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你的孩子能專注打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

為什麼你的孩子能專注打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

以前,父母們忙着生活,幾乎都是讓孩子自由生長;

現在,幾個大人圍着一個孩子轉,還是抱怨“太難帶了”。

這是為啥?

目前,中國爸媽養孩子累,主要展現在這7個方面,看看你家中了幾條?

對孩子期望太高

在絕大多數有孩子的中國家庭裡面,孩子都是中心的中心。

父母們整天圍着孩子轉,事事為孩子打算籌謀,而且這種籌謀,從懷孕起,到孩子出生、上幼稚園、上國小、中學,直到大學、工作、結婚、買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幾乎無一日間斷。

期間是各種操心、各種比較、各種選擇、各種糾結、各種傾盡全力、各種力不從心、各種滿心希望、各種灰心失望、各種不滿、各種早知今日、各種悔不當初,常常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後又是對孩子回報父母、孝順父母的各種期待......

如此心力交瘁地幾十年,怎能不累?

這麼累的根源,就在于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對孩子自身發展的期望,也包括對孩子回報父母的期望。

期望如此之高,壓力山大的不止是父母,還有孩子。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對孩子期望這麼高呢?他能成為獨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經很好了嗎?

如果爸爸媽媽能夠看開這一點,抛開對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祿的期待,關心孩子和父母自己内心的安甯和滿足,家庭教育,會輕松很多。

為什麼你的孩子能專注打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

父母之外的人參與太多

我們不妨打個比方。

一個小家庭,好比是一間公司,原本爸爸媽媽自己應該是全資股東、最高負責人,有各項事務的決策權。

但不少家庭,接受了來自長輩的各種“投資”——資助買房、伺候月子、幫助帶娃等,于是外婆、外公、爺爺、奶奶因為自己的“投資”,擁有了這個家庭的或多或少的所有權,成為了“股東”。

既是股東,就要發表意見、參與決策,有的還要求自己有“一票否決權”。

這樣的治理結構,讓原本簡單的家庭事務變得複雜無比,作為一家之主的爸爸媽媽,如何能不累?

更糟糕的是,有的爸爸媽媽,連一家之主的地位都不保,自己的家庭事務,還需要聽憑自己的父母做主,于是大家更是勞心勞力,沖突叢生。

為什麼你的孩子能專注打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

攀比之心過重

别的孩子都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了,我們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别的孩子都在穿名牌、大牌,我們不買,會不會被笑話很窮?

别人、别人、别人......在相當多爸爸媽媽的眼裡,時時刻刻都看到太多别人,自己做什麼、怎麼做,常常以别人做什麼、怎麼做為準則、指南。

既要時刻看着别人,自己又要時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隊,如此怎能不焦慮、不心累?

但是,别人是别人,我們是我們,我們自己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行為方式,為什麼要跟着别人跑呢?

相信爸爸媽媽能看開這一點,教育路上的勞心勞力,又會省去很多。

為什麼你的孩子能專注打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

對孩子事務插手太多

做父母的,都希望對孩子盡心盡力,但常常是對孩子的事務插手太多,培養出從小到大都不能自主的孩子。

孩子上學,幫着背書包、記作業;孩子寫作業,在一旁陪着、盯着;老師布置了什麼任務,常常是孩子還沒搞清楚要做什麼,爸爸媽媽已經奮不顧身地撲上去,幫着孩子完成了。

更不用說盯着孩子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事務。

這樣被“照顧”着的孩子,生活中幾乎隻剩下了上課、上興趣班這兩件事,既發展不出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發展不出自主生活的能力,爸爸媽媽就隻好一直照顧着、伺候着。

隻有從小培養孩子自主,包括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爸爸媽媽才能做到真正的輕松。

這樣不是為了偷懶,而是讓孩子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自由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為什麼你的孩子能專注打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

資訊過載,缺乏主見

中國爸媽養孩子累,除了上面說的這些原因,還有一個不那麼明顯,但确定存在的原因,就是接觸過多資訊,但對如何教育孩子卻又缺乏主見。

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搜集盡可能多的資訊,然後跟着這些資訊東奔西跑上了。

家庭教育的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斷舍離”

——我們其實并不需要那麼多的資訊,更重要的是通過自主的閱讀、學習,形成自己的“主見”

——我知道什麼樣的方法是好的,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我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堅持,哪些方法要調試。

這樣,既不需要被過載的資訊沖擊、淹沒,又能夠采取簡潔、有效、恒定的方式,整個過程會簡單、輕松很多。

為什麼你的孩子能專注打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

爸爸參與過少

有一個很犀利的說法,叫“喪偶式育兒”,說的是爸爸缺席孩子成長的狀況。

爸爸不參與教育孩子,完全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兒,恐怕是不少中國家庭的常态,也是相當多媽媽覺得教育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爸媽合作”,既分擔生活中的具體工作,也共同讨論關于孩子的大小問題,得出一緻見解,然後一起付諸行動。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工作量通過分擔得以減輕,二是孩子與父母兩個人,都可以建立起親密關系,當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讓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得更健康、健全。

為什麼你的孩子能專注打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

消費不夠理性

養孩子累,最後一個,同時也是最不可回避的一個原因,是經濟壓力。

部分爸媽片面地認為要傾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消費不夠理性,造成過大的經濟壓力。

有這樣一個個案: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給自己三四歲的女兒買一條裙子,就花了700塊。

700塊一條的裙子,當然很可能是品質和設計都很不錯的,而且孩子穿起來,可能确實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媽媽不考慮自己的負擔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費,又能堅持多久,怎麼能不感到壓力巨大呢?

俗話說“一個孩子十畝地”,把孩子從呱呱墜地的小嬰兒養育成人,要說一點都不辛苦,肯定不現實,但辛苦不等于壓力、疲憊。

我們見過帶孩子累得不行的父母,也見過不少養孩子倍感輕松、愉悅的父母。

8

很多家長都為孩子的學習問題操碎了心,其中最容易被诟病的是注意力問題。

一位媽媽形容自己孩子晚上寫作業,寫兩個題,愣十分鐘,再憋幾個字,上廁所蹲半小時,再背幾個單詞,出來吃水果花二十分鐘。寫作業異常煎熬。很多老母親表示,看孩子寫作業,能當場直接暴斃。

去學校找老師了解情況,老師也反映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開小差。

怎麼辦呢?訓練注意力吧。然而,效果了了。

講道理吧:上課要認真聽課,寫作業要注意力集中,隻有這樣才能成績好,才能上好學校,有好前程。聽到耳朵結垢,也沒用。

9

注意力問題,跟大家的了解可能有偏差。除了先天性的注意力缺陷障礙,大多注意力是人為被破壞的。

我們經常誤以為注意力問題,是意願問題。好像孩子明白事理了,學習态度端正了,就不會走神了。

其實注意力是能力問題,很多學生不能集中注意力,是因為能力受到了損傷。

這不好了解。因為我們明明看到他打遊戲能堅持五六個小時,尿都能給憋回去;和朋友聊天,能聊到晚上一兩點;拼樂高能玩一整天不疲倦,他怎麼看都是能夠集中注意力的。

難道他是選擇性注意力不集中,僅僅在學習的時候發作?你猜對了。就這麼氣人!!

為什麼你的孩子能專注打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

這是什麼道理?

原因如下:

1歲半左右的孩子,處于細節觀察的敏感期,這是有意注意力(指要暗示自己集中注意力的生理現象)的發展時期,但是這個時期,孩子們喜歡一些髒亂的東西,會經常遭到喝止。或者他自己一旦玩點什麼,家長們總喜歡跟着後面不停地說話,抱一抱,親一親。一刻不得安甯。

當孩子學習之初,需要通過做題練習思考,發展注意力品質的時候。很多媽媽就陪在身邊監督作業。孩子一停頓,媽媽們就開啟雷鋒模式,怎麼了,出什麼問題了,哪道題不會嗎?要不要媽媽來幫你?要麼就開啟侍女模式,要喝牛奶嗎?要吃水果嗎?累不累,要不要歇一下?要麼就是獅吼模式,天天拖拖拉拉,磨磨蹭蹭,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你笨死算了。

注意力和深度思維,都需要思考的時間去發展。這種長期處于幹擾環境的孩子,這兩方面的能力都将受到損傷。

現在的孩子成長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比起書本,有很多更能收割注意力的遊戲、電視、動漫、小說橫空出世,在争奪孩子注意力方面,商業套路實在太多了,防不勝防。而這些東西的内容之精巧、感官刺激之豐富,完全不需要孩子有主動注意力,就可以沉浸其中。

孩子的注意力的長度是随着時間增加的,孩子在幼稚園時期,有意注意的時間大約隻有5-15分鐘,7-10歲的孩子能持續20分鐘左右,10-12歲大約是30分鐘。而我們學校課程的設定,對孩子的注意力的要求,遠遠高于孩子注意發展的階段。

也可以了解為,學校為孩子們提供的玩耍的時間太少,而對他們思維訓練的時間過早,也過長。會讓孩子覺得學習枯燥,無聊,損傷注意力。

10

注意力的關鍵就在于,他需要主動性,學習尤其需要主動注意力。孩子們需要主動的觀察思考,才能把書讀好。

但是我們培養孩子的方式和外在環境,都在削弱這種主動性。

為什麼你的孩子能專注打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

好多孩子被養得既不願意動身子,也不願意動腦子。他們隻喜歡動手指。

現在家庭孩子都少,不符合經濟學上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投資定律。當所有的雞蛋都在一個籃子的時候,家長們誠惶誠恐,總想着怎麼讓這個蛋效用最大化。結果在大部分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外力總比内力大,總比内力多。

是以最常見的教育模式就是精疲力盡的家長和想方設法偷懶的孩子。這種貓鼠遊戲,很多家庭天天都在演。家長們關于如何把孩子的事情變成自己的事情這一點上,頗有建樹。

雖然我列舉了很多破壞注意力的方式,我覺得最破壞注意力的一種方式,就是讓孩子感覺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為别人做的。

為什麼學習的時候注意力渙散。打遊戲、看電視、聊天的時候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因為這是他自己的事情,這個時間是屬于他自己的。學習時間是他被迫履行學生責任的時間,是不得已而為之。

11

是以注意力的養成,也很簡單,把孩子的事情交給他自己。

讓他爬,讓他摸,讓他玩耍,讓他髒兮兮,讓他摔跤,讓他自己吃飯,讓他亂七八糟給自己穿衣服,讓他自己寫作業,讓他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間……允許他以孩子的節奏和方式去成長。

把他的事情交給他自己的同時,就交給了他一份自由和一份責任。自由是成長所需要的空間,責任是成長的戰利品。

注意力品質,還與另外一個因素息息相關,那就是熱愛。一個孩子會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投入時間和精力。就像我家寶寶,最近迷戀上駕馭我的高跟鞋,每天都穿我的鞋子,練走路,一不小心摔一跤,爬起來繼續。可見,孩子們天生具有聚焦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能力。

是以要想辦法把學習變成他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想辦法,動腦子。武俠小說裡面,所有的大俠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内力深厚。一個人内力被廢了,招式就變成了花架子。

這一點跟學習的内驅力相同,喪失了内驅力,學習就變成做樣子了,學不精學不深。是以一旦孩子被逼得,内力完全癱瘓,他學習時就像丢了魂。

12

還有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單獨拿出來說一下。

青春期的孩子,随着身體發育,進入第二性征期,荷爾蒙分泌旺盛,但是他們沒有合理的方法疏散,就會壓抑青春期的沖動。最終會把他注意力放在發型、衣服、身體的姿态、皮膚、回味與同學說話的内容、觀察自己心儀的人等等一系列事情上。而不能集中精力學習。

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力比多彌散。也就是一個人無法将自己的驅力有效而集中地投注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女孩更多見。

關于這種現象曾奇峰老師提了幾點建議:

一,讓孩子回到人群,多參與集體活動;二,多參加體育運動;三,可以通過看推理類和哲學宗教類書籍來提高認知能力。

06

注意力問題,是個廣泛存在的問題。·那些多年如一日能專注的人,大多幹得不差。

别說孩子,你出門在外,手機沒電了,你是不是急得好像有人要召喚你去拯救世界。回家一看,除了瞎聊的,沒人找你。

注意力好,本就是個稀缺品質,實在不必太苛求。想想你我自己,不是早就原諒自己,幹什麼的時候都低着頭玩手機嗎?陪孩子、陪老人、甚至開會、工作的時候,也沒少玩。咱自己注意力又能集中到哪裡去?

為什麼你的孩子能專注打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

就像在很多家庭裡,出現的畫面,爸爸媽媽躺在沙發上,咧着嘴看着手機樂,一邊頭也不擡地訓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機、打遊戲、看視訊,不好好讀書,像你這樣以後能幹嘛?

孩子說:以後想跟你一樣,躺在沙發上玩手機、打遊戲、看視訊。

果然是,言傳不如身教。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做的專注力研究發現,嬰兒的專注時長與陪伴他的成人的專注時長密切相關。實驗發現,在與孩子互動時,成人專注度高的,孩子能專注的時間是其他組的4倍。

是以他們認為注意力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保護出來的。提高孩子的專注力要從改善陪伴他的成人的行為開始。大人如果陪伴時心不在焉、敷衍、看手機、沒耐心,那麼孩子的注意力品質就差。

如果我們關心孩子的注意力,需要提高自己陪伴的品質,且遵循以下原則:不主導、不打擾、不控制。

孩子本來就是獨特的,父母隻要懂得欣賞孩子的長處,尊重他的興趣,讓他從他的長處去發展,這個孩子就可以健康成長。

改正孩子短處最好的方法,是放大他的長處。

人有了長處,頭就擡起來了,有了自信,學習也就容易了。

我們可以通過很多實驗看到,你對孩子的态度,會決定你孩子大腦的結構,以及他學習的态度。

▲ 大腦不停地根據外界需求改變神經的配置設定,你的行為會回過頭來改變你的大腦——大腦是環境和基因互動的産物。

比如有兩種田鼠,一種住在丘陵,一種住在草原。住在丘陵的一夫多妻制,住在草原的是一夫一妻制,在實驗室對這兩種公鼠的大腦進行掃描就會發現,一夫多妻制的公鼠,它的大腦管空間記憶的海馬回後端比較大——因為它要記得哪邊有太太,這是需求所帶來的大腦結構的改變。人也一樣。

▲ 大腦産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産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從愛因斯坦身上我們得到兩個教訓:

第一、聰明程度跟腦子的大小沒有直接關系,而是跟神經聯接的密度和方式有關。愛因斯坦的大腦隻有1230克,而按照身高體重來講,應該是1350克才正常。

第二、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好。大腦就像一塊餅,空間能力切得多了,語言能力就少了——愛因斯坦空間能力相當好,但他是語言遲緩者,三歲叫媽媽,五歲才會說話,但他幸好有個好媽媽,看到了他的能力所在。

▲ 過去我們都知道: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錯!應該是: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因為你在這邊跌倒,證明你的能力不在這裡,而如果換個地方,我們說360行,行行出狀元,現在是個多元化社會,任何領域玩出名堂都會有飯吃。

▲ 什麼是天才?天才就是放對了地方,讓孩子的能力發揮了出來。

以前我們說,數學不行就做10題,10題不行做100題,總有一天把它做通。這當然沒有錯,因為我們中國人相信勤能補拙,愚公移山。

可是我們忘了一件事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當愚公把山移掉的時候,愚公就老了,這一生已經過去了。

▲ 美國幾年前的腦科學大會就開始研究腦跟教育的關系,牆上有個很大的智語——如果孩子沒有學好,老師沒有教對!

為什麼是這樣?!因為任何孩子都有長處,從長處切入,一定可以把孩子帶起來。

▲ 學習要主動才有用,才會改變神經的聯接。而童年的陰影,會影響孩子大腦的功能發展——受虐兒的神經會萎縮,記憶力也會受到影響。

叫孩子做功課之前,不要先罵他,因為緊張會造成神經細胞的死亡。學生讀書如果恐懼,就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循環。

▲ 孩子如果生活在很嘈雜的環境中,智力就會受到影響,他的大腦發育是不完全的。

▲ 一定要讓孩子睡飽,因為睡眠跟學習有直接的關系——當睡眠進入到第四階段,大腦就會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以及正腎上腺素,後兩項和記憶有直接的關系。

是以,頭懸梁、錐刺股是沒有效的,因為人一旦犯困,就是進入了睡眠的第一階段,這時候人是讀而不進的——隻讀字不能了解句子。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有科學依據的,做夢是我們去蕪存菁、溫故而知新的時候。剛睡覺時做的夢是白天發生的事,等到中夜以後的夢,則是七天前發生的事。

▲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是一門藝術。科學有重複性,而教養每一個孩子不可能相同,必須蹲下來,從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家長不要勢利眼,看到孩子考100分就露出笑臉,考不到100分就擺出一副臭臉:還有4分到哪裡去了?!

不能以為孩子什麼都會。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當他犯錯的時候,一定要原諒他——讓孩子有機會去探索外面的東西,幫助他神經的聯結。不要叫他每天去背同樣的東西,做同樣的事情。

你要孩子超越你,就要給他超越你的空間,不要動不動就講: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聽我的沒錯。

你忘掉了一件事情,他聽你的,他了不起是跟你一樣,他沒有超越你的空間。而我們要的是:我們的孩子比我們更好,比我們更強!

為什麼你的孩子能專注打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