶的高庫存水準,整年産能偏向吃緊,部分細分行業如 PC、平闆電腦和智能手機需求正在走軟,但是有一些領域需求卻正在逐漸走強。”
IDC資料顯示,2021Q4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3.62億台,同比下降3.2%,主流廠商僅小米、三星實作正增長,蘋果和OV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進入2022年失速更為明顯,知名手機産業分析師郭明錤近期表示,國内各大安卓手機廠商已經砍單20%左右,比2022年預計出貨量減少了1.7億部。
需要指出的是,手機市場的弱需求并沒有阻礙台積電給出強勁二季度的營收指引。
台積電預計第二季度營收176-182 億美元,毛利率 56%-58%;淨利潤45%-47%;2022年資本支出不變,仍為 400-440 億美元,公司長期毛利率指引為 53%及以上。公司管理層表示,2022 年及未來幾年,HPC 将成為公司最強大的增長動力。面對市場對高性能和節能計算的巨大需求,HPC、汽車及IoT領域的增長速度将超過公司整體增長水準,這剛好是台積電的優勢所在。
根據研究機構Hyperion Research報告,到2022年,HPC伺服器市值預計将達到196億美元,整個HPC生态系統的市場總值将超過380億美元。在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衆多國際一流的晶片設計廠商也都加大其在HPC領域的投資和商業化,英偉達聚焦資料中心用高效運算(HPC)晶片,其在台積電2022年訂單量暴增約3倍。
同時,二季度高營收指引的另外一個增量需求則來自于汽車領域。台積電汽車客戶近幾年逐漸增多,其今年将會推出5nm汽車電子工藝平台,汽車工藝産品會符合所有汽車安全規則。
台積電或已獲英偉達、英特爾Mobileye自動駕駛晶片訂單,客戶簽下的長單也在支撐台積電産能持續擴充。據悉,台積電南京廠擴産、日本新廠均為提高汽車晶片産能。另外,由于其5nm及更先進制程良率較穩定,盡管特斯拉暫時轉單三星,但特斯拉有望會再次回歸台積電。
上遊晶片的産能分布情況,直接反映了不同終端的需求變化。誠如上述,手機市場景氣度持續下行的情況已經波及到産業鍊的各個環節,為了應對這一局面,廠商們紛紛對市場政策進行了相應調整。
手機供應鍊市場政策轉變
現在在手機供應鍊端,誰的産能越大,誰就越頭疼。
針對如今的智能手機市場現狀,一位深耕于手機産業鍊的人士做出如是評論。究其原因,他表示,自2017年高峰後,智能手機總量一路下跌,到如今甚至跌超1億台,目前手機各上遊供應鍊端的産能都出現剩餘。
由于手機消費者需求疲軟,市場不斷提出警示。日前,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指出,受消費信心不足等因素影響,未來幾個月智能手機訂單有可能繼續減少。
在智能手機出貨大幅萎縮的情況下,手機上遊供應商們已由“攻”轉“守”。
對此,有行業人士表示:“現在全球智能市場不佳,還有可能下探至12億部,對于供應商而言,沒有多增的份額可搶,隻要守成本、守住自己的份額就好,所謂守住寒冬等待春天,不會一直是寒冬。”
不過也有業内人士認為,對于一部分廠商而言,并不是守那麼簡單,怎麼“守”正成為困擾它們的問題。“現在手機上遊産能嚴重過剩,基于此,對于一部分手機上遊供應商而言,即便想守,也守不住。”
集微網了解到,今年以來,由于智能手機訂單的大幅度下滑,國内手機上遊供應商處,已有廠商利潤在不斷減少的同時,其産品出貨不盡人意,而其産線裝置部分産線被迫關停,人員也出現明顯萎縮。
一位業内人士向筆者介紹到,人員的變動,最為直接的是影響産品的良率,是以在智能手機需求疲軟、競争激烈的市場背景下,對于人員大幅萎縮的廠商而言,是頗為不利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面對疫情,任何行業和企業都無法置身事外,不少企業處境岌岌可危,許多行業前途未蔔,隻有少數能夠逆襲發展,不過換個角度來看,事關存亡的危局,蘊藏着變革的潛力。
與籠罩着“砍單”陰霾的手機産業鍊截然相反,受益于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快速擴大,上有材料的供應也持續緊張,甚至讓國内外巨頭車企不得不親自下場搶占資源。
锂礦資源供不應求
近期,集微網留意到包括通用、特斯拉、大衆、比亞迪等國内外多家車企近期都在強化對電池原材料端的話語權。
為了實作“2025年底在北美生産一百萬輛電動車”的目标,通用與多家原材料企業簽訂了供應協定,并建合資電池廠。而“鎖礦”的行為也并非通用汽車一家,特斯拉就曾先後與Piedmont、Liontown、Core簽訂了锂精礦采購協定,在鎳資源的儲備方面,特斯拉也已經敲定了必和必拓、淡水河谷、Talon Metals等礦企的長期供應協定。
另外,歐洲巨頭大衆汽車集團也開啟直接采購原材料的模式,近期先後與中國的華友钴業、青山集團簽訂了備忘錄,鎖定來自亞洲的鎳、钴供應。再看國内産業鍊,比亞迪則是成為近期盛新锂能定增唯一一家引入的戰略投資者。
業内人士指出,“現在新能源汽車廠商訂單量上得很猛,但随着量增長,廠商也發現在電池材料這個源頭出了問題,以前不管是主機廠還是電池廠,根本不會去關心礦的事,因為這些都是上遊材料廠商的事。”
馬斯克近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特斯拉可能不得不進入大規模采礦和精煉的領域。他強調,目前世界上并不缺锂,問題是開采和精煉的速度跟不上。
馬斯克的言論也得到了上遊锂鹽加工廠商的驗證,某上市公司高管告訴集微網:“特斯拉也找過我們要簽采購協定,我們也跟他們談,但是現在我們沒有多餘的産能給他,未來我們的産能放量了,是會跟他們談的。實際上,我們在印尼建廠實際上就是針對的海外客戶的需求。”
據其透露,目前其2022年的産能早已被幾家大的電池廠和主機廠“包圓”了。不過比起産能被包圓,市場更擔心的是锂鹽的緊缺情況短時間無法緩解。因為對于锂礦公司來說,提高原材料的自給率是需要時間的。
相關廠商指出:“它不是一兩個季度能解決的事,尤其是現在锂礦價格在高位的時候,沒人願意賣,也很少人敢去買。因為企業負債高的話,幾年都沒資金去擴大産能。是以從去年到現在,我們重點在資源方面。”
(校對/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