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家10人7個患癌,腸癌發病為何越來越多?

4月15日-21日是第28個全國惡性良性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癌症防治 早早行動”。國家癌症中心最新一期資料顯示,中國結直腸癌發病數已經躍升到第二位,僅次于肺癌。腸癌要如何預防?害怕做腸鏡怎麼辦?4月15日晚,在“腸治久安”4.15全國惡性良性腫瘤防治宣傳周首場專家科普直播活動上,多位專家就腸癌如何進行早篩早診早治給出詳細講解。

一家10人7個患癌,腸癌發病為何越來越多?

資料來源:全球惡性良性腫瘤流行病統計資料庫

腸癌發病人群越來越年輕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釋出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新發大腸癌約56萬,在城市裡,腸癌發病率位列肺癌之後,躍居第二位,每10個癌症病人中就有1人患大腸癌,并且患病人群越來越年輕。

與此同時,現階段大陸早期結直腸癌的診斷率低于10%。這也直接導緻大陸目前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很低:約90%以上患者确診時已是中晚期。反觀美國,從2000年-2010年,在50歲到75歲的人群中,得益于腸鏡篩查,大腸癌發病率明顯下降。

一家10人7個患癌,腸癌發病為何越來越多?

中國醫學科學院惡性良性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王錫山教授表示,在他接診的腸癌患者中,最小的患者年齡隻有2歲,最大的患者年齡有107歲,跨越了不同的年齡階段。但大腸癌雖然高發,卻并不可怕,我們大可不必談癌色變。隻要做好結直腸癌的三級預防,就能把腸癌拒之門外。王錫山教授認為,改變個體的思維方式是最重要的。很多人願意花大錢去保養自己的愛車,卻不願意去醫院做體檢。如果每個個體都有腸癌篩查意識,建立起防癌的體系和意識,對提高國家結直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是加分項。

王錫山教授表示,惡性良性腫瘤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高危人群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群,都應該早做腸癌篩查。王錫山教授診治過一個有家族遺傳史的典型案例,一家10位家庭成員,有7位得了腸癌,可見腸癌的家族史要特别得到重視。而現在常見的“夫妻癌”則不屬于遺傳因素,這是由于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引起的。“每個人都應該善于捕捉身體發出的異常信号,并在早期介入,腸癌完全是可防治的。”

如何提高腸鏡檢查體驗度?

很多人腸道不舒服前往醫院的患者,都會被醫生建議做腸鏡,也有很多人因為懼怕腸鏡,遲遲不行動而導緻腸道病變的發生。究竟做腸鏡是一種什麼體驗,真的需要懼怕它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内鏡中心的冀明主任,為大家揭開了腸鏡手術的神秘面紗。

一家10人7個患癌,腸癌發病為何越來越多?

冀明教授表示,大腸癌作為空腔髒器的癌症,早期沒有症狀,等出現症狀都是中晚期了。95%大腸癌都是從腸息肉轉變來的,從腸息肉發展到腺瘤樣息肉,到早癌再到大腸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給了人們很長的視窗期。如果早期能夠做好腸癌篩查,在息肉階段就給予切除,腸癌完全是可以預防的。

而腸癌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做結腸鏡,作為腸癌檢查的“金标準”,腸鏡不僅能直覺看清大腸内部情況,還能直接在腸鏡下取活檢,非常友善。45歲以上的健康人群有條件都可以做腸鏡檢查,就能把早癌檢查出來。但在中國,由于腸鏡資源有限,還可以選擇糞便基因檢測等無創腸癌篩查方式。相比便潛血,糞便基因檢測特異性更高,對早期結腸癌的檢出率也更高。

冀明教授介紹,腸癌糞便基因檢測已進入北京友誼醫院,目前也被納入了醫保。如果糞便基因檢測是陰性,可以暫時不用做腸鏡,如果糞便基因檢測顯示陽性,再做腸鏡也不遲。冀明教授還表示,腸鏡并沒有特殊的禁忌症,即使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隻要控制好血壓和血糖,就可以做腸鏡。

冀明教授建議,40歲以上健康人群體檢都要帶上胃腸鏡,可以查出大部分消化道惡性良性腫瘤,而沒有胃腸鏡的體檢,不能達到真正的檢查目的。

防癌體檢要有針對性

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每年定期體檢的人也越來越多。但在人們的印象中,體檢并非萬能,很多癌症就不能在體檢中被檢查出來。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惡性良性腫瘤醫院防癌科的張凱教授指出,不是體檢沒用,而是“防癌體檢”沒做對。

一家10人7個患癌,腸癌發病為何越來越多?

張凱教授指出,醫院正常的體檢并非針對癌症而設。如果想在患癌前檢查出相關病變,那就需要專門的防癌體檢項目。比如肺癌用低劑量螺旋CT,乳腺癌用乳腺超聲或乳腺钼靶檢查,宮頸癌用宮頸塗片或HPV檢查,結直腸癌用腸鏡或糞便基因檢測等方法。隻有選對了體檢項目,才能防住相應的癌症。

張凱教授認為,腸癌是最适合篩查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之一,将成為第二個被人類戰勝的惡性良性腫瘤。

據悉,“腸治久安”4.15全國惡性良性腫瘤防治宣傳周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惡性良性腫瘤專委會、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承辦,廣州康立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已持續舉辦3年,為大衆提供結直腸癌防治科普。

【記者】嚴慧芳

【作者】 嚴慧芳

健康生活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