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作者:V盟文史

明朝是個奇葩王朝,多位皇帝在位期間都有關于皇權鬥争的精彩大戲出現。比如靖難之役、奪門之變、漢王反叛,東林黨争等等。

還有,太監一手遮天,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成為奸臣權臣手中提線玩偶等等情形也不鮮見。

總之,明朝沒有幾個皇帝能安安穩穩度過,宮鬥大戲始終在上演,高潮疊起、亂象紛呈,讓人眼花缭亂。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相比之下,清朝倒是安靜許多,整個清朝260多年,除了康熙除鳌拜,九子奪嫡辛酉政變,自己人之間沒有掀起血雨腥風。

至于太監幹政現象,在清朝基本絕迹,李蓮英和安德海等太監,也不過是小魚小蝦,根本沒有掀起什麼波瀾。

在各個朝代都“表現出色”的宦官,為何到了清朝卻沒有了能耐,一個個變成乖乖貓咪,是由于有“太監不得幹政”的祖訓,我們今天不去探讨。着重說說,清朝為何沒有出現張居正、嚴嵩那樣的權臣?為何清朝的王爺那麼中規中矩,思想覺悟那麼高?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說到清朝沒有權臣幹政,肯定會有人出來反駁,皇太極死後,他幾歲的兒子福臨登基,就出現過大權暫時旁落的現象。

皇太極死後,圍繞皇位皇帝和皇子之間進行了激烈鬥争,最終沒有演變成為大規模的流血沖突,雙方達成共識,皇權和平交接。

順治親政之前,軍國大事掌握在多爾衮手裡,清軍入關,消滅李自成和明朝殘餘分子,基本上是在多爾衮的上司下進行的。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還有順治死後,康熙也是不滿十歲,大權被鳌拜等人掌握,康熙不得不将其鏟除,才控制了朝政。

更典型的例子,是鹹豐皇帝在熱河暴斃,登基的也是個娃娃皇帝。顧命大臣肅順等8人不把皇帝和兩宮皇太後放在眼裡,導緻了辛酉政變發生,幾位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大臣被鏟除。

上述幾個例子,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權臣是合法的,他們的行為是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的,并沒有失控。

比如多爾衮,他就是順治的叔叔,努爾哈赤的兒子,也是愛新覺羅的子孫。

他是大夥認可的攝政王,把持朝政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是自己家事。鳌拜和肅順等人,則是得到了前皇帝的授權,是顧命大臣,他們處理國家大事,是完全合法的。

多爾衮執政的時候,有孝莊皇太後;鳌拜掌權的時候,有孝莊太皇太後。還有肅順等大臣,他們并沒有做出什麼類似曹操、司馬昭那樣讓人無法容忍的不臣舉動。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總的來說,他們的行為是可控的。

可惜一旦太後翻臉,他們隻能任人宰割,被毫不費力地拿掉。總之,他們在朝廷中沒有形成一股龐大的勢力,讓皇上感到無法撼動。

不管怎麼說,清朝的皇權比明朝穩固,沒有那麼多奇葩的事情發生。

比如皇上半夜三更出去,強幸民女;把動物弄到後宮,在裡面建立豹房。比如皇上吃着奶媽的奶之後,就将其寵了起來,封為貴妃,權傾一時;還有的皇上,把奶媽給以後妃待遇,讓她自由出入皇宮,威風八面;再比如,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專注于木工事業;還有皇上熱衷于煉丹,差點被宮女勒死;更有甚者,皇上登基之後,被人奉送了八個美少女,一夜之間掏空了皇帝身體,一病不起,一命嗚呼。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最不像話的,一個叫李選侍的小宮女,因為撫養皇帝而一步登天,在皇上駕崩之後,将太子挾持。然後提出各種條件,不答應的話不讓他登基(移宮案)。

整個清朝,此類奇葩事件基本沒有發生,原因何在?

皇帝壽命長,皇子登基時大都成人。

明朝皇帝大都是短命鬼,他們的平均壽命隻有42歲,這一平均壽命甚至低于明朝普通群眾的平均壽命(45歲)。

在明朝的16位皇帝中,朱元璋和朱棣的壽命相對來說較長,分别達到了71歲和65歲。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而其他皇帝的壽命則較短得可憐,有10位皇帝在40歲前就撒手人寰。其中明光宗朱常洛、明宣宗朱瞻基,還有明英宗朱祁鎮等皇帝的壽命均竟然沒有超過38歲。

這樣明朝的皇帝要麼是沒有兒子,沒有指定太子,臨終的時候倉促指定接班人,導緻政權交接出現混亂。

相比之下,清朝皇帝壽命較長,平均壽命達到了驚人的53歲,比老百姓的平均壽命多了8歲。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其中康熙和乾隆都是年近古稀甚至年逾古稀,胤礽太子整整當了38年,雍正登上皇位的時已經45歲。

乾隆更是老壽星,活到了88歲,其子愛新覺羅·颙琰繼位之時36歲,他們已經承認,根本沒有必要設立攝政王與托孤。

把王爺關在“籠子”裡

現代有句很流行的話:把權力關在籠子裡。意思是說,權力就是老虎,如果不受限制,有權的人就有可能幹壞事,把國家搞亂。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王爺也是這樣,他們是皇帝的兒子或者兄弟,一旦造反,具有一定的合法性,響應的人很多。這樣的話,很容易造成動蕩,發生大規模的流血事件。

明朝的時候,王爺不能進京,隻有受皇帝獨寵的皇子,才可以破例留在北京。

漢王朱高煦死乞白賴,受朱棣的愛戴,不想離開北京。福王朱常洵深受父皇明神宗和母親鄭貴妃的寵愛,一直把愛子留在身邊不放。絕大多數王子,都必須離開北京,到屬地就藩。

在外地的王爺,天高皇帝遠,不受監督,還有自己的财政收入。這樣就能把封地弄成獨立王國,建立自己的武裝,成為不穩定因素。

明朝的靖難之役和漢王造反,都是王爺在外,皇上鞭長莫及,無法監督,讓他們慢慢做大,進而搞出事情來,無法收拾。

清朝的王爺恰恰相反,他們沒有自己的封地,不能離開京城。王爺的開銷,由朝廷負責,保你榮華富貴,但不會讓你有太多的錢,用來結黨營私,豢養軍隊。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明朝王爺不讓留在北京,是怕他們跟大臣串通在一起,圖謀不軌。清朝王爺留在北京之後,不能離開王府,想要去哪裡必須請示,然後進行登記。

清朝王爺隻有個别王爺,如恭親王奕䜣等,經過皇帝允許,可以出來做官,大多數王爺不能參與朝政,更不能控制兵權。這就有效地杜絕了王爺作亂的隐患,讓朝廷保持穩定。

托孤雙軌制

清朝皇帝普遍長壽是不假,駕崩的時候,還是有不少太子比較年幼,比如順治、康熙、同治等。這就極有可能出現顧命大臣專權,大權旁落的現象。為了防止顧命大臣胡作非為,皇帝臨終的時候會設立兩套班子:太後和顧命大臣同時監國。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鹹豐皇帝去世的時候,兩宮皇太後(慈安和慈禧)垂簾聽政,她們還掌握象征皇權的“禦賞”和“同道堂”兩顆大印。這樣就能極可能防止顧命大臣專權,還能防止呂後和武則天那樣的人出現。

雖然後來慈禧誅殺了肅順等人,可短期内無法獨攬大權,隻能跟慈安共享。隻是因為慈安短命,慈禧才成為呂後第二。但是也不能是以否定這套制度,它還是比較完善的。

漢人大臣被擋在權力中心外面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起的政權,王爺的權力被鎖到籠子裡之後,能危及皇權的隻剩下宦官和漢人大臣了。

清朝的皇帝非常争氣,對宦官這種不男不女的家夥始終非常警惕,不讓他們插手朝政,公公們始終不能成氣候,也就不能為非作歹。

别看慈禧重用安德海,但是慈安和恭親王聯手将其誅殺之後,她也隻能接受現實。

因為她很清醒,知道宦官的危害太大。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宦官無法幹政,那威脅就隻剩下漢人大臣了。

無論哪個清朝皇帝,始終堅守一條底線,不讓漢人插手朝政。漢人大臣你為大清效犬馬之勞可以,但是想要進入權力中心,門都沒有。

在一部電視劇中,張之洞自稱奴才,随即遭到王爺呵斥:奴才是你能稱的嗎?

由此可見,漢臣在清朝隻是二等的奴才。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張廷玉三朝元老,還被特許配享太廟,乾隆皇帝照樣說翻臉就翻臉,在他退休的時候還狠狠整了他一頓。

張廷玉是漢人中唯一有配享太廟資格的大臣,尚且如此,别人就更不用說了。

曾國藩剿滅了太平天國,将清王朝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在攻占天京之後,也不得不戰戰兢兢,主動申請解散湘軍。

李鴻章後來雖然負責外交事務,但是也因為慈禧對漢臣的嚴密防範,他始終沒有膽量插手皇家事務。

除了上述三種原因,清朝統治者實行文字獄,禁锢漢人思想,收緊了專制口袋,讓他們從大臣到群眾,一個個不得不變成順民,也是清朝沒有出現權臣的一個很關鍵因素。

清朝的皇權為何比明朝穩固,沒有出現大臣專權、太監亂政的情況?

不得不說,清朝統治者在集權方面确實做得很“成功”,如果不是趕上了共和的世界潮流,它統治的時間肯定要比明朝要長一些。

參考史料:《清史稿》《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