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良心的意趣很深,知恩報恩是最明顯的意思。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資訊,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内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良心的意趣很深,知恩報恩是最明顯的意思。

宇宙萬物的第一因,一直是科學之謎。老子說,道生萬物。但是,知道這句話的人成幹上萬,見過道的人有幾個?見道即聞道,如何聞法?馮夢龍的小說裡,王陽明說:“聖賢左右逢源,隻取用此良知二字。所謂格物,格此者也。所謂緻知,緻此者也。”意思是說,格物,就是格出良知。人有良知,自然就能見道聞道了。今天,我們不能見道,是格物緻知的功夫還沒有到家。良心的意趣很深,知恩報恩是最明顯的意思。人有良心,知恩報恩。因為有良心的人非常清楚,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包括生命,都是别人給的,此所謂知恩。人若知恩,卻知恩不報,豈不是泯滅良心成了“小人”?中國人常說的“人情債”,就是得人之益之後,我們自然就會産生一種“欠債”的虧欠感。是以,知恩之後,人必生報恩之願。報恩,西方文化稱為感恩。感恩,就是責任心。盡自己的努力,滿足他人的需求。“他人”的意思也很深,不僅是自己的恩人,也包括恩人的恩人的恩人。滿足與順從本是一個意思。但是,今天我們大多讨厭“順從”。中國人說孝順父母,其實就是滿足父母的心願和要求。是以,人有良知,必然自我管理,自覺地知恩報恩,努力盡責,根本不用人監督和規勸。同時,人有良知,必然知過改過,根本不用人來批評。知恩報恩,天經地義。但是,今天忘恩負義、見利忘義可不少呀。多取少予、愛讨便宜的現象實在是太普遍了。更嚴重的,坑蒙拐騙、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等等。要是有人指出,說我們是忘恩負義的人,誰能“聞過則喜”呢?不要說“悅納”,不強詞奪理地辯解就不錯了。如果我們恢複良心,自己就能省察忘恩負義的過失。知過,羞恥心就會令我們臉紅心慌,并帶領我們自覺自律地改過。想想,我們第一次撒謊的時候,心裡慌嗎?臉紅嗎?但是,現在我們再撒謊,已經非常“鎮定自若、不動聲色”啦。為什麼?良心被污染了。撒謊的人,得一時之利,卻虧掉了永恒的良心。今天,焦慮、不安、擔憂、恐懼等心理問題,其實就是良心虧蝕的“黑洞反應”。

南大吉是郡守,皇帝的兵,百姓的官,中層幹部。他對王陽明的“緻良知”之說,雖有耳聞,但并不相信。有一次,南大吉去拜訪王陽明。見面後,南大吉問:“我治理地方犯過很多過失,為何您不願指教一語呢?”王陽明答日:“我已經指出了。”南大吉非常疑惑:“我怎麼沒有覺得已經得到您的指教呢?”王陽明笑着說:“我沒有指教,你怎麼知道自己犯過很多過失的呢?”南大吉毫不遲疑地答:“良知(讓我知道自己有過失)。”王陽明哈哈大笑:“良知,不是我說的嗎?”南大吉心悅誠服,笑謝而去。後來,南大吉被朝廷免去郡守之職。他沒有絲毫怨憤,反而聞過則喜。是以,人人有良知,事事不用管。善惡我皆自知,時時自我管理。

或許,諸位擔憂,緻良知、開啟智慧很難吧。

王陽明發現良知之後,非常驚歎:“若舍本性自然之知,而紛逐于聞見,縱然想得着、做得來,亦如取水于支流,終未達于江海。不過一事一物之知,而非原原本本之知。”

恢複良知,王陽明用的是靜定之法。31歲,在老家浙江餘姚的四明山,王陽明挑選了一個山洞,名之曰“陽明洞”。然後,在洞裡日日修煉靜定功夫。

一日靜坐謂童子曰:“有四位相公來此相訪。汝可往五雲門迎之。”童子方出五雲門,果遇王思輿等四人,乃先生之友也。童子述先生遣迎之意。四人見先生問曰:“子何以預知吾等之至?”先生笑日:“隻是心清。”四人大驚異。述于朋輩,朋輩惑之。往往有人來叩先生以吉兇之事。先生言多奇中。忽然悟曰:“此(簸)弄精神。非正覺也。”遂絕口不言。(《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

誇人聰明,莫過于“神機妙算”之稱。在靜定狀态,王陽明“算”到有四個人來訪。跟現在的人用“推算”來算命不同,王陽明用的是神機妙算。神機妙算,靠的是良知。來人問,怎麼“預知”的?王陽明說,“心清”而已。為什麼“心清”者,可知人所不知之事?心,諸位誰見過?心理醫生,即使世界級的心理大師,也沒有見過“心”。但是,我們對“精神”卻有知覺。比如,精神煥發、精神疲憊等,人人都曾知覺。精、氣、神,是中醫裡用得最多的概念了。精、氣、神,其中的神,就是神機妙算的“神”。我們的覺知活動,就是“神”的作用。“神”愈強,覺知就愈深遠。“神”的強弱,跟什麼有關?精與氣是“神”的動力源。精、氣是什麼,我說不好……王陽明之是以不願參加那些詩社活動,就是怕損精耗氣。俗話說,思傷神。有個詞,叫“凝思”。顧名思義,凝思就是把泛濫不羁的思緒收攏,凝結一處。有個成語是說養神之道的:聚精會神。何謂心清?胡思亂想不是心清,心無雜念神自來。神養智自得,就是王陽明的緻良知的方法。孟子所說的“養吾浩然正氣”也就是提升智慧。王陽明本來就是高智商的人,再加修煉,智慧更高。諸位或許就是智慧超群之人。不過,智慧狀态,如逆水行舟,不增則減。若智慧不加修煉,容易退失。是以,後來有人找王陽明來“算命”,他就不再給人算了。王陽明知道,“此(簸)弄精神。非正覺也”。此有兩意:一者,耗費精神;二者,算命非智慧正用,屬旁門左道。

緻良知,人自然足智多謀。

在人們的印象中,儒者娴雅悠然,舉座授徒,娓娓道來。王陽明是大儒,用他孩童時的話來說,乃“天下第一等”聖賢之人。但是,王陽明還是一位剿(jiǎo)匪戡(kān)亂的“文人統帥”。

王守仁始以直節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簿。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明史·王守仁傳》)

“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對王陽明有這樣的曆史評價,諸位不禁要問,文人帶兵打仗,靠什麼取勝?智慧。“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帶兵打仗,無非“經、營、管、理”四字。營者,謀略,謀劃。在公司裡,“營”字就是企劃、策劃之意。根據什麼來謀劃?經。經,天經地義,經就是道。依道謀劃,就是經營。管理,管就是剪切,修頭去尾,整齊劃一。用什麼來剪切?理,道之理。經理,是公司上司人。上司人是什麼樣子?知經達理。如果不能“明道”,做事肯定不能“合理”。是以經理本來就是道的化身,理的鏡子。打仗,必須懂兵法,比如《孫子兵法》。兵法依何而出?道。道者,在天為道,在人為心。是以,兵法,其實就是心法。王陽明帶兵,章法兼備。有時,我也很吃驚。王陽明,怎麼就能無師自通,自出章法,帶兵取勝呢?緻良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選自智然老師《與中國管理功夫》

- END -

文章版權屬于作者,文中觀點不代表釋出方,僅供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