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看到了一對父母的苦惱。他們生活在農村,也是新時代的自媒體人,最近遇到了難事。

他們的兒子今年16歲,正在上中專。據他們描述,孩子從小聽話懂事,很少要父母操心,可是最近他卻突然提出不想上學了,待在家裡不肯去學校。
家裡的大人都很着急,先是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可是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于是孩子父母就想了一個辦法,讓孩子跟着他們下地幹活。頂着大太陽,在悶熱的蔬菜大棚裡,孩子熱得汗流浃背,一幹就是大半天。
爸爸走過去問孩子上學好還是幹活好,孩子的回答是“幹活好”,爸爸一下子顯得很無奈。第二天,爸爸又給孩子安排了一項又臭又累的活兒——掏糞。沒想到他的兒子認認真真地幹完,不喊苦也不喊累,更沒有選擇妥協去上學。
夫妻倆很無奈,他們不知道孩子為什麼這樣?擔心、自責、焦慮,吃不好,睡不着,每天都在為這個事情發愁。爺爺也看不下去了,一大早就去勸孫子回去上學,還告訴了孫子他父母的情況。
這個孩子聽完之後,立即跑到爸爸媽媽的房間告訴他們實情。原來孩子在學校成績不好,老師講的内容他聽不懂,他覺得自己這樣子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錢。再加上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爸爸媽媽起早貪黑地幹活、做生意,掙不了多少錢。爺爺年紀很大了還要不停地勞動,奶奶身體不好,常年吃藥。他認為自己還不如回到家幫忙幹活,還能給家人減輕一些負擔。
這一番話把大人說得熱淚盈眶,沒想到這孩子如此懂事。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懂事,可是孩子太懂事了反而會有問題。
過于懂事的孩子無法對自己形成清晰的認知,迷失自我。
懂事的孩子總是習慣于優先考慮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忽略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做事的時候總是想着别人需要什麼,卻沒有認真想過自己想要什麼。他們的自我意識比較弱,不能準确評價自己,容易陷入迷茫,在關鍵時刻無法做出正确的選擇。
這家的孩子确實很懂事,他看到了家裡的困難,體會到了家人的不易,他認為自己應該幫着大人去分擔。雖然他是為家人考慮,但是因為他年齡小,閱曆少,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好好上學,學到本領,将來有個好出路,才是對家人最好的回報。
過于懂事的孩子容易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情緒,體會不到真正的快樂。
很多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當孩子聽話時,他們就會滿意。孩子不聽話時,他們會生氣甚至責罵孩子。孩子往往為了迎合父母的需求,變得越來越懂事。明明隻有一塊糖,為了顯得懂事,就選擇忍痛割愛。明明自己心愛的玩具被别人搞壞了很傷心,為了顯得懂事,就選擇隐藏情緒。
久而久之,懂事就成了他們的習慣。他們總是為了迎合别人的需求去做事,當自己的需要和對方産生沖突時,他們總是妥協。他們的内心積壓了很多情緒,戴着懂事的面具去做那些不想做的事情。無法遵從自己的内心,無法做自己,這樣的孩子怎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呢?
過于懂事的孩子害怕犯錯,進而缺乏冒險精神。
為什麼害怕犯錯?因為他們不敢承擔犯錯的後果,他們害怕給别人增加負擔。懂事的孩子就像一個小大人,他們缺乏孩子應有的特質,做事之前會先考慮後果。他們會不自覺地去想,爸爸媽媽生氣了怎麼辦?好朋友傷心了怎麼辦?事情搞砸了怎麼辦?做事畏手畏腳,不敢冒險。
有老師說過,學校裡有一類學生,他們看上去很乖,遵守紀律,學習用功,幾乎從來不犯錯。但是,他們身上總是缺乏朝氣,盡管很努力,成績卻并不出色。這類孩子往往很懂事,不怎麼向老師請教問題,他們怕老師責怪自己不認真聽講,不會了也不敢說,讓人心疼又無奈。
懂事的孩子确實受歡迎,但過于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希望父母們不要再把懂事變成評價孩子的标準,允許孩子犯錯,認真對待孩子的想法,不要過早地以成人的标準要求孩子,讓孩子真正成為孩子。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