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絕望過10000次

最幸福的孩子

是從小心裡就有一個溫暖的家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絕望過10000次

作者丨妙黛有言

來源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01

“我是一個沒有家的人”

在親子關系中,有一種痛叫做“我的孩子跟我不親”。

“不親”的意思不是争吵、憤怒,而是冷漠。孩子生活的喜怒哀樂,對你沒有絲毫的分享欲。

談話節目《不好說,特想聽》中,就有一對這樣的母子。

兒子是一名時尚公關,對着鏡頭說出了自己的心酸。他說他有時候為了簽下一個合同,瘋狂陪客戶喝酒,喝到住進醫院。

媽媽聽了之後非常心疼也很心酸,因為兒子甯願告訴所有人,也不願意告訴自己。

那位兒子說:“爺爺奶奶走了之後,我就沒有家了。”

“媽媽的家不是家嗎?”

“對于我的認知不是。”

作為父母,聽到孩子這樣說,一定覺得心都碎了。

可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就知道媽媽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塑造”成了這個樣子。

回憶小的時候,他說,他的房間是不可以有門的,媽媽必須能随時出入。房間裡的一切東西,媽媽都是有檢視權的,包括他的日記。

甚至工作之後,他的家媽媽也是有指紋鎖、有監控。

不僅如此,媽媽還對他實施“挫折教育”,小時候學滑冰,媽媽清晰地記得兒子摔倒了13次,自己一次都沒有扶。

媽媽認為男子漢就得堅強,就得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兒子學會了滑冰,卻再也不會向媽媽求助。

他說:我從來不敢尋求父母的幫助,因為我說完了以後,錯的還是我。

這樣的親子關系,孩子怎麼可能跟父母親?

親近是一種依戀,越是值得信任的人,越容易與我們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

親近是一種分享的欲望,是我們願意把自己的悲與喜,都展露給另一個人。

可如果從小父母就一直在給我們拒絕、恐懼、冷漠的感受,我們又怎麼會願意跟父母親近。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絕望過10000次

02

所有的失望,都是一點點累積的

武志紅老師講過一個來訪者的故事。

當他還是一個小男孩時,他喜歡上蹿下跳,爬樹翻牆。有一次他爬到幾米高的樹上,不小心摔了下來。

他的父母看了之後,覺得沒什麼事,就把他獨自扔在了炕上。

他的家庭就是那種情感不流通的家庭,沒有人看見他的痛苦,也沒有人關心他的脆弱。

一個人在炕上躺了三天之後,他覺得自己要死了。他從炕上翻下來,爬到了院子裡,感受陽光的溫暖。

後來,他慢慢好了起來。跑到了稻田裡,看着天空思考了整整一天,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我不能依靠任何人,隻有自己是靠得住的。

很多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都對父母有過這樣的想法,就是終于認識到,父母不是那個可以依賴的人。

這種失望,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一點點的小事積累,然後在一個不起眼的節點爆發。

當我們意識到,父母不是那個給我們安全感,不是那個值得依靠的人時,那就意味着安全型依戀關系的結束。

小的時候,孩子需要确定自己身邊有一個好的客體,為了回饋這個好的客體,他們也會把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他們會給這個好客體更好的愛,輸出溫暖的自己。

這個過程,就是孩子與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的過程。

父母給孩子足夠的回應,讓孩子的攻擊性得到更好的釋放,孩子也會更好地整合自己。

可如果,父母不是一個好的客體,那麼孩子與父母的依戀關系也就無法建立,他們也很難變成一個懂得輸出愛的人。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絕望過10000次

03

父母是如何,讓孩子失望的

在小的時候,孩子都是依賴父母的。孩子也是自戀的,他們的自戀在于他們覺得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父母對自己好,是因為自己好。父母對自己不好,是因為自己糟糕。

如果父母總是給孩子負面的打擊,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失敗無能的。

為了不面對自己的挫敗感,孩子會試着把自己與父母隔離開。

在網上看的一個提問: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緻了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

有一位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小時候她沒有零花錢,就攢了好幾天的早飯錢,買了一個漂亮的本子。

這個本子買回家之後她急着跟媽媽分享,可是媽媽卻冷冰冰地問她:你從哪來的錢?有錢沒地方花了是吧!

這樣的事情多了幾次之後,她就不再跟媽媽分享任何事了。

這位媽媽問女兒:别的母女都無話不說,你怎麼什麼都不肯跟媽媽說?

女兒說出了幾件小時候的事,媽媽卻說“這麼小的事情你記仇到現在?你有沒有良心?我真是心寒!”

父母總是好奇,孩子為什麼不願跟自己聊天。

因為父母不再是那個安全的人,因為跟父母分享時會感到羞恥,因為自己的一腔熱血總會被潑冷水,以後吵架又會變成刺向自己的刀。

有些父母不願意跟孩子雙向溝通,他們隻關注孩子是不是聽話,隻在意孩子做得對不對,隻希望用一系列的事情教訓孩子。

他們關注的不是孩子的情感,而是孩子做的事情符合不符合他們的标準。

他們總以為行動上是“為你好”就夠了,卻從來不懂得尊重孩子。

孩子當然知道,如果自己外部有一個好的客體,那是一種溫柔的情感流動。可是他們周圍沒有,那就隻能把自己藏起來。

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絕望過10000次

04

别把孩子變成最疏遠的人

父母之是以很難溝通,不是一個好的分享對象,不是因為他們不愛孩子。

而是因為,孩子的變化,孩子有自己的情感,會引起他們的焦慮。

他們害怕孩子獨立,害怕孩子的生活中有越來越多失控的部分,害怕孩子有太多自己不知道的情感。

他們渴望與孩子維系關系,卻用了最錯誤的方式。

那麼什麼是“對的方式”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父母要做一個“好的客體”。

孩子在父母的行為與回報中,感受到自己是足夠好的,是值得被愛的。

他們也會把自己變成一個溫暖的人,用自己更好的愛,回饋給這個好的客體。

如果孩子在分享的時候,我們感覺到了自己的恐懼,想要毀滅孩子滿心歡喜的眼神,那麼一定要克制自己,把所有脫口而出的話,都變成對孩子的肯定和接納。

任何好的教育,都不如好的親子關系,好的依戀關系有治愈的力量。

不要把孩子對你的分享,變成一次教育的機會。那隻是一次情感的流動,無關對錯。

在網上看到過一首小詩:

我愛你

如果前方有一條

我曾經跌得面目全非的路

而你卻執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愛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

告訴你不能去

而是給你準備好最耐穿的鞋

備好雨傘

告訴你第二個路口地很滑

第五條街道有小偷

去吧

回來家裡有飯

這就是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愛,應該有的強大内心。

要做一個接得住孩子情緒的父母,而不僅僅是給孩子判斷對錯的“工具父母”。

點個在看,從小心裡就有一個家,有一個穩定的客體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孩子。

往期好文

— END —

作者:妙黛有言,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内心的沖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圖檔: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編輯/劉小桃 稽核/阿童木

《女友》2022年5月刊

4.15元氣上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