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成秘境 絕美湘西

天成秘境 絕美湘西

編者按

回到湘西回歸美

石健

湘西的意義,在很久遠的時候便超越了地理上的概念。

因為山水奇異、風俗神秘,因為男子剛勇、女子美麗,又因為屈原、沈從文的文字多情且浪漫,在我心中,湘西最重要的意義是審美的意義。

湘西就像是一個巨大而無邊界圍牆的博物館,凝聚荟萃了山水之美,風俗之美,人情之美,民族民間藝術之美、文學之美……世間之美無不在此,令人心馳神往,失魂落魄。

千百年來,人們試圖用文字、聲音、圖像呈現湘西之美,卻無一能窮盡其細節、其風貌、其神韻,就像關于一個悠遠神秘的故事,盡管人人傳誦,卻無法複現其真相與真味。就連沈從文先生在描寫故鄉時,也常常詞窮,隻能使用“我不知道怎麼形容”之類的語句,并且在寫給三三的信中感歎面對湘西美景時“人類語言的貧瘠”。

每每看到沈先生這樣的表述,我會開心一笑:為大師人格之坦率真誠、為湘西美麗之多元厚重。

湘西之美,在湘西人的居所裡、勞作間、服飾上、生活裡。

自生命開始孕育的那一刻起,美的理念與習俗便融入湘西人的生命中。安身立命,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無一沒有美,無一缺乏美。又想起從文先生寫《沅陵的人》,在他眼裡,沅陵的女人很美,美在勤樸,美在哪怕生活再艱辛也要在圍兜上給自己繡一朵清新的花。湘西的美,是屬于生活的,是融入生命的。

是以,試圖跳出湘西并以旁觀者姿态再現這種美,實在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兒。有一些美需要距離,有一些美需要消融距離。湘西之美,屬于後一種。

是以,與其呈現,不如體驗。

在湘西,很多次走馬觀花式的觀賞,都不及一次全身心的停駐、一次沉浸式的體悟——關于湘西人生活的,關于湘西人生命的。

沈從文先生《湘西》開篇即述:“覺得故鄉山川風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儉耐勞,并富于熱忱與藝術愛美心,地下所蘊聚又如此豐富,實寄無限希望于未來。”

将近百年過去,湘西如先生所願更美更好,湘西人依舊像百年前那般藝術地生活,堅持要将生活藝術化。在與現代高科技發展、城鎮化建設融合又堅守自我的當下,我的湘西,絲絲縷縷,斑斑點點,在在處處,無一不美。

文字的呈現仍舊是一種徒勞,但我們仍願作這種徒勞,以身處其間的湘西文旅傳媒人的視角呈現湘西的美、湘西人生命之莊嚴。

本策劃連周放送,敬請期待。

天成秘境 絕美湘西

吳剛

天成秘境 絕美湘西

湘西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建築形态與性格特點。圖為懸挂在絕壁之上的吉首矮寨吉鬥苗寨。張謹 攝

1

一切文化乃至文明都是由自然地理孕育而成。

湘西,幾乎全境附着于從6億年前的震旦紀、寒武紀古海洋中隆起的武陵山脈之上,地質成分主要為石灰石。石灰石地質常常演化為岩溶地貌,也稱為“喀斯特地貌”。與衆不同的是,湘西的喀斯特地貌正處于發育中。來自太平洋的水汽,暢通無阻地越過低矮的湘中丘陵,在武陵山區形成了降水鋒面。大量的雨水落下來,對石灰質山體進行着一刻不停的水蝕作用。萬千年來,逐漸刻畫出湘西懸崖高聳、溶洞連綿、漏鬥遍布、溝壑縱橫的複雜多樣的地貌來。

地貌的多樣,又造成了局部小氣候多樣和物種多樣,繼而影響到人類文明,最終展現為物産和文化的多樣。

天成秘境 絕美湘西

湘西生态環境越來越好,成了鳥兒的天堂。張謹 攝

在物種層面,湘西堪稱野生動植物資源天然寶庫和生物科研基因庫。全州現有野生植物資源217科、3800種以上,占全省總數的51%。目前中國擁有的100多種孑遺植物中,湘西就有80多種,包括珙桐、水杉、銀杏、杜仲和猕猴桃等,是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高密度分布區。現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4綱25目90科389種,有昆蟲22目210科1600種以上。動物種類總數占全省總數的78%。享有“中南地區物種基因庫”“全球200個重要生态地區”等美譽。

山海巨變,造就了湘西自然形态的極度豐腴。然而,複雜的地貌和茂密的植被,在人類曆史的大多數時間内,主要展現為交通的險阻。

在舊時代,險山險水的湘西,導緻了今天中國民族分部的版圖形成:湘西以東以北,幾乎沒有少數民族;湘西以西以南,30多個少數民族姹紫嫣紅。而湘西作為邊界,數千年來一直承受着最大的壓力,征服與反抗、排斥與融合在這裡輪番上演,從未停歇,以至于慢慢形成了一種既大異于漢地,也大異于西南的自成體系的獨特文明來。

天成秘境 絕美湘西

土家族擺手舞是一種曆史的記憶。張謹 攝

湘西文明,至少包括了多神信仰、巫術體系、尚武之風、異質歌舞、自由意志,以及敏感浪漫的生活心态和輕生重死的價值選擇等等。

這是造物的恩賜。特殊的自然地理造就了神秘的湘西,正在以全球獨一無二的姿态、卓爾不群的底氣,傲嬌于世。

2

明明處在中國版圖的中間部分,不與任何一個他國接壤,為何沈從文将他筆下的湘西小城稱為“邊城”?

沈從文沒有錯。是的,湘西,就是一個邊界之地;湘西的小城,不管是茶峒,還是鳳凰,甚至吉首,皆可稱為“邊城”。

因為,就文化意義而言,湘西之境,在曆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都處于中原文化與西南文化、漢民族文化與苗瑤等少數民族文化、中原政權直接統治區與羁縻統治區的邊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正因為處于文化的“邊界”,湘西演化出多姿多彩、神秘異質的文化形态來。

天成秘境 絕美湘西

永順縣國家級森林保護區成了夏季度假的樂園。張謹 攝

在信仰上,湘西人相信萬物有靈。在湘西人的眼中,花草木石、飛禽走獸、英雄祖先,皆可成精,導緻山有山精、水有水怪、洞有洞神。形形色色的神鬼靈怪,如同鄰居般,在同一個位面裡與人類相安無事,隻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才發生交集——比如,對着溶洞講不敬的話語,對着河流做不雅的行為,比如,在某個不正确的時間路過某個特殊的地點。

萬物有靈信仰,是人類童年時代的共同記憶。湘西主要民族之一的苗族,就是人類最重要的幾個早期大民族之一,曆史上5次大遷徙導緻自身文明進化程序中斷之後,将萬物有靈的信仰帶到了現代;另一支主要民族——年輕的土家族,未有足夠長的時間從多神信仰走向一神信仰,就來到了現代。

于是,萬物有靈在湘西演繹出别樣的精彩,習俗、文藝、儀禮、器物,呈現出五彩缤紛的異世界風情。

而湘西的社會關系,也充滿了早期人類的粗犷、質樸,人性中散發着神性的光輝。這種神性,也被沈從文寫進了《邊城》——《邊城》一書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反派是大壞蛋,所有的劇情沖突,都來自各種因緣際會的無可奈何。

湘西文化是自成閉環的,卻并不意味着排斥。在苗族的祭祀體系中,就有苗祭司(巴代雄)和客祭司(巴代紮)的區分,後者借鑒了大量來自漢族地區的道家概念和技法。苗族服裝上的刺繡中,有不少來自漢族地區的針法和圖案,而苗族銀器中,也大量存在唐代的樣式。

天成秘境 絕美湘西

快樂的苗族姑娘。張謹 攝

從石器到筒車到無人機,幾乎人類所有時代的樣态器物,都同時存在于當下的湘西社會生活之中,共生共存且毫無違和感。湘西,就像将縱向時空的各種經典場景,壓成一張平面的照片,在這張照片上,你可以找到詭異神秘的遠古,也可以找到科技的今天。

在這個旅遊業大發展的時代,湘西文化,迎來了高光時刻。

3

生活在湘西,直接就生活在詩和遠方之中。

詩意的美好,遠方的悠慢,構成了湘西生活方式的基本調性。

詩意來自于自然地理的饋贈,住在最美的風景裡,每一個角度都是一幅羨煞人的山水畫,呼吸着世間最優質的空氣,十分舒适惬意;悠慢來自湘西式的生活節奏,這裡雖不富裕也不至過分貧瘠,四季分明的山水之間,物産豐富,足以供給無争的人生。

然而,這種生活調性的本質,是耕地稀少、交通不便、技術落後導緻的經濟欠發達——呈現為一種舊式的無奈的安居樂業表象。

田少,種的水稻,自家都不夠吃,需要用玉米、蕃薯乃至南瓜做補充;地少,隻能種點小菜自家吃,而且一個品種常常要吃半個月,幸好山裡不時有些野菜換換胃口;田少地少糧食少,隻養得起一兩頭豬,放到過年前屠宰,賣一半、腌一半,省着慢慢吃到過端午;林中的水果,山上的蘑菇,水裡的河鮮,多半是要拿來換成錢,攢起來買鹽、買肥料、買衣物……這時候,詩意代表了貧窮,遠方代表了落後——這不是勤勞的湘西人民需要的生活。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湘西,在十八洞村提出了震古爍今的“精準扶貧”理念,從此,窮怕了的湘西人,開啟了對抗貧困、走向小康的脫貧攻堅新征程,去追尋新次元下的“安居樂業”。

天成秘境 絕美湘西

龍山八面山成為湘西旅遊的熱點。張謹 攝

其中,利用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産業,讓湘西成為世人向往的旅遊勝地,讓湘西成為世人搶争的特色産品大賣場,讓湘西大地走上一條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這個熱火朝天的時代,湘西高新區從一片郊野荒村中崛起,成為湘西新型工業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以菖蒲塘村為代表的一大批新農村崛起,成為湘西新型農林産業發展的受益者;鳳凰古城、矮寨大橋在旅遊市場上的名聲響亮起來了,成為新興旅遊勝地,被譽為“矮寨不矮、時代标高”的矮寨大橋,成為全球知名的國家地标,2021年又和十八洞村一起,晉升國家5A景區。

知恥而後勇,湘西通過艱苦卓絕的8年攻堅,已然全境脫貧摘帽,彙入了不延遲的時代大潮,正在向着社會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目标奮勇前進。

依然住在最美的風景裡,感受着每一個角度的詩意,呼吸着世間最優質的空氣……不不,應該說是住在更美的風景裡,與世界同步生産生活、共享同一時間空間,卻又擁有獨一無二、勤勞無争的狀态……這,就是當下和未來的湘西;這,就是湘西需要的“安居樂業”;這,就是湘西更具魅力的生活方式。

也許生活可以稀松平常,但略有不同的湘西式生活,給人以沖出窠臼的某種希望。

來源|團結報

編輯|楊世芳

監制|陳昊

精彩内容速覽一分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