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長,請帶上這封信

成長,請帶上這封信

孩子,媽媽現在跟你說的這些話,隻是我現在的想法而已。作為一個成

年人,我不敢說我現在的想法一定正确,你長大以後可以去修正它們,但這是我現在最想對你說的話。

常識

孩子,人要有常識,要懂得社會上最基礎的東西。你剛剛上完幼稚園時堅信的那些道理,媽媽希望你長大以後也堅信如初。

比如,任何事情要有秩序,要排隊,要有先來後到。人越是長大,越是容易變得對很多事情不屑,會覺得那些事情很幼稚。

其實,一個人忘了在幼稚園學到的規矩的時候,反而是自己特别狂妄、特别無知的時候。媽媽曾經給你講過木桶理論:一個桶,如果它是由長短不齊的闆子箍起來的,決定水容量的是哪塊闆呢?你的答案很正确:最低的一塊闆子。

常識,就是我們的最低闆。如果你對于這個世界的常識,包括你自己生活的各方面名額都能夠達到60分以上,我不會太關注你有幾個90分。如果你都在60分以上,那你已經是一名好公民了,你已經能夠對自己負責。

90分是人生命裡的錦上添花,但60分是人生命裡的雪中送炭。我隻希望你方方面面都在常識以上。

規則

社會在進步,但有時候我們隻欣喜于得到的東西,卻忽略了付出的是什麼。媽媽和你童年的遊戲方式有着天壤之别。

媽媽小時候是20世紀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裡,女孩流行玩丢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錢可以買一大把,然後我們一根一根地把它們套起來,連成一根皮筋,從腳踝到腿彎到大腿到腰間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舉”。

那時窮有窮的玩法,而且我們的玩法很公平,輸了絕對不許耍賴,誰輸了誰就得下來撐皮筋。這是一種遊戲規則。

現在,小區裡幾乎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滑闆車、一雙輪滑鞋,你們滑到彼此面前,打個招呼又散開了。你們擁有的空間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但你們已經失去了一個群體遊戲的環境。滑闆車和輪滑鞋給了你們自由奔跑的速度,卻缺少了大家都必須服從的規則。為什麼有些小朋友容易耍賴?因為他們處于規則之中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媽媽小時候和同齡人一起跳皮筋、丢沙包,你要是耍賴,人家就不和你一塊兒玩了。是以我們會自己解決規則認同的問題。

你們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你們在玩的時候缺失了對規則的協商和認同。當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闆車在速度中獨往獨來時,你們怎麼能懂得犧牲和謙讓?

媽媽希望你從小就找到一種生命的自覺,一種建立在服從基礎上的自覺。這種服從是倫理的服從,規則的服從,個人對集體的服從。為什麼很多考上大學的高才生,總是磕磕碰碰、與人有那麼多沖突呢?到了你念大學時再告訴你什麼叫作“規則”,已經晚了。

犯錯

孩子,人犯錯是難免的。《論語》裡子貢說過,一個君子犯了錯,就像太陽的日食、月亮的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看得見;改正後,大家照樣會仰望它。是以,媽媽從來不希望你做一個完美的孩子,但媽媽希望你犯錯以後,能勇敢站出來承擔自己的責任,能說一聲對不起,這就是勇氣。

人總是要為自己買單的,任何事,不管是做錯了,還是受傷了,沒人能替代你,最愛你的人也不能替代你。

敢于認錯,比不犯錯重要,能改錯比敢于認錯更重要。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别人負責。

生命的修複能力

你四歲時,在手工課上做了一個花籃。有一天你“哐當”一聲把花籃摔了,花籃一角摔出了一道三角口子,你“哇”地哭了。

我說:“我們試試,看看能不能讓花籃比沒摔破時更漂亮!”我們又是剪又是貼,你還用彩筆畫上顔色,最後,我們做出來一個非常漂亮的花籃。

你對我說:“媽媽,我懂了,哭是沒用的。”我聽了很欣慰。但讓我微微

郁悶的是,後來家裡不論打壞什麼東西,你都特别高興,說:“我們試試,看能不能讓它比沒壞的時候更好看!”

當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做得比它沒壞的時候更好,我們的底線隻能是不讓它更壞。這是一種生命的修複能力。

一個人一輩子會遇上什麼事情,我們無法左右,但是修複生命的能力,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這種能力,我覺得在四歲時告訴你,并不算太早。

僞命題

孩子,很多時候人是被自己吓着的,是被别人的以為擊垮的,人這輩子要是不被僞命題綁架,可以免去很多煩惱。

這是一個衆聲喧嘩的時代,電視上、網絡上、微網誌上,會有太多聲音去評判一件事情的是與非。别人的以為,并不一定能替代你的判斷。

前兩天吃飯時,你問過我一道你們國小二年級的四則混合運算題,你說527減107,跟527減100加7相等嗎?我當時吃着飯,真是不假思索就說:“相等啊,一樣啊。”

你聽了哈哈大笑。你說:“媽媽,你算算看。”我停了筷子認真地想,527

減107是420,527先減去100,再加上7,是434。我驚訝地發現這兩個看起來那麼相近的式子,結果卻不一樣。

是以你看,我們以為的事情有多少其實并不是真相呢?我們總是習慣于以自己的經驗去判斷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我們常常被自己的“以為”害了。更容易被害的,是衆人的“以為”。

如果所有的事情,用自己的心去好好考評,你長大後就會發現人的煩惱,恐懼、惶惑,很多不安都是并不存在的僞命題。或者是即使存在,也沒有你想象的那麼誇張。

科學與藝術

孩子,媽媽希望你能夠保持對科學、對藝術的信任。科學能讓人避免無知,藝術能讓人活得有趣。

你曾經在三四歲的時候拉着媽媽看迎春花和連翹有什麼差別。你帶我看它們的花瓣形狀、它們是向上長還是向下長的,你觀察之仔細、描述之清楚,令我自愧不如。

你也是從三四歲的時候開始喜歡彈鋼琴。雖然你後來練琴很辛苦,但那真的是你小時候堅持的。

不知道你長大以後對科學和藝術還會不會這麼信任。人的一生會遇到無數的困難,一個相信科學的人,不會陷落于愚昧,也可以減少很多因無知而生出的恐懼。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在你小時候還記憶不深的這個社會,是喧嚣、浮躁的。我特别希望,我的學生——那些哥哥姐姐,還有你長大以後的社會能更理性。每一個公民的理性,其實是從他們擁有信任科學的态度開始的。媽媽是一個數理化學得很差的人,但我深信科學能帶給人理性。

你常說,我媽媽會背那麼多詩,但我媽媽不會彈鋼琴。我很慚愧,這一點我不如你。但我不要求你鋼琴一定要考過多少級,我隻希望你能夠保持對藝術的熱愛,能在藝術裡找到一種釋放。不論你長大後遇到多少挫折,甚至受多少傷害,我依然希望你能保持對善良和尊嚴的信任。你能夠救你自己。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現在,社會上關于成功的教育太多了,我們幾乎把成功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标。但我始終認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功,或許是一個評判人的标準,但隻是成長的一部分标準。成長是一套綜合、多元的标準體系。隻要一個人的生命能成長,就一定有未來。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對料事如神的老酋長很不服氣,有一天他捉了一隻剛孵出來的小鳥放在身後,問老酋長:“我手裡的小鳥是生還是死?”

他想,你要說它是活的,我就手指一撚掐死它;你要說它是死的,我就手心一張讓它飛起來。結果,那位睿智的老人隻是寬容地一笑,他說:“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這是一個好故事,它關乎生命的成長。所有時間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下;所有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長。

成長是一個過程,成功是一個結論;

成長是相關于生命的評價,成功是相關于社會的評價;

成長是一個内在的系統,成功是一個外在的體系。

媽媽更希望你注重心靈、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不是那麼在乎外在的标簽。

孩子,你長大以後,可能會修正媽媽的想法。再過十年八年,也許媽媽會修正自己的想法。但這些是我現在最想跟你說的話。媽媽就是希望你也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康、有獨立的生存能力和快樂能力的好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