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了,距離《文學的日常》第一季播出已經兩年了。
兩年前,疫情乍起之時,這部聚焦文學的紀錄片橫空出世,以睿智卓越的觀點分享、飽含深情的光影叙述撫平了我們許多的焦慮和惶惑。
這時節,疫情又兇猛反撲,它又帶着治愈人心的力量回歸了——4月21日起,東南衛視、海峽衛視、優酷視訊聯合出品的《文學的日常》第二季到來了。
片子一開始就是治愈的。音樂人洪啟在新疆遼闊的草場上放歌,他的身邊坐着的是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劉亮程。這位2014年就開啟耕讀生活的作家,會在他親手耕種的菜園裡告訴你要在山野裡學會吃,哪些能吃;無論是草木還是狗畜,隻要是他目之所及的地方的生靈都與人息息相關。在荒蕪的沙漠他也能注意到活動的小生命,在胡楊林生長的鹽堿地他能感受到在虛土之下湧動的生命力。
劉亮程說:“作家就是要活成自己的家鄉。”

“煙火氣”可以說是導演王聖志最擅長的buff,從《早餐中國》延續到《文學的日常》。這150秒裡,文學的氣息與煙火氣互相缭繞,讓人心生溫暖。
關注底層生活的作家陳彥,與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女高音陳小朵一道,走進西安的城中村、回民街,了解《西京故事》《裝台》《主角》等作品的創作由來,感受文學“腳踩大地”的力量。
陳彥說:“人家(勞動人民)靠勞動擷取尊嚴,你憑什麼說同情,你沒有資格對不對?”
從人群中走出來,“掙脫”普通生活的小說家雙雪濤與朋友史航一起,開始一趟自我尋找和精神回溯之旅。在“我與地壇”咖啡館,雙雪濤聆聽史鐵生的原聲,回想起對文學的最初熱愛,與史航的觀點碰撞中,發現那個他不斷書寫的“故鄉”一直都在,更堅定了當初成為小說家的選擇。
雙雪濤說:“寫作就是拿自己跟世界不停地摩擦交換。”
《文學的日常》第二季,迎來了與第一季作家馬原同樣被冠以“先鋒作家”代表的于堅。“生活”在建水的于堅與朋友虎良燦自由出入喧嚣的渣精街、隐秘的靜廬,大談神性,大口吃飯。
于堅說:“這次疫情就是不确定性重新回來,全世界都發現,我們依然生活在不确定之中。”
人能跨越的實體距離會被限制,但心靈的朝聖卻是一趟無法被抑制的旅程。“湖北最年輕的作協作家”李修文與朋友韓松落找回赤子之心,一道走過貫通古今的河西走廊,穿越曆史與文學的迷霧,尋找内心的“聖殿”。
在蒼茫無垠的戈壁上,李修文感慨:“作家是一個聲音的神殿裡頭的吹鼓手。”
我們關照自我,也要與世界發生連結。人生而孤獨,在現代技術孵化的資訊繭房和社交平台中,大聲呼喊自己的聲音,也想在孤島中聽到回應。作家的創作是孤獨的,從事嚴肅文學更有無法讀懂和沒有共鳴的危險。
業界都認為是小衆的作家李洱很清楚這一點,他書寫《花腔》《應物兄》沒有去讨好讀者,而是從學識與日常生活間尋覓審美表述的可能,一直孤獨且勇敢地走在與傳統書寫不同的路上。李洱與朋友張清華在《文學的日常》第二季中選擇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裡進行思想的碰撞與交談。李洱的學識已融入日常,不是掉書袋和炫技,他态度誠懇、勇敢地向讀者宣告:
“一部作家把它寫完,這部作品并沒有完成。它和讀者相遇,與批評家相遇,才能稱之為作品。”
短短的兩分半鐘,我們與大美河山相遇,與哲思相遇,與詩性相遇,與人文相遇。那麼,與《文學的日常》的相遇,你準備好了嗎?
編輯 | 何佳怡
主編 | 張素桂
監制 | 王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