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守住自己的本心,尽一生去修炼

自从学习心理学后,我开始关注王阳明有关心学方面的书籍。安之忠、林峰合著的小说体传记《王阳明:一颗心的史诗》;方志远著的《王阳明评传》,以及各种各样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等等。

买了一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境,比较着读。我沉浸其中,沉思不断。“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先生的哲学思想闪耀着一代圣贤的智慧光芒,我深深地敬仰。

曾经想把心理学与伟大的“心学”能结合在一起,成为我的讲课内容,但越读越感到自己的肤浅。一代圣人阳明先生用他艰难万险九死一生的苦难经历铸就的心学,如我这样的晚辈也只有心怀敬意虔诚地去阅读,去体会与感悟,我能被圣人的智慧之光所照亮,也算是人生的福德了。

王守仁,字伯安,宁波余姚人,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他是大陆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史上唯一的一位立功、立德、立言的真“三不朽”人物。

阳明先生少年时喜欢舞刀弄枪,也属难管的孩子,但行为特立独行,从小立志要成为圣贤。青年时代虽然是公认的奇才,诗词歌赋获得当朝宰相文豪们的一致称颂,但被妒贤嫉能,三次科举考试落榜。

但阳明先生志向明确,对功名不屑一顾,三次落榜,并非感到那是挫折。27岁那年,因秉公为言官说句公道话而得罪了当时把持大权的明朝太监刘瑾,被贬贵州龙场,一路上锦衣卫追杀,路途险峻,步步凶险。被贬龙场,九死一生,自此也开启了阳明先生艰难而光辉的人生。

阳明先生光明磊落的一生,源于他所立的志向、崇高的精神人格与境界,当他立下圣贤志向后,不论功成名就之时,还是艰难困苦之际,都不能动摇这一信念,时时刻刻在事上磨炼自己的内心。

先生提出的“致良知”概念,就是凭良知去做事,一个有良知的人,肯定是个能做事的人。“致”即“修炼”。“良知”即是人一出生就固有的,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明。

这个灵明能知是非,能分善恶,是个无所不能的法宝。一个人如果不受外物的干扰,真心诚意的保存着良知,或者是受到外物干扰后,能真心诚意的恢复良知,你就能分清是非善恶,天下就没有任何困难能阻挡你。

坚守着这份“良知”,不断地修炼自己的良知,在生死关头,荣辱场合,善始善终,抱道而亡。

“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本,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心即内在的灵明,知善知恶,我们的行为应该与内心合一。孟子说“涂之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可成为尧舜这样的圣贤。阳明先生认为圣贤之学要抓住本心,从本心上用功,就抓住了圣贤之学的大本。

在物质社会,如何保持内心的这个灵明,不被利益所熏,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守住自己的心,需要自我修炼。读王阳明和伟大的心学,我暗暗发愿,守住自己的本心,尽一生去修炼。

要修炼慈悲心。慈悲是忍辱,是正气与正念,是大智慧。在阅读王阳明的过程中,忍辱与正气这两词始终在我的脑海出现,阳明先生之所以能悟出心之道,具有大智慧,他的根本即是有一颗慈悲心,忍辱心,正气正念正觉。这颗慈悲心几百年来一直闪耀着光芒,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耀着我们。

要修炼感恩心。感恩是认同,是回报,是钦佩。感恩心是对世间所有万物心存回报与钦佩,时时刻刻尽情感激,铭记在心。一个人,空手而来,空手而归,一切都是世界的恩赐。

阳明先生有着一颗博大的感恩之心,感恩苦难、挫折、艰险,成就了他伟大而又光辉的人生,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真“三不朽”人物。我要修炼这样的感恩之心,使自己能平静而又感恩地去面对种种人生磨难,虽然成不了大人物,但至少可以拥有一颗明亮而又强大的内心。

要修炼平常心。平常心,即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显现,当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追寻。既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从容淡定自信自尊自爱,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读王阳明,内心会越来越明白,越来越畅亮。阳明先生,我敬仰之,供奉之,学习之。今生今世不可能荣华富贵,但可以此心光明!

-作者-

笔名:李声波,安徽安庆人,创作来源于思考,只有不断思考的人,才会擦出创作的火花和灵感。

-更多热门美文 -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