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滅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據主流,知識分子不知羞恥隻是表象

作者:初心以變8h1s

明朝作為一個曾經輝煌的王朝,最終卻走向了衰亡的下場,這固然有許多複雜的原因,但究其根源,卻可以追溯到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恐怖的事實——流氓文化在朝野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知識分子們也不再知恥。那些向來自命清高,矜持做派的文人墨客,在權力和利益的誘惑面前,竟也不免人之常情地堕落成了徹頭徹尾的流氓。然而,這隻是一個冰山一角,明朝覆亡的根子還有哪些?

明朝滅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據主流,知識分子不知羞恥隻是表象

一、王者無道,君臣失和

太祖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起初施行一統江山、改革赦令的政策,遏制了國内動蕩。但到了後期,禦史台百官腐敗,官場弊端叢生,民不聊生。更有甚者,甚至出現了父子挾制的怪象。

朱厷圻登基後因疑神疑鬼,深恐有人從中阻撓。他威逼利誘,以重金買通一幹親信,紛紛授以重臣要職。這些人憑借背景硬扶上位,渾渾噩噩,難堪大任,自然造成國家政績每況愈下。到了嘉靖年間,錦衣衛直屬朝廷,專權越漸,嘉靖帝淪為傀儡,導緻朝政阻滞,民怨沸騰。

明朝滅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據主流,知識分子不知羞恥隻是表象

萬曆皇帝繼位後,國家經濟尚可,但他性情暴虐,酗酒好色,荒淫無度。曾一怒之下殺害親生兒子,更視臣民如草芥。他癡迷于文人雅士而疏于朝綱,造成朝野奸佞當道。所謂"萬丈紅妝朝酒樓,一襲黃巾出相曽",徹底昭示了君臣不和的危害。

最終到了明末,農民起義不斷,國力日衰,加之滿族入主中原,導緻明朝覆亡。崇祯皇帝倒行逆施,對權臣們視而不見,也未采納谏言,緻使民不聊生,國祚日薄。朱家王朝從昔日的盛世繁榮,轉瞬即逝,化為烏有。這正是國君失道的可悲寫照。

二、文人失節,操守淪喪

明代文人自命清高,談仁論義,但在現實的權力和利益面前,卻往往操守盡失,堕落淪喪。就以著名文學家袁了鳳為例,他本是才名橫溢、風雲際會的文壇領袖,可謂是文人典範。但當他被任命為内閣首輔後,卻突然改頭換面,成為朝野争鋒的重要參與者。

袁了鳳出身名門望族,自小就受到極好的教育,對于儒家經典深有領悟。年少成名後,他憑借出衆的文采和遠勝時人的見識,很快就成為舉國上下推崇的文化偶像。人們普遍認為,有袁了鳳這樣的文人作為國之重臣,必能協助皇帝扶持文風,匡複禮教。

明朝滅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據主流,知識分子不知羞恥隻是表象

誰曾料想,袁了鳳一旦執掌國政,立刻就變了面目。他屢屢對皇帝進言歪門邪說,誘導君主走向荒淫無度的生活方式。更有甚者,為了謀求私利,他不惜充當東廠大節度使的馬前卒,到處窺探大臣的隐私,讓那些不願賣力為他辦事的清流,遭受嚴懲。

最可悲的是,袁了鳳最終親手毀壞了他自己曾經高調宣揚的文化理念。他不僅親自策劃了一場有違禮教的"豈岘會議",還公開高呼"佞生不識廉恥",對那些固守儒家操守的文人予以貶低和打擊。從此,曾經自诩為光風霁月的文化圈子,開始大肆腐化堕落,走上了不歸路。

袁了鳳隻是明代文人操守淪喪的一個縮影。更有甚者,一些人甚至對國家危難漠不關心,對皇帝指責诽謗。比如首輔魏藻德,他在危難時刻不思應對之策,反而一心鑽營私利,最後更是背信棄義,向敵人稱臣。這種卑劣無恥的表現,不啻是對整個文人群體的一記響亮耳光。

三、江湖豪傑,流氓橫行

明末農民起義不斷,出現了諸如張獻忠、李自成這樣的江湖豪傑。他們本來是些身無分文的貧民百姓,卻憑借詭計無恥的手段,最終攻占京師,導緻明朝覆亡。這種流氓文化在朝野中日漸盛行,成為朝政腐敗的最大禍根。

明朝滅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據主流,知識分子不知羞恥隻是表象

張獻忠原是陝西渭南一個小村落的赤貧農民。早年間,他曾逃荒到四川打工,後來又回到陝西。一次偶然中,他結識了一班江湖上的豪傑,被啟蒙了一些街頭鬥毆的本領。從此,張獻忠放棄種地,轉而納粹為家什,專做打家劫舍的勾當。

憑借過人的武力和無所不用其極的陰謀詭計,張獻忠很快就在川陝一帶瘋傳開來,被視為流氓頭子。到了明萬曆年間,他已經召集了上萬骁勇善戰之輩,形成了一支敢叫閻王下黃泉的驕兵。

面對如此猛虎般的敵人,明軍節節敗退,終于祭出了鎮撫使劉宗輿。劉宗輿自以為高明,竟想以俸祿和官職來收買張獻忠的效忠。誰知張獻忠對此充耳不聞,反而趁機大舉進攻,一舉把劉宗輿的大軍殺個精光。從此,張獻忠氣焰更加嚣張,四處征戰擄掠,流氓無賴之風在民間盛行。

另一個曾給明朝帶來重創的流氓頭子,便是李自成。他原是個小小镖師,靠着走私販私為生。在一次緝私行動中,他狡猾逃脫,并意外殺死了官兵,從此踏上了反賊的不歸路。

李自成雖非武力高強,卻極擅間諜詭詐之計。他手下人馬雖然不多,卻往往偷襲擒獲官兵,據為己有。更有甚者,李自成常以活捉官兵為要挾,逼迫朝廷開城納降。最終,憑借這些下三濫的伎倆,李自成竟攻陷紫禁城,逼死了崇祯皇帝,進而導緻大明王朝的滅亡。

明朝滅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據主流,知識分子不知羞恥隻是表象

從張獻忠到李自成,他們無一不是出身卑微,靠着無恥下流的手段才得逞。可是,明朝卻任其瘋長,不加制裁,反而在朝野中滋生了這股流氓文化,最終亦步亦趨,自掘了覆亡的禍根。

四、喪家之狗,所為何來?

在那個動蕩年代,一些原本家資殷富的世家大族,竟成為明朝覆亡最大的推手。他們不擇手段斂财,藏私于家,對國家危難置之不理,令人發指。

其中,最為人诟病的當屬吳三桂的家族。吳三桂本是遼東總兵,封疆大吏。可謂國之棟梁。但他的家族卻成了喪家之狗,給明朝最後的統治增添了緻命一擊。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本是皇親國戚,地位超然。可是當張獻忠的農民軍攻入北京時,他甯可拱手獻上巨額饷銀,也要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據史載,僅吳襄一人,就在夾棍的摧殘下拿出了二十萬兩白銀作為贖命錢。

明朝滅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據主流,知識分子不知羞恥隻是表象

更有甚者,吳家竟與農民軍裡應外合,與之勾結。吳三桂的長子吳有訓,就是在與農民軍的陰謀勾當中喪生的。他在張獻忠軍中任職,直至被捕處死。從此,吳家在朝野中漸漸聲名狼藉,淪為親賊的家族。

除了吳家,還有很多世家大族同樣骨肉皮,唯恐遭殃。比如嚴家、張家、于家,都曾向農民軍誠惶誠恐地進貢钜資,以求饒命。隻可惜,當時朝中大臣對這種醜陋行徑,也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國之将傾,視而不見。

最令人不齒的,莫過于當時的王公貴戚們了。他們不僅不願為國效死,還視軍民傷亡如無物,隻知貪生怕死。例如崇祯帝的嶽丈周奎,身為國戚,理應肩負起家國大義,可他偏偏裝作一無所知,躲在家中寫些道德文章,對外一副淡泊名利的樣子。等到農民軍來臨,他立刻就拿出六十萬兩白銀,賄賂軍閥們放過他一家老小。

大明王朝素有"勤儉"的美德,朝野上下對鋪張奢侈甚為唾棄。可這些世家大族不遠萬裡,拼盡全力來積攢私财,對國家危難更是熟視無睹。倘若當朝貴戚已是如此,朝野文物自然也就更加腐化,徹底喪失了家國之心。由此可見,一味的鋪張揮霍,是緻使明朝滅亡的重要根由。

五、甕中之鼈,究竟何其可恨?

除了那些世家大族外,還有一些雖然地位微末但同樣行徑醜陋的人,他們滿心滿眼都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國家的前途命運全然漠不關心。這就是所謂"甕中之鼈"的心态。

明朝滅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據主流,知識分子不知羞恥隻是表象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那位太監魏有堯了。魏有堯乃崇祯皇帝的心腹大太監,管理整個後宮。位高權重,理應時刻為皇家和國家的興亡操心。但實際上,他整日裡隻顧搜刮私囊,完全無視朝廷的危機四伏。

據史載,當李自成的農民軍攻陷北京城時,魏有堯攜家眷在後院中躲藏。他隻操心自己的幾間房産和一點私家錢财能否保住,卻對宮中太後公主喪生在暴徒的屠刀下毫不在意。更有甚者,魏有堯為了保全性命,不惜拿出私藏的萬兩白銀封口費,讓農民軍的頭目楊再興放他一家平安。

如此自私自利的行徑,在當朝的文武大臣中也屢見不鮮。比如那位大學士翟良,當李自成的軍隊闖入北京城時,他不是想方設法鎮壓叛亂,而是慌慌張張地去找軍閥賄賂,隻為保住自己那一兩間窯子。最後竟舍棄了整個朝廷,一人逃出城外,活下一條狗命。

翟良的結局還算好的,那位詩人孫次球的遭遇就更加凄慘了。他本是民間有名的才子,當年更是因寫了一首諷刺崇祯帝的詩作而被抄家,流放邊疆。誰知在被放回京師後,他依舊我行我素,對崇祯帝的腐敗和無能毫無同情。當農民軍來臨時,孫次球更是袖手旁觀,對大明王朝的覆亡滿不在乎。結果便是被殺人如草芥的軍閥抓去活活淩遲緻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