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良心的意趣很深,知恩报恩是最明显的意思。

定期推送传统文化课程信息,传统文化新闻、精彩善文,传统文化用品、礼品,传统文化修学书籍、音像等诸多优质内容,一站式传统文化学习资讯服务微信平台!构筑您的幸福人生!

良心的意趣很深,知恩报恩是最明显的意思。

宇宙万物的第一因,一直是科学之谜。老子说,道生万物。但是,知道这句话的人成干上万,见过道的人有几个?见道即闻道,如何闻法?冯梦龙的小说里,王阳明说:“圣贤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所谓格物,格此者也。所谓致知,致此者也。”意思是说,格物,就是格出良知。人有良知,自然就能见道闻道了。今天,我们不能见道,是格物致知的功夫还没有到家。良心的意趣很深,知恩报恩是最明显的意思。人有良心,知恩报恩。因为有良心的人非常清楚,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包括生命,都是别人给的,此所谓知恩。人若知恩,却知恩不报,岂不是泯灭良心成了“小人”?中国人常说的“人情债”,就是得人之益之后,我们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欠债”的亏欠感。所以,知恩之后,人必生报恩之愿。报恩,西方文化称为感恩。感恩,就是责任心。尽自己的努力,满足他人的需求。“他人”的意思也很深,不仅是自己的恩人,也包括恩人的恩人的恩人。满足与顺从本是一个意思。但是,今天我们大多讨厌“顺从”。中国人说孝顺父母,其实就是满足父母的心愿和要求。所以,人有良知,必然自我管理,自觉地知恩报恩,努力尽责,根本不用人监督和规劝。同时,人有良知,必然知过改过,根本不用人来批评。知恩报恩,天经地义。但是,今天忘恩负义、见利忘义可不少呀。多取少予、爱讨便宜的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更严重的,坑蒙拐骗、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等。要是有人指出,说我们是忘恩负义的人,谁能“闻过则喜”呢?不要说“悦纳”,不强词夺理地辩解就不错了。如果我们恢复良心,自己就能省察忘恩负义的过失。知过,羞耻心就会令我们脸红心慌,并带领我们自觉自律地改过。想想,我们第一次撒谎的时候,心里慌吗?脸红吗?但是,现在我们再撒谎,已经非常“镇定自若、不动声色”啦。为什么?良心被污染了。撒谎的人,得一时之利,却亏掉了永恒的良心。今天,焦虑、不安、担忧、恐惧等心理问题,其实就是良心亏蚀的“黑洞反应”。

南大吉是郡守,皇帝的兵,百姓的官,中层干部。他对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虽有耳闻,但并不相信。有一次,南大吉去拜访王阳明。见面后,南大吉问:“我治理地方犯过很多过失,为何您不愿指教一语呢?”王阳明答日:“我已经指出了。”南大吉非常疑惑:“我怎么没有觉得已经得到您的指教呢?”王阳明笑着说:“我没有指教,你怎么知道自己犯过很多过失的呢?”南大吉毫不迟疑地答:“良知(让我知道自己有过失)。”王阳明哈哈大笑:“良知,不是我说的吗?”南大吉心悦诚服,笑谢而去。后来,南大吉被朝廷免去郡守之职。他没有丝毫怨愤,反而闻过则喜。所以,人人有良知,事事不用管。善恶我皆自知,时时自我管理。

或许,诸位担忧,致良知、开启智慧很难吧。

王阳明发现良知之后,非常惊叹:“若舍本性自然之知,而纷逐于闻见,纵然想得着、做得来,亦如取水于支流,终未达于江海。不过一事一物之知,而非原原本本之知。”

恢复良知,王阳明用的是静定之法。31岁,在老家浙江余姚的四明山,王阳明挑选了一个山洞,名之曰“阳明洞”。然后,在洞里日日修炼静定功夫。

一日静坐谓童子曰:“有四位相公来此相访。汝可往五云门迎之。”童子方出五云门,果遇王思舆等四人,乃先生之友也。童子述先生遣迎之意。四人见先生问曰:“子何以预知吾等之至?”先生笑日:“只是心清。”四人大惊异。述于朋辈,朋辈惑之。往往有人来叩先生以吉凶之事。先生言多奇中。忽然悟曰:“此(簸)弄精神。非正觉也。”遂绝口不言。(《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

夸人聪明,莫过于“神机妙算”之称。在静定状态,王阳明“算”到有四个人来访。跟现在的人用“推算”来算命不同,王阳明用的是神机妙算。神机妙算,靠的是良知。来人问,怎么“预知”的?王阳明说,“心清”而已。为什么“心清”者,可知人所不知之事?心,诸位谁见过?心理医生,即使世界级的心理大师,也没有见过“心”。但是,我们对“精神”却有知觉。比如,精神焕发、精神疲惫等,人人都曾知觉。精、气、神,是中医里用得最多的概念了。精、气、神,其中的神,就是神机妙算的“神”。我们的觉知活动,就是“神”的作用。“神”愈强,觉知就愈深远。“神”的强弱,跟什么有关?精与气是“神”的动力源。精、气是什么,我说不好……王阳明之所以不愿参加那些诗社活动,就是怕损精耗气。俗话说,思伤神。有个词,叫“凝思”。顾名思义,凝思就是把泛滥不羁的思绪收拢,凝结一处。有个成语是说养神之道的:聚精会神。何谓心清?胡思乱想不是心清,心无杂念神自来。神养智自得,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方法。孟子所说的“养吾浩然正气”也就是提升智慧。王阳明本来就是高智商的人,再加修炼,智慧更高。诸位或许就是智慧超群之人。不过,智慧状态,如逆水行舟,不增则减。若智慧不加修炼,容易退失。所以,后来有人找王阳明来“算命”,他就不再给人算了。王阳明知道,“此(簸)弄精神。非正觉也”。此有两意:一者,耗费精神;二者,算命非智慧正用,属旁门左道。

致良知,人自然足智多谋。

在人们的印象中,儒者娴雅悠然,举座授徒,娓娓道来。王阳明是大儒,用他孩童时的话来说,乃“天下第一等”圣贤之人。但是,王阳明还是一位剿(jiǎo)匪戡(kān)乱的“文人统帅”。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簿。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明史·王守仁传》)

“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对王阳明有这样的历史评价,诸位不禁要问,文人带兵打仗,靠什么取胜?智慧。“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带兵打仗,无非“经、营、管、理”四字。营者,谋略,谋划。在公司里,“营”字就是企划、策划之意。根据什么来谋划?经。经,天经地义,经就是道。依道谋划,就是经营。管理,管就是剪切,修头去尾,整齐划一。用什么来剪切?理,道之理。经理,是公司领导人。领导人是什么样子?知经达理。如果不能“明道”,做事肯定不能“合理”。所以经理本来就是道的化身,理的镜子。打仗,必须懂兵法,比如《孙子兵法》。兵法依何而出?道。道者,在天为道,在人为心。所以,兵法,其实就是心法。王阳明带兵,章法兼备。有时,我也很吃惊。王阳明,怎么就能无师自通,自出章法,带兵取胜呢?致良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选自智然老师《与中国管理功夫》

- END -

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文中观点不代表发布方,仅供参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