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歲男孩打媽媽,媽媽不制止還美其名曰:任何時候都要對孩子微笑

導讀:現在的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負,總是想能培養出孩子保護自己的能力,不至于表現得懦弱。還有一部分家長秉持“鼓勵式”教育理念,對孩子的行為始終保持欣賞的态度。這兩種方式,我都不完全認同。

文/37度暖爸

和C3班老師聊天時,老師說:“米粒兒用手戳我的眼睛!你知道嗎?他就是故意的,隔過我的眼鏡戳我的眼睛。” 我對老師的貼标簽行為有些不悅,随口反駁道:“别這麼說孩子,那麼點兒孩子,哪兒能是故意的呢?”可接下來老師的回答,讓我實在是吃驚!

老師說,常看見米粒兒打媽媽,然而媽媽總是報以微笑。老師也嘗試和媽媽溝通,然而媽媽的回應是:“任何時候都要對孩子報以微笑。”媽媽,對于孩子健康成長的心思,我能了解,然而這麼做,的确是做錯了!無論從孩子心理健康角度還是進攻性發展角度考慮,都不應該這麼做。

3歲男孩打媽媽,媽媽不制止還美其名曰:任何時候都要對孩子微笑

關于進攻性,在心理學中也有有很多的說法,有的稱之為攻擊性,而我比較喜歡進攻性這個詞,可能這個詞相較于攻擊性而言會顯得溫和一些吧。

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沖動可表現為争論、競技、冒險等。不管以什麼樣的方式表現,攻擊沖動作為一種心理能量都必須得到表現,不然就會導緻精神病。弗洛伊德也曾提出人具有死本能,是一種毀壞沖動、攻擊本能或侵犯本能。向外擴充表現為:侵略、戰争、屠殺、對抗、攻擊、仇恨、謀殺;向内擴充表現為:自殘、自殺、自毀等。

3歲男孩打媽媽,媽媽不制止還美其名曰:任何時候都要對孩子微笑

這麼說有點抽象和模糊,對于非心理學愛好者和專業者來說,有點難以了解,結合克萊因的理論就比較好了解了。客體關系大師梅蘭妮·克萊因認為:那些沒有足夠的攻擊性,那些在遇到阻力時不能堅持自己觀點的人是缺乏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品質的。克萊因認為,自我儲存和“愛”的本能如果要去獲得滿足的話是需要有攻擊性在背後推動的。

足夠的攻擊性才能支撐起一個人的自信堅持,它是一個人非常可貴的品質;足夠的攻擊性才能讓一個人儲存自我并有能力去愛。由此看來,一個人保持一定的進攻性,有助于保持高昂的上進心和自信、堅持,也有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3歲男孩打媽媽,媽媽不制止還美其名曰:任何時候都要對孩子微笑

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進攻性,總是唯唯諾諾表現出讨好的行為,實際上是壓抑了真實的自己,虛假自我占據上風。是為了迎合他人的觀點、表現,而委屈自己、隐藏真實的自己不敢表達,内心是壓抑的,不舒服的。那麼這個人也必然是不自信的,更不敢堅持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進攻性,也難以表現出足夠的上進心。例如,像銷售,警察等司法行業,都需要較強的進攻性,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

3歲男孩打媽媽,媽媽不制止還美其名曰:任何時候都要對孩子微笑

發展孩子的進攻性,不需要刻意培養隻需要做到兩點就好:不壓制、不縱容。

第一,不縱容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要及時制止。制止的原則是:不傷人、不傷己、不傷物,制止的方法是:雙臂環繞孩子,并和善而堅定地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做”。

例如:孩子因為發脾氣打人、傷害自己、破壞家裡貴重的東西,這時候需要父母及時制止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3歲男孩打媽媽,媽媽不制止還美其名曰:任何時候都要對孩子微笑

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曾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實驗大意是:有成人攻擊玩偶,沒有受到懲罰,然後孩子們也開始攻擊玩偶。在這個實驗中,成人的攻擊性行為沒有受到懲罰,就意味着這個行為是被允許的,是被強化過的行為,是以孩子們也開始模仿。

由此看來,對于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或者是發生在身邊的攻擊性行為(孩子看到的,父母、路人、同學、朋友)如果沒有得到懲罰,就意味着被允許。首先,父母不能當着孩子的面,做出攻擊性行為,或者是讨論攻擊性行為帶來的好處與優勢,這會增加孩子攻擊性行為發生的機率。其次,父母對于身邊的,孩子看到的攻擊性行為要給與合理的解釋,告知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

3歲男孩打媽媽,媽媽不制止還美其名曰:任何時候都要對孩子微笑

第二,不壓制孩子的進攻性發展。例如:孩子表現出的進取心、探索欲、以及反駁父母觀點的行為,父母都要适當接納,而不是一味地否決。這會對孩子的進攻性有所壓制,進而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要麼人雲亦雲,要麼讨好附和,失去自我。甚至于喪失保護自己合法、合理利益的勇氣!

回到篇頭的案例,米粒兒媽媽的微笑,對于孩子來說意味着是鼓勵。即:媽媽希望看到我這麼做,因為她表現出了微笑。是以,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得到加強。這也是為什麼孩子會對媽媽、老師做出攻擊性行為的根本原因。

換個角度,如果米粒兒媽媽嚴厲呵斥孩子的行為,也會對孩子的進攻性發展有所壓制。孩子會感受到羞愧、愧疚,攻擊性行為會得到遏制,但是孩子的進攻性發展也會受到遏制。

3歲男孩打媽媽,媽媽不制止還美其名曰:任何時候都要對孩子微笑

正确的做法:用行動限制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并和善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不可以這麼做。

結語:對于孩子的進攻性,父母要理性看待,并人為幹預孩子進攻性的發展。發展程度過高或過低,都不是最好的選擇。過高,會産生攻擊性行為,甚至攻擊父母,養出白眼狼的孩子;過少,會影響孩子的進取心發展,也會影響孩子真實自我的表達,變得讨好、壓抑。

聲明:為保護當事人,隐去所有相關資訊,文中人物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37度暖爸心理所婚姻家庭與親子關系在職研,每天分享心理向育兒知識。據不完全統計:關注暖爸的人,99.99%的家庭婚姻更美滿,孩子更乖巧。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作者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