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住自己的本心,盡一生去修煉

自從學習心理學後,我開始關注王陽明有關心學方面的書籍。安之忠、林峰合著的小說體傳記《王陽明:一顆心的史詩》;方志遠著的《王陽明評傳》,以及各種各樣的《王陽明: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等等。

買了一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語境,比較着讀。我沉浸其中,沉思不斷。“知行合一”“緻良知”等陽明先生的哲學思想閃耀着一代聖賢的智慧光芒,我深深地敬仰。

曾經想把心理學與偉大的“心學”能結合在一起,成為我的講課内容,但越讀越感到自己的膚淺。一代聖人陽明先生用他艱難萬險九死一生的苦難經曆鑄就的心學,如我這樣的晚輩也隻有心懷敬意虔誠地去閱讀,去體會與感悟,我能被聖人的智慧之光所照亮,也算是人生的福德了。

王守仁,字伯安,甯波餘姚人,因築室讀書于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他是大陸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史上唯一的一位立功、立德、立言的真“三不朽”人物。

陽明先生少年時喜歡舞刀弄槍,也屬難管的孩子,但行為特立獨行,從小立志要成為聖賢。青年時代雖然是公認的奇才,詩詞歌賦獲得當朝宰相文豪們的一緻稱頌,但被妒賢嫉能,三次科舉考試落榜。

但陽明先生志向明确,對功名不屑一顧,三次落榜,并非感到那是挫折。27歲那年,因秉公為言官說句公道話而得罪了當時把持大權的明朝太監劉瑾,被貶貴州龍場,一路上錦衣衛追殺,路途險峻,步步兇險。被貶龍場,九死一生,自此也開啟了陽明先生艱難而光輝的人生。

陽明先生光明磊落的一生,源于他所立的志向、崇高的精神人格與境界,當他立下聖賢志向後,不論功成名就之時,還是艱難困苦之際,都不能動搖這一信念,時時刻刻在事上磨煉自己的内心。

先生提出的“緻良知”概念,就是憑良知去做事,一個有良知的人,肯定是個能做事的人。“緻”即“修煉”。“良知”即是人一出生就固有的,藏在我們内心深處的靈明。

這個靈明能知是非,能分善惡,是個無所不能的法寶。一個人如果不受外物的幹擾,真心誠意的儲存着良知,或者是受到外物幹擾後,能真心誠意的恢複良知,你就能厘清是非善惡,天下就沒有任何困難能阻擋你。

堅守着這份“良知”,不斷地修煉自己的良知,在生死關頭,榮辱場合,善始善終,抱道而亡。

“知行合一”、“緻良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陽明先生告訴我們,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本,衡量是非的标準,天地間諸事諸物,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皆不出于我心。

心即内在的靈明,知善知惡,我們的行為應該與内心合一。孟子說“塗之人皆可為堯舜”。人人皆可成為堯舜這樣的聖賢。陽明先生認為聖賢之學要抓住本心,從本心上用功,就抓住了聖賢之學的大學。

在物質社會,如何保持内心的這個靈明,不被利益所熏,不為物喜,不為己悲,守住自己的心,需要自我修煉。讀王陽明和偉大的心學,我暗暗發願,守住自己的本心,盡一生去修煉。

要修煉慈悲心。慈悲是忍辱,是正氣與正念,是大智慧。在閱讀王陽明的過程中,忍辱與正氣這兩詞始終在我的腦海出現,陽明先生之是以能悟出心之道,具有大智慧,他的根本即是有一顆慈悲心,忍辱心,正氣正念正覺。這顆慈悲心幾百年來一直閃耀着光芒,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耀着我們。

要修煉感恩心。感恩是認同,是回報,是欽佩。感恩心是對世間所有萬物心存回報與欽佩,時時刻刻盡情感激,銘記在心。一個人,空手而來,空手而歸,一切都是世界的恩賜。

陽明先生有着一顆博大的感恩之心,感恩苦難、挫折、艱險,成就了他偉大而又光輝的人生,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真“三不朽”人物。我要修煉這樣的感恩之心,使自己能平靜而又感恩地去面對種種人生磨難,雖然成不了大人物,但至少可以擁有一顆明亮而又強大的内心。

要修煉平常心。平常心,即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顯現,當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遙遠的地方追尋。既積極主動,盡力而為,又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從容淡定自信自尊自愛,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讀王陽明,内心會越來越明白,越來越暢亮。陽明先生,我敬仰之,供奉之,學習之。今生今世不可能榮華富貴,但可以此心光明!

-作者-

筆名:李聲波,安徽安慶人,創作來源于思考,隻有不斷思考的人,才會擦出創作的火花和靈感。

-更多熱門美文 -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