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人物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誰?

王陽明

在古代,聖人有三大标準:立功,立德,立言,此三不朽,且三者合一才謂之“聖人”。

何為立功?

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做出過偉大貢獻的人,大禹治水,北擊匈奴的衛霍二人,抗金名将嶽飛,都能稱得上“立功”。

何為立德?

可以為世人樹立一個道德規範,一個道德标杆,大道孔孟之道,仁義禮智信,小到孔融讓梨都可稱之為“立德”。

何為立言?

著書立說,創立自己的學派,比如春秋時期的百家争鳴,孔孟,老莊,都可稱之為“立言”。

三不朽做到其一,已屬不易,而王陽明,有生之年,做到了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

中國古代人物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誰?

王陽明(或王守仁),明代心學創始人、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官至兵部尚書、谥号文成公。

明朝,有楊慎、解缙及徐渭三大才子,有于謙這樣可以和嶽飛共葬西湖的國士,舉扶大廈之将傾,有張居正這樣可以一人為大明王朝續明五十年的改革家,群星璀璨,但是沒有人,可以遮蓋王陽明的光芒,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位聖人。

我們看看這位最後的聖人,是怎樣度過他這一生的。

立功

王陽明出身在一個不錯的家庭,父親是狀元,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是以給他提供了不錯的學習環境和家庭教育。王陽明自小敏而好學,尤愛兵法,在第一次科舉失利之後,更是喜歡研究曆代兵法,為他日後平亂剿匪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十八歲,步入官場,在朝中混了幾年,直言貶過,雖曾被賞識,卻也得罪過人。這幾年的官宦生涯,讓他明白了如何為官為人。

1516年,王陽明奉命巡撫江西,當地匪患嚴重,且官匪勾結,是以曆任巡撫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朝廷也無能為力。

直到王陽明來了,他看出了匪患的關鍵所在:在于鏟除土匪的依靠,切斷官匪勾結的現狀,那些土匪沒有官家做背景,自然可以一網打盡。于是王陽明設計假裝開戰,趁機抓住那些向土匪通風報信的官吏,掌握土匪的動向,猛一出兵,竟将匪寇一網打盡。

自此,為患江西多年的匪患,因為這個人的到來徹底平息。

平息匪患,不足以為“立功”來稱道,而下面這件事,讓他名揚天下。

中國古代人物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誰?

1519年,甯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叛亂,而當時王陽明恰好在江西,但當時手中并無兵權,手下無将可用。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王陽明,一邊招募兵将,張榜讨賊檄文,一邊向外宣稱手中已擁兵八萬,且朝廷已派援軍八萬,合計十六萬人誓要平定叛亂,剿除甯王,意圖拖住甯王,給朝廷派兵争取足夠的時間。

多麼高明的手法!

甯王聽到這個消息後,即刻生疑,選擇了按兵不動的昏招。過了十多天,深知中計後立即出兵攻下了九江,南康,下一步就是已然逼近了安慶、南京。王陽明立即派出利用這十幾天招募到的“臨時雜牌軍”前來應戰。

當時所有人都覺得王陽明會帶兵去救安慶,保南京。因為南京是當時明朝的陪都,政治意義十分重要,不容有失。但王陽明卻反其道而行之,實行“圍魏救趙”之計,掉頭直撲甯王老巢南昌,甯王隻好回頭救援。

雙方大戰于鄱陽湖,王陽明親自指揮戰鬥,發揮了極強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生擒甯王!

從甯王叛亂到戰敗被俘,從身無兵将到平定叛亂,僅僅隻用了四十三天(一說三十五天)而已。此戰績天子震驚,朝野震驚,天下震驚!

王陽明是以聲望滔天,後出任一品兵部尚書,成為天下兵馬總司令!

此功績,自當無愧于三不朽之“立功”的稱号。

二,立德

1506年,由于王陽明的直言,得罪了朝廷中大權在握的太監劉瑾,被貶龍場,擔任驿丞。

在當時,那是一個鳥不拉屎,雞不生蛋的窮地方,連朝廷都不願管這個地方,幾乎不派官員,任其自生自滅。但是,王陽明管了。

王陽明在這裡教會當地人識文斷字,教化人民,傳播儒家文化,傳遞正确的道德标準。使當地人脫離原始的生活方式,不偷不搶,不蠻不橫,得以安居樂業。

這兩年的龍場被貶生涯,他積極探索真理,結合多年的人生經驗,官場起伏,已經通過底層百姓相處看清的社會本質,由此脫胎儒家的一門新學問橫空出世。

“心學”

他提出“緻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意思是要按照自己的内心去認識這個世界,認識世界的“理”、并且要“知”與“行”相結合,嚴謹治學、規範自身。這一套理論不僅教化當地人,後來也教化了廣大熟讀儒家經典的知識分子,上至官下至民紛紛拜入王陽明的門下,學習新的思想,履行新的道德标準、人生信念。社會上漸起一股“心學熱”,成為明朝中後期社會上的主流思想!

“德”不僅僅隻是指虛化的“道德”,它應該還指實際行動上的“德行”、“操守”。縱觀王陽明一生,他的德行、他的操守,已然無愧于“知行合一”四字,也無愧于“立德”二字!

中國古代人物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誰?

三,立言

言者,學說也。古往今來,但凡大賢都有自己的著作,以供自己的思想學說能夠流傳萬世,如儒家之《論語》,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再如道家之《道德經》,天下萬物之理都可在“道可道,非常道”之中解剖出來;法家、兵家、墨家亦有自己的著作流傳。作為“心學大家”的王陽明一生思想雖可概括為“緻良知”、“知行合一”幾個字,但亦有《傳習錄》、《大學問》等傳世,這些書籍如同《論語》一般記載了王陽明的言行,闡述了他所領悟的哲學思想、治世為人等道理,被“王學”門人奉為經典。

經曆了大半輩子的為官為人,老年的王陽明俨然已是一位智者,他辭官歸鄉,大收門徒,欲将自己平生所學、平生所悟傳于後人。著名的”王學“門人有當朝首輔徐階、”天下為主、君為客“的黃宗羲、中興名臣張居正、“一身俯首拜陽明”的日本戰神東鄉平八郎、就連近代風雲人物蔣介石也對王陽明極為推崇。

在他死後,他的傳人甚至将他的學說分為幾派,著名的有“泰州學派”、“新心學派”、“梨洲學派”......從此“心學”開枝散葉,傳遍中國乃至日本、東南亞。

“立言”一說,王陽明是典範。

中國古代人物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誰?

1529年,王陽明病逝于江西,弟子問其遺言,答曰“此心光明,亦複何言”。回顧他的一生,立功立德立言,三者皆到,對于這樣一位”聖人“般的傳奇人物,我沒有資格去評價他,隻能說,知行合一,功在千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