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勇敢,兒子抽靜脈血竟然沒哭(分享5種哭鬧)

“很多時候孩子的哭鬧不是疼痛,而是恐懼和害怕。

——劉鳳飛

兒子兩歲了,和媽媽商量着決定送兒子去托班——半托,給兒子的生活增加點豐富度。托班入園前需要完成入園體檢,其中有一檢查項目是驗血,不是手指血而是靜脈血。一想到靜脈血,估摸着兒子到時必定是掙紮着嚎啕大哭。但這次讓我驚歎,他竟然沒有哭,一個兩歲寶寶抽靜脈血竟然沒有哭。

勇敢,兒子抽靜脈血竟然沒哭(分享5種哭鬧)

打疫苗和抽靜脈血沒哭,中間發生了什麼,和大家分享下。可能是其中,我和媽媽的鋪墊以及讓寶寶獲得參與感起到了安撫和緩解恐懼的作用,也有可能隻是各種機遇和巧合的彙聚,是以沒有哭。

兩周前帶兒子去入園體檢抽靜脈血,全程寶寶沒有哭鬧。這次抽血的鋪墊和建立寶寶的參與感,是基于最近一次打疫苗嘗試獲得的成功經驗的複用。

先說說打疫苗的過程。

打疫苗的經驗

當時打疫苗有這樣一段鋪墊過程,主要是對話了。兒子的單字對話,說實話一開始,我也不明确他是否可以Get我的意思。

明天我們去打疫苗好不好?

不好

打了疫苗就不會感冒了,對不對?

打疫苗會有點痛哦,你怕不怕?

不過也不是特别痛,你感受下,如果不是很痛,我們就忍一忍,如果很痛,我們就哭好不好。

一番對話,似乎他能聽懂。

出門前,到了醫院,我又重複了上面的對話。

(鋪墊)

我:“打了疫苗就不會感冒了,對不對?”

兒子:“對”

我:“打疫苗會有點痛,你怕不怕?”

兒子:“怕”

我:“不過也不是特别痛,你感受下,如果不是很痛,我們就忍一忍,如果很痛,我們就哭好不好。”

兒子:“好”

我:“我們是男子漢,不是特别痛,我們就不哭,對不對?”

兒子:“對”

(參與感)

我:“拿好卡卡,這個卡卡,你給醫生,好不好?”

兒子:“好”

我:“然後我們要和醫生說,我們要幹嘛?”

兒子:“打疫苗”

我:“好的,你記得給卡卡醫生和告訴醫生我們要打疫苗好不好?”

兒子:“好”

對話還在繼續,增加了一些讓孩子參與的話題。

拿好卡卡,這個卡卡,你給醫生,好不好?

然後我們要和醫生說,我們要幹嘛?

打疫苗

好的,你記得給卡卡醫生和告訴醫生我們要打疫苗好不好?

到了打疫苗的地方

(參與感)

我:“寶寶,把卡卡給醫生。”

他把卡給了醫生

我:“寶寶,和醫生說下,我們要幹嘛?”

兒子:“打疫苗”

醫生開始準備了

(鋪墊)

我:“要打疫苗了,你感受下,如果不是很痛,我們就忍一忍,如果很痛,我們就哭好不好?”

兒子:“好”

我:“媽媽抱着保護寶寶,對不對?”

兒子:“對”

我:“我們是男子漢,不是特别痛,我們就不哭,對不對?”

兒子:“對”

醫生紮了下去,真的就沒哭,然後醫生很驚喜的,表揚了他。

他似乎也很得意說着:“寶寶沒哭。”

抽靜脈血

我:“明天我們要去抽血檢查好不好?”

兒子:“不好”

我:“想不想去托班呢?”

兒子:“想”

我:“托班好不好玩?”

兒子:“好玩”

我:“不過,去托班我們需要先做個檢查要抽血,好不好?”

兒子:“好”

我:“抽血比較痛。”

兒子:“寶寶害怕”

我:“嗯嗯,抽血要比打疫苗更痛一點。”

沒回複

我:“到時候,寶寶感受下,如果很痛,我們就哭出來好不好?”

兒子:“好”

到了醫院重複了一遍

排隊抽血前又重複了一遍,不過前面還有兩個小朋友,第一個小朋友哭了,第二個小朋友沒哭,我們是第三個。

第一個打完的對話

我:“你看還是有點痛的,這個小哥哥哭了是不是?”

兒子:“是”

我:“寶寶會哭嗎?”

兒子:“會”

第二個打的時候的對話

我:“這個小哥哥沒哭,對不對?”

兒子:“對”

我:“看來也不是特别痛,對不對?”

兒子:“對”

我:“寶寶,感受下如果不是特别疼,我們就也不哭好不好?”

兒子:“好”

到了抽血台

我:“媽媽抱着寶寶,爸爸保護寶寶好不好?”

兒子:“好”

我:“媽媽抱着寶寶,寶寶是不是就不怕了。”

兒子:“是”

我:“那我們開始抽血了,手手不要動哦,不然會更痛。”

沒回複

可以看出有些緊張,因為開始捆橡膠帶了。

我:“媽媽抱着寶寶安全,不危險”

就這樣抽完了,全程媽媽抱着也是很關鍵的點,并且沒有強迫他伸手等,都是順着和他說來完成的。

不過貼上棉花,倒是有些不樂意了

于是媽媽說:這個要按着不然會流血,

兒子:“不要不要”

(參與感)

媽媽繼續說:“那寶寶,自己按着。”

KO,搞定,他自己按着

全程沒哭,我都驚訝了。

想讓孩子不哭,緩解孩子對事物的恐懼,很重要,同時也要讓他參與進來。

五種哭鬧的原因

孩子哭鬧算是常事了,但是每一次孩子哭鬧其中原因也各不相同。每一次哭鬧可能都傳遞着不同的資訊,如果可以辨識,相信可以應對自如,至少心中有數。

帶娃這麼久,我覺得可以分為 5 大類哭鬧原因。

1、生理需求哭鬧

從寶寶剛出生開始,還不會說話,所有的需求隻能用哭聲來表達。餓了、渴了、尿了、病了......都隻能用哭來傳達。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快速響應他的生理需求,滿足他的需求并給予安全感。

這幾本育兒書籍我看過覺得還是挺不錯的,幫助我解決了很多帶娃的困擾。

2、秩序維持哭鬧

每位兒童都有自我的内在秩序,可能這些秩序,我們完全無法了解,但是它卻真實的存在兒童的内心。

為什麼玩具車一定要放在指定的位置?

為什麼有些事情就是指定要媽媽來做?

為什麼有些事情一定要按照順序完成?

這些可能是兒童内在秩序在起作用,如果我們能夠維持他的秩序,他的哭鬧也就停止了。

從兒子出生,我就開始寫敏感期的圖書了,不過現在才完成三分之一。市面上有幾本關于兒童敏感期的圖書,我覺得非常不錯,有興趣可以看看,更加了解孩子。

3、分離焦慮哭鬧

分離焦慮是兒童與親人分開,尤其是與媽媽分開,所産生的不安情緒造成的哭鬧。

那不分離是不是最好解決分離焦慮的答案呢。或許是,但是怎麼可能永遠不分離呢?

可以嘗試從短暫分離開始逐漸拉長時間

告别儀式,盡可能一開始固定告别儀式和時間,形成一種習慣

不偷偷摸摸的離開,大大方方的告知離開,不讓你的消失捉摸不定(難免會哭)

信守諾言,說過什麼時候回來就要什麼時候回來,或者說去買玩具和零售回來,就一定記得買

分離焦慮在去托班的時候尤為明顯,這個時候哭鬧60%是分離焦慮,20%是未知環境的恐懼,還有其他吧。(百分比不一定準确隻是表達一個我的認知比重。)

4、恐懼害怕哭鬧

還有很多情況,兒童的哭鬧是因為恐懼,這種恐懼可能是未知,也可能是一種氣息,環境中的緊張、壓抑等氣氛。

比如:進入醫院似乎就有這樣一種氣息。看見大白對小朋友來說更為緊張,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對我進行一些奇怪的動作(檢查),旁邊還有各種小朋友的哭鬧。

是以不斷的鋪墊,和給予安全感就特别的重要,盡可能緩和情緒,再進行,強迫會讓哭鬧更加嚴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打針是痛,就說痛。如果我們說打針不痛,實際孩子感覺會明白你是在說謊的,彼此的信任就會逐漸消失。

去托班的時候多半是恐懼環境,可以入園前多帶帶孩子去托班玩一玩,熟悉環境,熟悉老師。

帶着孩子看看繪本也是不錯的,隻是講解恐懼的情緒還是不行的,需要針對場景選擇繪本。畢竟這個時候對恐懼這種情緒的感覺不是很能夠了解。

比如看醫生,就選看醫生的繪本。

上幼稚園,就選上幼稚園的繪本。

媽媽為了很好的讓兒子過渡上托班分離焦慮和恐懼,經常帶去托班玩,還借了10本上幼稚園的繪本。(有點卷了)

5、擷取需求哭鬧

哭鬧要玩具,哭鬧要嘗試一些特别危險的事情,而這個時候,我們的不允許,他就會用哭鬧來對抗我們擷取需求。

我認為這個是唯一一個可以适度放任不管的哭鬧行為,任其撒潑打滾給他一個冷靜區,然後我們做到和善而堅定。

其它的哭鬧行為我認為都需要我們及時響應他。

我認為育兒無絕對,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存在有其獨特的性格和特質,生活的環境也千差萬别,是以隻是分享一些我經曆的事和感受到的認知,不代表任何育兒的道理。

輸出是最好的輸入

我是鳳飛,一名少兒程式設計老師,榮獲“2020年度國際人工智能教育行業傑出貢獻人物獎”,寫了幾本書籍《輕松玩轉Scratch程式設計》《Python真好玩教孩子學程式設計》... 同時還是一位2歲寶寶的爸爸。

愛讀書分享,立個Flag閱讀并分享20本教育、學習、思維類圖書以及兒童讀物,希望每一本書的分享都有價值。

由于目前正在挑戰更高難度的工作項目,大把時間投入在工作中,是以讀書分享隻能不定期更新,還望見諒!

如果我的分享你感興趣

歡迎來撩,歡迎來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