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子洲县风调雨顺家庭农场:特色产业“产供销一体” 农户省心又增收

作者:农业科技报

摘要:

子洲县风调雨顺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亚梅探索出的“基地+农户+电商”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了村内土地撂荒和非粮化问题,也解决了留守人员就业务工问题,同时吸收了一部分农户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实现增收,充分发挥出了“新农人”的联农带农作用。

基本情况:

风调雨顺家庭农场成立于2016年8月,位于子洲县周家硷镇双庙湾中湾村,主要从事水果、中草药、蔬菜等种植。农场法人李亚梅,现任中湾村妇女主任,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脱贫户。2021年,在周家硷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已经脱贫的李亚梅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将村内小而散的210亩川地、230亩山地,共计440亩土地进行了集中流转和有机改良,川地在配套实施“滴灌”后用于种植红薯、向日葵、黑芝麻、胡萝卜等,山地用于种植糜子、谷子、黄豆、黑豆等小杂粮,坚持发展有机绿色农业,同时对村内及周边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种植户的农产品进行预订,通过自己登记注册的电商平台店铺进行销售,年均收益50万元。

子洲县风调雨顺家庭农场:特色产业“产供销一体” 农户省心又增收

榆林市、子洲县相关领导前来农场调研

一、勤学电商创事业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李亚梅深爱着黄土地,她扎根家乡,2016年成立家庭农场,开始创业。2017年,子洲县妇联组织有意向的农村妇女前往杨凌进行养殖培训,李亚梅主动参加。培训中,她积极向行业内有经验的人“取经”,淘宝、快递、互联网等词语进入李亚梅的脑海,她对网络销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有所悟的李亚梅从此开始探索电商创业,第一次在网上挂价格时的生疏,第一次打包快递时的“笨拙”,第一次收到客户不良反馈的不安……她坚持勤学好问,默默研究如何土里刨金,如何通过网络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出去,如何在改变自己经济状况的同时,带领乡亲蹚出一条致富路。

二、流转土地扩规模

从一单到几十单、上百单,小杂粮订单从全国各地飞向李亚梅。2017年,她光靠微信卖杂粮就收入2万元。2019年,她尝试自己承包土地种植小杂粮。

农场按照川地每亩每年300元,山地每亩每年30元的价格流转中湾村村民土地,每年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租金。就这样,农场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与村民实现互惠互利,盘活了撂荒土地。

目前,她经营小杂粮种植基地480亩,通过电商平台把子洲的土特产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2023年收入50多万元。

子洲县风调雨顺家庭农场:特色产业“产供销一体” 农户省心又增收

农场红薯苗繁育基地

三、心系村民助增收

李亚梅想方设法帮助乡亲们增收,她和周边脱贫户签订有机种植协议,不用任何农药化肥种的五谷杂粮,每斤高出市场价0.5元回收,这样既能带动脱贫户增收,又能保证有机小杂粮种植质量。

她还根据农场产前、产中、产后用工需求,优先雇佣10名土地流转户和7名脱贫户、监测户,对他们进行岗前技术培训,提升劳动技能,每年人均劳务奖补3000元、务工收入最少5万元。

为了盘活农民自有资产,李亚梅积极鼓励20位合伙人和50位村民以土地、农机、技术等入股经营,实行持股分红,获得持续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四、乐于助人获赞誉

在经营好农场的同时,李亚梅帮助周家硷镇中湾村刘三军销售山地苹果2万多斤;帮助后湾村刘生良销售小杂粮3000多斤;为冯义珍提供临时就业岗位……她帮助的人很多,却时常觉得自己能力有限。

李亚梅还热心于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常常带着米、面、油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带着农场自产的农产品看望留守儿童。洪灾和疫情期间,她也参与其中,在捐赠医疗物资的同时还捐款5千多元。

“最美巾帼志愿者”“陕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榆林市劳动模范”……李亚梅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乡亲们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各种荣誉和奖项是对她最大的鼓励。

子洲县风调雨顺家庭农场:特色产业“产供销一体” 农户省心又增收

农场酥梨喜获丰收

子洲县风调雨顺家庭农场:特色产业“产供销一体” 农户省心又增收

农场工人正在栽种蔬菜苗

五、未来计划

(一)加强农机农技社会化服务应用

一是将种植大户与零散农户的机械进行整合,成立农机服务队或农机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机械利用率最大化,带动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二是推动小农户聚集为产业联合体,抱团发展,从人员培训、土地流转(整理)、农机农技应用等方面争取优惠政策,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中人才短缺、资金紧张等问题。

(二)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一是打造自有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组织和参加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品鉴会等活动,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二是雇佣专职销售员1名,在京东子洲馆电商平台持续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三是整合县域内农产品,将零散的消费方式整合为统一的产品推介和销售,打响子洲品牌。

作者:胡行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