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林社會說
标題:帶娃究竟有多累?讓孩子好好吃飯就是不聽,寶媽拿出掃帚秒變乖寶寶。
孩子的降生是“災難”還是幸福?
孩子是一個家庭愛情的結晶,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同時也是社會的未來。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要對他進行教育,現在大部分年輕人都忙于工作,一般都會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
而老一輩的教育理念跟年輕人的教育理念時常會起沖突,他們覺得孩子就應該好好寵着,不能讓孩子受委屈,這也會把孩子養成嚣張跋扈的性格,而年輕父母深知寵溺孩子的後果,是以會對孩子進行正确的思想疏導。

近日,江蘇宿遷的一位寶媽正在跟往常一樣給自己的孩子喂飯,不知是飯菜不合胃口還是故意調皮搗蛋,媽媽給他喂的飯一口都不吃。
本來好脾氣的媽媽瞬間變臉,立馬放下手中的勺子然後默默地從旁邊拿起了掃帚,孩子一看似乎就曉得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于是對着媽媽說:我要吃。這才免了一頓“毒打”。
“軟的不行就來硬的”,以前的小孩沒飯吃,現在的小孩不吃飯,社會的變遷也給當父母的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
在怎麼哄孩子吃飯的問題上,似乎絕大多數的寶媽都犯了難,對于部分性格倔強的孩子,不管是來硬的還是來軟的,就是不吃飯。
等後來肚子餓了就找媽媽要零食,沒有辦法的媽媽隻能選擇妥協,而這位寶媽給其他寶媽們做了很好的示範,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些孩子就需要吓一下才會變得乖巧。
但這種方法也隻能是臨時之舉,哪天孩子知道媽媽不會舍得下手打自己的時候,這招也就沒啥用了,其實更好的辦法還是要從本身疏導。
有一位網友就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每當孩子不吃飯那肯定是有原因的,比如在吃飯前吃了很多零食,或者飯菜确實不合胃口,這時候寶媽應該杜絕孩子飯前吃零食的習慣,随後為了健康和營養,寶媽要學會增加食物的多樣性,讓孩子對食物産生強烈的興趣。
說得通徹點就是讓食物變得豐富多彩,比如在網上購買多種形狀的子產品,然後把蔬菜等食物壓成各種各樣的形狀,讓孩子覺得這個食物很好玩,也很好吃,這樣自然而然就勾起了孩子的食物欲。
小編觀點:
“人之初 性本善”,孩子本身是沒有惡意的,隻是本身有一點調皮搗蛋的性格而已,這時候父母如果對他又打又罵,那隻會加深孩子性格的扭曲,也同時也不能太過寵溺,網友有許多事件警惕我們過度寵溺孩子會有什麼後果。
“教育孩子要學會耐心、要設身處地為孩子着想”,這句話相信很多寶媽都知道,但真正做起來真的很難,每當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心中的怒火早已被點燃,隻是最後被一句“這是親生的”給成功壓住了。
有時候教育孩子不得不使用正常手段,像這位網友提的建議相信大部分家長都做不到,本身自己還有一堆事要做,還要變着花樣給孩子做吃的,這也就是全職家庭主婦能嘗試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