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子洲縣風調雨順家庭農場:特色産業“産供銷一體” 農戶省心又增收

作者:農業科技報

摘要:

子洲縣風調雨順家庭農場負責人李亞梅探索出的“基地+農戶+電商”産供銷一體化模式,在發展适度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有效解決了村内土地撂荒和非糧化問題,也解決了留守人員就業務工問題,同時吸收了一部分農戶通過發展有機農業實作增收,充分發揮出了“新農人”的聯農帶農作用。

基本情況:

風調雨順家庭農場成立于2016年8月,位于子洲縣周家鹼鎮雙廟灣中灣村,主要從事水果、中草藥、蔬菜等種植。農場法人李亞梅,現任中灣村婦女主任,曾是一名建檔立卡脫貧戶。2021年,在周家鹼鎮黨委、政府的支援下,已經脫貧的李亞梅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将村内小而散的210畝川地、230畝山地,共計440畝土地進行了集中流轉和有機改良,川地在配套實施“滴灌”後用于種植蕃薯、向日葵、黑芝麻、胡蘿蔔等,山地用于種植糜子、谷子、黃豆、黑豆等小雜糧,堅持發展有機綠色農業,同時對村内及周邊積極發展有機農業種植戶的農産品進行預訂,通過自己登記注冊的電商平台店鋪進行銷售,年均收益50萬元。

子洲縣風調雨順家庭農場:特色産業“産供銷一體” 農戶省心又增收

榆林市、子洲縣相關上司前來農場調研

一、勤學電商創事業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李亞梅深愛着黃土地,她紮根家鄉,2016年成立家庭農場,開始創業。2017年,子洲縣婦聯組織有意向的農村婦女前往楊淩進行養殖教育訓練,李亞梅主動參加。教育訓練中,她積極向行業内有經驗的人“取經”,淘寶、快遞、網際網路等詞語進入李亞梅的腦海,她對網絡銷售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學有所悟的李亞梅從此開始探索電商創業,第一次在網上挂價格時的生疏,第一次打包快遞時的“笨拙”,第一次收到客戶不良回報的不安……她堅持勤學好問,默默研究如何土裡刨金,如何通過網絡把村裡的農産品賣出去,如何在改變自己經濟狀況的同時,帶領鄉親蹚出一條緻富路。

二、流轉土地擴規模

從一單到幾十單、上百單,小雜糧訂單從全國各地飛向李亞梅。2017年,她光靠微信賣雜糧就收入2萬元。2019年,她嘗試自己承包土地種植小雜糧。

農場按照川地每畝每年300元,山地每畝每年30元的價格流轉中灣村村民土地,每年獲得穩定的土地流轉租金。就這樣,農場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生産經營規模,與村民實作互惠互利,盤活了撂荒土地。

目前,她經營小雜糧種植基地480畝,通過電商平台把子洲的土特産暢銷全國30多個省市,2023年收入50多萬元。

子洲縣風調雨順家庭農場:特色産業“産供銷一體” 農戶省心又增收

農場蕃薯苗繁育基地

三、心系村民助增收

李亞梅想方設法幫助鄉親們增收,她和周邊脫貧戶簽訂有機種植協定,不用任何農藥化肥種的五谷雜糧,每斤高出市場價0.5元回收,這樣既能帶動脫貧戶增收,又能保證有機小雜糧種植品質。

她還根據農場産前、産中、産後用工需求,優先雇傭10名土地流轉戶和7名脫貧戶、監測戶,對他們進行崗前技術教育訓練,提升勞動技能,每年人均勞務獎補3000元、務工收入最少5萬元。

為了盤活農民自有資産,李亞梅積極鼓勵20位合夥人和50位村民以土地、農機、技術等入股經營,實行持股分紅,獲得持續穩定的财産性收入。

四、樂于助人獲贊譽

在經營好農場的同時,李亞梅幫助周家鹼鎮中灣村劉三軍銷售山地蘋果2萬多斤;幫助後灣村劉生良銷售小雜糧3000多斤;為馮義珍提供臨時就業崗位……她幫助的人很多,卻時常覺得自己能力有限。

李亞梅還熱心于公益事業,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常常帶着米、面、油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帶着農場自産的農産品看望留守兒童。洪災和疫情期間,她也參與其中,在捐贈醫療物資的同時還捐款5千多元。

“最美巾帼志願者”“陝西省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榆林市勞動模範”……李亞梅的付出與努力得到了鄉親們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各種榮譽和獎項是對她最大的鼓勵。

子洲縣風調雨順家庭農場:特色産業“産供銷一體” 農戶省心又增收

農場酥梨喜獲豐收

子洲縣風調雨順家庭農場:特色産業“産供銷一體” 農戶省心又增收

農場勞工正在栽種蔬菜苗

五、未來計劃

(一)加強農機農技社會化服務應用

一是将種植大戶與零散農戶的機械進行整合,成立農機服務隊或農機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實作機械使用率最大化,帶動當地群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二是推動小農戶聚集為産業聯合體,抱團發展,從人員教育訓練、土地流轉(整理)、農機農技應用等方面争取優惠政策,解決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中人才短缺、資金緊張等問題。

(二)大力拓展農産品銷售管道

一是打造自有特色農産品品牌,通過組織和參加特色農産品展銷會、品鑒會等活動,提高農産品的知名度;二是雇傭專職銷售員1名,在京東子洲館電商平台持續推動農産品線上銷售,拓寬銷售管道;三是整合縣域内農産品,将零散的消費方式整合為統一的産品推介和銷售,打響子洲品牌。

作者:胡行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