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分享欲,要留給對的人

分享欲,要留給對的人

文/青遠

-

01.

一個平常的上午,我和朋友一邊閑聊一邊在路上走。看見朋友低頭的時候,一瞬間,我突然不想往下說了。

“怎麼了?”朋友一邊拿着手機一邊問我,手機頁面的顯示是一個群聊。

我說:“沒事,走吧。”

記得這件事并不是因為矯情,而是從這件事情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盡管是熟人,并且你感覺自己分享的話題并不枯燥,但别人還是對你講的話不感興趣。

人人都有分享欲,卻不是人人都願意傾聽。傾聽欲的門檻,往往比分享欲的門檻要高。

因為,人人都首先關注的是自己,其次才是周圍的人和事物。

百川東到海,涓滴之水彙成江河,盡管波濤擁擠,但還是流入已經形成了的河道。

人,其實也一樣。

《鬼谷子》裡有言:“審定有無與其實虛,随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對于外物,人們都習慣了對于已經了解的事物反複雕琢,而對于不了解的事物棄之不顧。

引起别人的關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這是人間常态。

分享欲,要留給對的人

02.

發自内心的傾聽欲,是人際交往的奢侈品。

不可能所有人都對你的話感興趣。因為,傾聽欲的産生絕非自然,它來自一種關系,隻存在于無保留的付出和極緻的了解之中。

傾聽的對象被分成了兩部分,夫妻和知音。

夫妻之間的偏愛與生俱來。

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将對一個人的愛戀和付出寫到了極緻。

“你是我一生中最愛的人,但是你卻從來不知道我是誰,愛你與你無關。”

世界上可能再無除了親情之外這樣的情感。

這似乎在告訴我們一件事,愛是生命存在的一部分,是生命存在的見證。愛一個人,就會愛他的全部。

書在末尾這樣寫道:“我不怨你,我愛你,感情熾烈,生性健忘,一見傾心。”

另一個方面,互相了解的知音永遠對對方有着無限的耐心。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極緻的了解,需要極緻的共情。

古代知音的最高境界是:生相知、死相随,生死不渝。

詩僧陸羽和茶聖皎然的忘年之交,起于妙喜寺,最後也在妙喜寺永存。兩人的墳墓最後隔塔相望,在天地間長叙友情。

這樣的關系世人難求,卻令人羨慕。

分享欲,要留給對的人

03.

浮世衆生,忙着回應,忙着生活,忙着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

每個人都很緊張。

我們總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希望得到關注,于是強迫式的分享便成為了一種自我感動。

但精神世界的存在意義,本不應該以是否得到每個人的傾聽來證明。

有時我們了解了溝通的秘訣,但并不能在其中找到溝通的快樂,甚至為了得到所謂的回應,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

一生很短,交往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讨好别人,而是成全自己。

被關注,抑或是不被關注,得到回應,或者是被忽視。到頭來,我們到底在其中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呢。

借用《人間失格》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唯有盡力自持,方不至癫狂。”

情緒的内耗像一個不斷灑出水的容器,當容器空了的時候,我們的心也空了。

有的人在空殼裡生存,有的人選擇破繭而出。

分享欲,隻應該留給對的人。

與其在自以為的存在價值中掙紮,像故事裡的主人公一樣失去自我,最後放浪形骸,精神失常,還不如用這樣的精力去讨好自己。

是以,答應我,從今往後,分享欲隻留給你認為值得的人。

盡管做自己吧,别回頭。

你要點亮屬于你自己世界裡的燈,别擔心,願意了解的人自然會來。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