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中學以後,有些父母發現,自己跟孩子相處得戰戰兢兢,經常不知自己的哪句話,或哪個舉動就惹孩子不高興了。

同僚李姐提到跟兒子的相處就連聲歎氣。
她說:現在跟孩子說話,不管說什麼都會踩雷,搞得我都不敢說話了。
李姐的兒子現在讀高一,有天吃晚飯的時候,她就問了兒子一句,試卷是不是都寫完了。沒想到兒子直接怼了她一句:我不寫完難道你能幫我寫嗎?
同僚老張連連附和:現在的娃被慣壞了,我們當年要是敢這麼跟父母說話,早就挨揍了。
老張的女兒正讀初二,脾氣也是大得很。
有次老張就說了句:數學就是熟能生巧,你平時多刷點題,至少能把分數再提高15-20分。結果女兒立馬發飙了:哪有你說的那麼簡單,我給你一張試卷,你未必有我的分數高!
老張立馬語塞,半天接不上話。
這些中學的孩子,怼父母成了家常便飯,父母還不敢發作。
現在的孩子個性都強,父母也是怕孩子犯渾,離家出走,或是做出什麼更過激的行為,是以隻能忍氣吞聲,别提有多卑微了。
為什麼國小階段還那麼可愛、乖巧的孩子,進入中學就性情大變了呢?
為什麼以前體貼懂事的小棉襖,現在開始漏風了,對父母各種不耐煩了呢?
是代溝?還是青春期的必經階段?或是父母們缺乏說話的藝術?
孩子12歲之後多數都進入了青春期,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就是,有着極強的自主意識,叛逆,他們想要挑戰父母的權威,脫離父母的控制。
然而,此時的他們因為心智尚不成熟,缺乏判斷力,自控力又比較差,容易沖動,是以,特别容易誤入歧途,出現打架,早戀,沉迷網絡等行為,父母若完全放任不管,是非常危險的。
父母不管不行,但管了又會讓孩子抗拒。
那該怎麼辦呢?
如果孩子已經進入國中,那麼,就算是育兒專家也無能為力。
曾有位家長找到李玫瑾教授,說,自己的孩子特别叛逆,一家人都頭痛得不行。他想請李教授支個招,讓自己能管住孩子。
當時李玫瑾教授隻問了一個問題,孩子多大了?
那位家長說,15歲了。
李玫瑾教授直接說:晚了。管不了了。
孩子的成長有兩個重要階段。
一個是12歲之前的依戀期。
一個是12歲之後的青春期。
12歲之前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期。
12歲之前的孩子很弱小,他對父母有很強的依戀,如果想讓孩子12歲之後服管,好管,避免誤入歧途,那麼,父母一定在孩子12歲之前,完成4件非常重要的事。
孩子12歲之前,父母一定要做的4件事
1、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和核心。
在孩子的依戀期内,父母對孩子的每一次回應,都相當于在存錢。孩子對父母越依戀,父母才能擁有教育孩子的心理資本。
孩子愛你,信任你,尊重你,才有可能接受你的指導,才有可能對你敞開心扉,讓你及時了解他的問題,提供恰當的幫助。
不要一次次透支孩子對你的愛,當愛磨滅以後,孩子會從此關上心門,很難再打開。
2、給孩子培養一項運動愛好。
跑步、遊泳、籃球、足球都是不錯的選擇。
運動能幫助孩子舒緩壓力,激發多巴胺分泌,讓大腦保持活躍,心情愉悅,孩子的生命能量充足,學習效率也會更高。
運動能讓孩子身體更健康,上國中以後,科目多,孩子的學習時間延長,有個強健的體魄,才能應對高強度的學習。
運動還能培養孩子的意志力,運動本身會讓人受身體之苦,李玫瑾教授說,幼年時受身體之苦,意志力會更強,更抗挫,遇事不會動不動想不開,走極端。
3、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生活中要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間,整理書架,讓孩子分擔一部分家務,國小二三年級可以教孩子做簡單的飯菜。
除了生活自理能力以外,還要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調節情緒的能力,時間管理的能力等等。孩子越獨立,到了國中或高中,如果住校,他也能輕松應對。
4、在可控範圍内讓孩子試錯。
孩子需要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總結,慢慢地成長起來。
一個國小生跟媽媽說,想借800元給網友。這位媽媽看完孩子跟網友的聊天記錄後,馬上就能判斷出,這人一定是個騙子。
媽媽跟孩子說:媽媽的判斷是,你可能會受騙,你還要借嗎?
孩子說:我覺得他好可憐,萬一我不會受騙呢?
媽媽說:800塊是你兩個月的零花錢,你自己決定。
結果孩子還是把錢借給了網友,對方收到錢的後一秒就把她拉黑了。
孩子整整哭了一個下午。
媽媽問孩子有什麼感受。
孩子說:媽媽,這個世界真的有一些人是很壞的。
這個國小孩子通過試錯,明白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行為準則:要有限度地相信别人!
12歲之前,孩子犯錯的成本相對會比較低,讓他們在可控範圍内,低成本試錯,比起父母直接傳授經驗、說教,更有用。
事實上,有着良好親子關系的家庭,極少出現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不尊重父母,怼父母的情況。而擁有一項運動愛好,有着更強獨立能力,并在12歲之前充分試錯的孩子,在進入中學以後,也不太可能誤入歧途。
以上4件事,你是否做到了呢?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