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明是孩子有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師為什麼要和我談話?

以上為本文的音頻,如有需要可點選聆聽

很多時候,一些來訪者的父母會困惑地問我:“榮教授,我是帶我孩子來給孩子做催眠心理咨詢的,可您為什麼老和我談話?”很多人或許也有這樣的疑惑和不解。

為什麼呢?如果,我們把家裡的每一個成員都看成是一個齒輪,而一個家庭,就是由許多齒輪組合而成的機關。

在一個家庭裡,A牽動B、B牽動C,而C也因為被其他人影響而牽動了A……,如此成了一個難以找到由誰開始的循環。而這個循環若充滿了負面情緒與沖突,就會有一個人被指責是始作俑者,也就是家族治療裡常談到的“代罪羔羊”。

明明是孩子有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師為什麼要和我談話?

舉個例子,一個兒童被發現頻繁的咬指甲、拔頭發,許多大人面對這種情況都會先制止孩子、處罰他、帶他去看醫生,甚至求神問蔔,看看是否碰到什麼不幹淨的東西,如何才能停止這些“不正常”的行為。

可是,有沒有可能他咬指甲、拔頭發的行為與内在的焦慮有關?而這個焦慮來自于父母親在生活起居方面缺乏彈性、過于嚴厲的管教?父母親的嚴厲管教則是來自于害怕對于事情的失控、對孩子投射了過多不合理的擔心與負面的預測?而這些擔心又來自于他們在婚姻中對彼此親密關系的不信任?

如果“相信”孩子有問題,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調整孩子上;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就可以避免面對夫妻彼此之間的猜忌與沖突。可是這些事情往往難以被個人覺察到,是以當孩子出現咬指甲、拔頭發的行為時,父母親就再度認定:“這孩子的确有問題,如果沒有嚴格管教,未來搞不好把自己拔成一顆光頭。”

明明是孩子有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師為什麼要和我談話?

殊不知正是這個太過嚴厲的教養,讓孩子出現了這種想要緩解焦慮的行為。

如果父母親無法覺察自己的成長經驗如何影響着自己現在的教養、不願意正視自己的教養方式如何影響着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就會把“問題”往這個孩子身上扔,将責任推得一幹二淨,認為是他規矩不好、不衛生。是以有問題、需要改變的是這個孩子。一旦把問題丢給了别人,就不需要去為自己的問題負起責任。而這一切,經常是在沒有意識到的狀态下完成的。

倘若我們把父母親與各自原生家庭裡的成員互動的齒輪組合再加進來,那就會形成一個更複雜的生态。有時候我們也會發現原生家庭裡即使有些成員已經離世,代表他的那個齒輪,卻依舊持續作用着、推動着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影響着他們在這世界上的生活态度。

明明是孩子有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師為什麼要和我談話?

到後來,其實很難找出到底是從誰最早開始轉動的。可以确定的是,無論由誰開始,任何一個齒輪的轉向與速度改變,都可以影響原本轉動的形态。

話題再回到在心理咨詢室裡,為什麼心理咨詢師要跟大人談話?

孩子的行為往往呈現出他在這個環境當中的适應狀況。孩子主要的生活環境不外乎兩個:家庭、學校。如果孩子的問題行為正是因為環境中不良的因子所影響,若不調整環境中的相關因子,一昧地想要遏止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一來事倍功半,二來這些沒有被處理的焦慮和負面情緒,很可能讓孩子的偏差行為像是打地鼠那般:某種行為消失了,卻又冒出另一種不良的行為。

把問題與責任丢給别人,尤其是認知思考還不夠成熟、還無法長出判斷力的孩子身上,永遠是最容易的方法,但這卻也是讓整個情境最無法有正向改變的下下之策。

是以,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我通常第一時間還是會邀請老師、父母坐下來,認真地問:“你們願意為了幫助孩子,讓我們先把注意力回到我們身上,看看我們自己用什麼方式過生活、用什麼方式與孩子溝通嗎?”

抑郁症自我檢測可關注本公衆号回複:抑郁症自測進行測試。

焦慮症自我檢測可關注本公衆号回複:焦慮症自測進行測試。

雙相情感測試可關注本公衆号回複:雙相測試進行測試。

性格色彩測試可關注本公衆号回複:性格色彩進行測試。

掃掃關注

專家介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