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博新青年|須知少日拏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

2018年6月,我從北大中文系畢業了,通過校招來到了心心念念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我的苗族前輩沈從文先生工作過的地方。

甫一進館,我便被借調到“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成就展”工作小組中,後以優異的工作表現獲得了中宣部頒發的先進個人榮譽證書,這份在國博獲得的榮譽令我終身難忘。2019年1月,我回歸成立不久的新聞傳播處工作,主要負責國博的新媒體營運。在館上司的訓示下,我将“國家博物館”服務号開辟“國博有情”“國博有聲”等欄目。截至2022年5月4日,服務号共推送圖文300餘篇,其中多篇閱讀量超過十萬甚至二十萬。粉絲數量由約80萬(2019年1月1日)增長到約240萬(2022年5月4日),并保持了良好的互動态勢和黏性。

國博新青年|須知少日拏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

2022年4月,與小夥伴們一起聽朱萬章老師講解明清肖像畫

新媒體平台的組稿不是簡單的材料堆砌,而是要在對國博藏品、國博展覽、國博人、國博事等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發掘其亮點,這樣才能“量身定做”每篇推送,才能抓住閱聽人心理,達到傳播精品的效果。為此,我抓住一切機會“蹭課”,有時是在圖書館靜靜查閱資料,有時是在布展期間去現場近距離觀察文物,有時是聽孫機先生這樣的前輩講解展覽……正所謂“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我在國博除了理性認識,還獲得了大量在校時難以觸及的感性認識。先秦吉金鏽色的斑駁,宋元刻本故紙的氣息,明清瓷器釉彩的琳琅,都是那麼迷人。見諸展廳,宛如群星點點璀璨于萬裡晴空。雖千古之下,令人傾倒。

國博新青年|須知少日拏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

2021年6月,大盂鼎赴滬展覽前夕與其合影

公衆号的營運還需要經常與粉絲互動,為此我設計了多種反響良好的形式。如“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展出之際,服務号向網友征集展覽現場的圖檔與留言,最終分兩期展示了100位網友留言,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再如“《紅樓夢》文化展”于2019年末開展,但國博受疫情影響在2020上半年閉館數月。于是我設計了一個讓網友“幫”寶玉回答父親賈政題目的H5。此H5點選量達到75萬,背景留言600條;還有今年的元宵節,我結合正在國博展出的展覽名稱,挑選了若幹字詞作為謎底,編制謎面,邀網友射謎留言,第一個射中的可按傳統射謎習俗獲得國博精美禮品。一天之内,網友留言即達1600多條,一個小時不到就猜完了十多個燈謎。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我還加入了一些策展團隊,深度跟進展覽項目全程并參與了相關的圖錄撰寫工作,如“《紅樓夢》文化展”“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等。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在與文物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愈發深刻地感受到它們不僅是曆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血脈的滋養者。與這些唐宋元明清的吉光片羽“對話”,既能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也能讓我們觸摸曆史脈搏、感覺傳統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國博新青年|須知少日拏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

2022年4月,“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換陳期間觀看展品

我還記得前兩年在國博圖書館翻閱一本舊書,在借書卡上赫然看見沈從文先生名字時的心潮澎湃,古人說的“若合一契”大概就是這樣的吧。我們說“文博文博”,“文”與“博”本是不分家的。沈先生寫小說則大筆如椽,做研究則心細如發,既有激情又有理性。我雖隻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編,也應以其為吾曹楷模,兢兢業業地拿起筆杆子,把新媒體做好。

“小編”小嗎?

說小也小。我隻是千餘名國博人中的一員,在皇皇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前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說大也大。我隻要用心營運新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就能讓更多的人通過國博感受文化自信。那些踴躍的留言和點贊,就是對我工作最好的肯定。

還有兩個月就是國博成立110周年的日子。我徜徉在140萬餘件藏品的海洋中,願與國博一起年輕,一起不忘初心。“須知少日拏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此心此言,永保無疆。

(圖文來源:國家博物館新聞傳播處 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