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藝旅談”是藝旅推出的一檔文化訪談欄目。

自藝旅成立以來,我們一直在追尋人文、藝術、曆史等一切美好的傳統文化。而蓦然回首之時,“美好的人”就在身邊。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他們可能是我們邀請來的在特定領域有所建樹的講師,也可能是參與我們活動的深度使用者。他們在個人修養上不斷踐行着“知行合一”,追求着個人與理想的高度結合。

為此,我們将不定期邀請人文藝術踐行者,力求呈現一個更富溫度的文藝世界。

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去訪古

受邀嘉賓 |筱溪聽泉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筱溪聽泉

藝旅“古道中國”系列總顧問

曆史地理學者、人文山河深度探訪者、《中國國家地理》特約撰稿人;深度訪古20年,走訪古迹5000餘處,國保機關2500餘處,曾27次穿越太行,13次翻越秦嶺

采 訪 者 說

筱溪聽泉出生于人文與自然景觀兼美的江南地區,足迹遍布整個華夏。

從學生時代到現在, 他在20年間走訪古迹5000餘處,國保機關2500餘處。行走得越遠,對這個國家的愛就越深。于是,他用60萬張照片,記錄下每一個為中華之美動容的時刻。

他說,面對着這些千年古迹,仿佛能聽見美神的歎息。對古迹之美的“原生興趣”,是他随時出發的理由,也是此後探尋的不竭動力。

/ 藝 旅 談 x 筱 溪 聽 泉 /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在訪談過程中,筱溪聽泉老師侃侃而談,對訪古的開端與曆程、值得看的國保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見解。

Q:記得您之前分享過,小時候會将地圖當連環畫看,後來專業方向也是地理。這種熱愛是您天生的興趣嗎?

筱溪聽泉:也不是天生的興趣吧!這種東西就是從小的一種潛移默化。如果說要追溯原因,一個關鍵詞是“匮乏”。

如果我們研究曆史,會發現整個曆史都是匮乏倒逼着生産力的提升。對我來說也是同樣的概念,精神的匮乏——那時連環畫很難找到,玩伴也少。但那時候家裡的牆上,有一張特别大的中國地圖,每天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與它見面,久而久之就跟它成為了好朋友。

是以與其說對地圖的興趣是天生的,不如說是由匮乏引起的熱愛。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遊學途中,筱溪聽泉老師在講解地圖

中國地圖是我的第一個好朋友。當有很多時間花在地圖上時,就會深入去看,尋找背後更有趣的東西。

比如說五大湖,當你看地圖時就會發現西藏藏北地區有很多湖泊,比洞庭湖、鄱陽湖大得多呀,為什麼我們說的五大湖,指代華東地區的五個湖呢?

然後你看新疆,塔克拉瑪幹有很多虛線辨別的河流和湖泊,我們稱之為季節河、季節湖,你就會有疑問,這些虛線辨別的湖和河,今天還有嗎?哪個季節會有呢?還是僅為一個象征性的辨別,曆史上有過,而今天沒有了?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還有羅布泊,小時候地圖上還标着虛線,現在已經沒有了,因為它已經完全幹涸了。當時我就會想到,有人說樓蘭古國滅絕是因為水源原因,與這些季節湖泊有關系嗎?

比如,在西藏的東南方向,你會發現大片大片的地方完全是空白區,一個地名也沒有。但你又知道,中國最大的無人區不是在那裡,是以那個地方一定是有人的,為什麼那個地方卻沒有地名呢?這都是看地圖思考到的問題。

Q:将目光鎖定到“文保機關”上,是您在遊曆初期就設定好的嗎?

筱溪聽泉:絕大部分人不會一開始旅行就瞄準文保等類型,除非是專業科考。因為文保相對來說是有門檻的,而山水、自然的空間美感沒有門檻,可以憑本能感應,我也不例外。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最開始旅行是尋找地圖上、地理本身的東西,包括我想尋找黃河的源頭等。後來轉變到文保機關,有很多原因。

比如江南地區古橋很多,就想去尋訪;還有讀詩詞的時候,像李白仗劍遠遊,從四川到長安,從長安到嵩山,從嵩山到宣城……于是我就想循着這些名人的足迹,踏訪他們走過的地方。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另外,我少年時代對軍事特别感興趣,也會關注軍事地理方面的知識。

古代打仗,對地理的要求非常高,那些軍事都是将地理印在腦海裡,哪些地方适合行軍,哪些地方适合補給,哪些地方适合設伏,還有關隘、古道的選址以及走向等等。

因為喜歡軍事,是以将旅行與古道、關隘等關聯起來,去溯源。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還有一點,我之前關注地理,在南太行行走的過程中,發現山間的小廟非常有意思,那種古老的小廟,是我們在江南地區根本看不到的。于是對山體的觀察興趣,慢慢轉移到山間早期古建築上了。

真正将文保古迹作為考察的方向,是源于兩次國保機關的公布。

一個是2001年公布了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518處,總國保數量正式破千了。那時候我正在讀大學,感覺自己像井底之蛙似的,一千多處凝結着曆史、文化精髓的古迹點都沒看過幾處,從這裡開始,就特别有意識明确了訪古這條道路。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當時我在南京讀書,已經開始有意識訪古,尋訪了南朝陵墓石刻。南朝陵墓石刻分布得很散,有很多個點,而且沒有完整的标記,那時是90年代,網上也沒有什麼資訊,尋找它們還是很艱難的,但是很有趣。

Q:此前有幸與您一起出行過兩次,發現有些古迹點藏得特别深,地圖導航都不準确,很好奇當初您是怎麼發現的呢?

筱溪聽泉:确實,随着探訪的深入,沒有專業的古籍地圖,很多東西難以找到。好在我自己的專業是地理,除了看地圖,還需要畫地圖。

早期尋訪的時候,我會自己制作地圖。還會用一些地圖工具,像地形圖、遙感影像圖等。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廊橋

比如說找古橋,打開遙感影像圖,順着河流找,河流上面的橋非常明顯。比如說像東漢的帝王陵墓群,直到今天其實我們都沒有完備的資料,怎麼找?通過影像圖,找那種體量非常大的封土冢。

包括沙漠裡的綠洲,像内蒙的巴旦吉林沙漠,你會發現裡邊地下水源非常豐富,通過普通地圖根本看不出來,但是你放大影像圖,會看到湖泊星羅棋布。

早期尋訪,有些古迹點資料特别少,影像圖也看不到。像二十多年前去尋找南朝石刻,真的非常困難的。當時怎麼找法?首先通過資料圈定一個範圍,比如說在方圓幾十平方公裡内,把大的範圍圈好,然後硬找。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騎着自行車,在這個範圍内一條路一條路地過去,從早上到晚上到天黑,才在樹林子裡找到第一個點。是以那個時候是硬趟出來的,然後回來之後自己就把整個分布圖繪制好了。

後來有了相關愛好者,也有類似的組織,做出來更多資料上傳到網上,就友善了很多。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Q:您是從什麼時候發現自己進入“中華迷戀症”的狀态呢?

筱溪聽泉:行走太行山的時候。

當看到太行山裡古廟的一角飛檐從山地裡飛翹出來的時候,忽然之間有一種感應,之前癡迷于太行的雄駿的山體,這一刻可能更迷戀于太行深處的一角飛檐,就發現自己進入“中華迷戀症”的狀态。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筱溪聽泉老師在太行山

那次是國慶節出行,搭火車去晉東南地區,必須要經過鄭州,那時候的交通樞紐有多麼難擠,有過經曆的人知道。總而言之,是一晚上通宵趕路,第二天又是從一大早直到晚上太陽快落山的時候,終于來到晉城珏山深山處的青蓮寺面前。

下車的那一刻,看到青蓮古寺周身在陽光之下,這種深山古刹的感覺忽然從眼前湧現出來,兩夜一天趕路的疲憊感,完全無影無蹤。瞬間被這樣一個深山古刹所感動的時候,“中華迷戀症”這種病症已經得到了。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筱溪聽泉老師與天王像

那次還是帶着幾個朋友一起去看的,他們都是這種感覺,這種古迹的美感其實也是共通的。

Q:不同批次的國保機關,價值評估體系有什麼變化嗎?

筱溪聽泉:不大一樣,評估體系是綜合性考量。

首先,它跟經濟發展程度相關聯。經濟發達地區有更多餘力來做文保機關的級别認定工作,申報時也會盡量多一些,後續維護工作也能夠跟得上等等。而經濟比較落後的地方,可能就缺少這樣的餘力或者是相關部門。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但随着我們整體的文保意識上來之後,大家都覺得不管你有錢也好沒錢也好,文物必須得保護。是以我們會看到國保機關不同批次的公布數量是不相等的。

目前為止的8個批次,大體可以這麼來看。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國保機關一共是180處,是我們中華民族每個人都應該去看看的。秦始皇陵、故宮、長城三關……可以說是代表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第二批是1982年公布的,雖然隔了21年,但其實我們可以視作是對第一批的補充,都是整個民族的精髓所在。第三批是1988年公布的,一共258處,大家慢慢對文化有了認知和保護能力,在前面兩批的基礎上擴大了保護範圍,但整體還是很幹貨的,平均每個省10處都不到。

也就是說我們訪古愛好者去看國保點,前三批可以說是必看。也就是說文物本身它具備很好的曆史價值、文化價值,可看性等其他方面的價值。

但是第四批開始,我個人的感覺是可以進行一些篩選。因為每個都想看的話,不一定有太多時間和精力。當我們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對文物保護注入關注,我們會發現它的評估開始産生明顯變化。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2006年公布了第六批國保機關,一共有1080處,這一個批次幾乎相當于前面5批的總和。就我們普通人的視角來看,可能會感覺“國保點開始注水”了。從這一批開始,很多大家以前不太聽說過的遺址等進入了我們視野。

到第七批,大規模的革命類文物和遺址類文物加入進來了。這個變化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觀感就是文物的觀賞性下降。比如很多遺址走到現場看到的是什麼?就是一片麥田,一片稻田、一片荒地,然後就一個國保碑。革命文物,可能大部分都是近現代的文物。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第八批在2019年公布的,762處。數量比起前兩批收縮了,因為日常可見的地面文物,價值高的大部分已經公布了,這一批更多的是跟意識形态相關的革命文物和古遺址類文物。從大衆審美視角看,越往前批次的文物越值得看,我的了解是這樣子。

後續公布的,裡面當然也有很多幹貨。我個人的話可以給大家一點點小建議,比如說巴蜀地區的石窟造像,因為很晚才進入學界視野,很多直到第七批才被列入國保,甚至有很多還不是國保點的,依然非常精彩,非常值得看。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還有一類是遼塔,東北、内蒙、華北交界那一帶的遼塔,大量在第七批入列國保,但是遼塔因為它的環境保護得非常好,在天地之間、山水之間那種感覺非常棒,跟我們中原地區城市裡邊已經喪失了原生态的古塔,是完全不一樣的。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還有就是山西的早期木建構築,因為它存留得太多,并且我們發現得很晚,是以即便它很晚才入列國保,也非常值得我們看。

甚至于還有一些,直到今天不是國保的,從大衆觀感上來講,有這麼幾類依然值得去看。一個是巴蜀地區的造像,一個是江南的古橋,包括閩浙的廊橋等,它沒有進階别文保的身份,但因為它具備原生環境的美感,是以依然非常精彩。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平南縣金造橋

Q:中國有七十多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入選國保機關的僅有5058處。如果現在您有機會申報新的國保機關,您會提名哪幾個古迹點呢?

筱溪聽泉:我覺得其實不用了,國保已經夠多了。

雖然七十多萬處不可移動文物裡邊篩選出這五千多處,比例還是很少。但是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講,能把現有的5058處國保點走全的人,都是屈指可數。

并且并非隻有國保才受到文物保護法的保護,還有其他級别如省級文保點、市級文保點等等,其實都是文物保護機關。如果都列入國保,其實也可能演變成我們對省級以下文保點的不重視。分級管理,隻讓最好的一部分入列國保,這是我認為最合理的方式。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Q:您從九十年代開始訪古,那時候資訊遠、交通等遠沒有現在發達。您覺得現在訪古的體驗與20年前差别最大的是什麼呢?

筱溪聽泉:資訊和交通變化巨大之外,一是文物原生态的喪失,這一點其實非常遺憾。

我們知道之是以叫不可移動文物,是因為除了文物本體之外,它的周邊環境要素同等重要,隻有文物在這個環境裡邊,才能凸顯它的這種價值,尤其是美學方面的價值。

我特别鐘愛田野文物那種田野屬性之美,當一些不科學的所謂保護介入,文物本身的美感、原真性開始打折,然後文物的周邊環境開始喪失——作為不可移動文物,周邊環境和文物本體同等重要。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早期訪古,會看到原真性非常高的一些古迹。現在随着文物保護的逐漸加力,保護得更多的是文物本體,很少去關注到文物的生态之美。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也好,對于古代曆史的驕傲也好,其實美感的傳遞是最直接的。

很可惜,現在把保護淩駕在一切之上的時候,這種美感會被忽略掉,加籠子、圍房子、加玻璃——天牢式保護或者福爾馬林式保護,将真正的愛好者擋在高牆之外,将不可移動文物的田野屬性生生剝離。

保護隻是手段,而展示、傳承才是保護的目的。當我們把手段當作了最終目的,這就是本末倒置。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共同的認知,大家都覺得文物一定要采取可見的保護措施。但很多人懶得思考怎樣才是合理的保護。

比如一個古迹點,如果它原生态地待在戶外,即便已經受到了當地文物部門的“四有”維護及日常巡查維護,但有些文物愛好者看到,第一反應卻是文保部門沒有作為,他腦海裡認為保護應該圈起來,加一個罩子,封閉起來,這才叫所謂的保護。要不就是把野外的東西應該都移到博物館裡去。

這種觀念非常有問題,根本不知道文物前面為何有“不可移動”這個定語。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第二個較大的變化就是四個字“不許拍照”。這是很愚昧的一種禁令。理由往往是要“保護文物”,把拍照視作是對文物的破壞。

這種觀點非蠢即壞。現在大部分博物館裡的文物都允許不開閃光燈的情況下拍照,籍此記錄和傳播民族文化之精華。反倒是許多不可移動文物莫名其妙不許拍照。

不許拍照的理由還有就是怕小偷惦記,這個理由也是站不住腳的,所有的國保機關都是資訊公開的,不存在保密問題。至少在國保機關層面,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根本目的是公開而非保密。

是以,這種規定歸根結底隻有一個原因,就是其不可言說的文化版權壟斷,這是國内某知名石窟寺的發明,故在早期石窟寺類型古迹中普遍存在。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是以接下來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一定要活化利用,讓這個文物來更好地跟我們交流,保護好它的環境,讓大家能親切地與文物對話,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整個社會的認知體系和評價體系還是遠遠不夠的。

Q:您近幾年策劃的“古道中國”系列遊學,是想将“中華迷戀症”傳染給更多人嗎?

筱溪聽泉:是的,非常重要,我希望能夠傳遞這樣一種概念,真正的文物保護是看到它,了解它,迷戀它,為它驕傲與自豪。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古道中國系列部分海報

這幾年策劃的“古道中國”系列遊學就是基于這樣的考慮。跟單個文保點相比,“古道”涉及的文物古迹類型更加豐富,地域跨度更加廣發,我們對于古迹之美會有更加深入的自身體會。

是以我希望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對文物保護有更加深刻的思考與認知,從圈地保護到活化利用。

Q:計劃一個人出行與策劃遊學行程時,您的考慮會有哪些不同側重點呢?

筱溪聽泉:有很多方面的不同,比如說你會考慮到安全,人身安全和文物本身的安全;會考慮到交通;會考慮圖像化的呈現,也就是說第一眼的可看程度;會考慮如何串起一個體系。還要綜合不同人的體力值等等。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遊學掠影

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比如說交通。一個人的時候可以去小路,去那種自行車甚至于徒步的地方;但帶團友去的話,你就需要考慮什麼車型能到的地方。

還有我們說的可看性,自己去看,即便遺址類的點是一個荒地,但是我們心裡對它的價值有認同,就是沒問題的;但如果帶團友來看的話,就一片荒地,未必是好的體驗。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是以在設計路線時,會挑大家走到現場可看性比較高的。我設計的“古道中國”,希望由古道串聯起一條條旅行線路,這樣不光是對建築古迹本身了解,更是對它所貫穿的時代、背景等等,形成一個體系化的認知。

Q:您今年開設《國保100》線上課程,從全國5058個國保點種選出100個精講,選出來的這些點是您個人偏愛的,還是有一些體系化考慮呢?

筱溪聽泉:我們有5058處國保,即便是深度愛好者,把所有的點看完,都很難做到。我篩選這100個國保點,當然會有自己的一些考慮。

首先是時間序列,在中國訪古有個非常幸福的地方,幾千年的時間序列非常的完整。那麼《國保100》的主體是從春秋時期開始,整個一直往後有完整的時間序列。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第二個,不同的點與點之間互為關聯,環環相扣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

比如講函谷關的時候,講到老子思想;講到曲阜孔廟,提到孔子的思想,會将他們進行比較。比如我們在講秦始皇開通秦直道的時候,後面會講漢武帝開通翻越秦嶺的褒斜道,它們之間又會有怎樣的差別?是以每個點之間我希望它們能形成這樣一種關系網。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第三點,盡量挑一些不是太大衆的。

像故宮、龍門石窟等等,我思慮再三還是沒有放。這些點大家了解資訊的途徑很多,我更希望帶大家去了解一些,平常不是那麼多的資訊的國保點。比如像秦直道、褒斜道,相對來說資訊不是很多,我想提供這些給大家來做參考。

第四個,是想這些點能夠涵蓋我們中國境内的各個地域,涵蓋更多類型。我希望這些點裡邊有古建築,有石窟寺,有古塔,有古碑,有古關隘,古墓葬等等。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最關鍵的還是系統性,當你将這100個點了解走遍之後,你會發現它能夠形成一張網,這張網就像我們課程海報上寫的“在古迹裡讀懂中國”。讀懂古迹本身以外,古迹背後的美感、時代背景,它們所處的地理環境與曆史必然性等等。

這個也是對我自身的一個挑戰,感覺現在很少人做這種角度的講解,是以對我來說既有難度,又覺得很有意思,希望大家也喜歡。

Q:《國保100》課程現在更新了十講,每次聽完都更想去現場看了。後續您會設計國保主題相關的遊學線路嗎?

筱溪聽泉:針對國保去設計路線我覺得沒有必要。因為國保是保護級别的不同,不完全代表價值本身。

我希望大家走到現場,能夠由衷地感覺到美,不管是建築本身的美也好,它所處的環境地貌之美也好。至于它是國保、省保,或者隻是普通的古迹點,這個并不是很重要,是以我不會根據國保來專門設計遊學路線。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第二點,最根本的是我們的文化有序,你在做路線的時候,多數點已經被列入國保了,要想找一個不是國保點的精彩文物點反而更難。畢竟有五千來處國保呢。是以說,可看性與體系感是做線路時會優選考慮的,填充哪些國保點放在後面。

在設計“古道中國”遊學系列和《國保100》線上課程時,理念是有差別的,畢竟是線上和線下。線上,我們聽課之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而遊學從根本上說需要現場美感和不同類型的穿插。

Q:後疫情時代旅行範圍基本上收縮到國内,很多朋友新入訪古坑,對此您有什麼建議呢?

筱溪聽泉:聽《國保100》線上課,走“古道中國”遊學系列。因為中國之美是超乎想象的,比我們大多數人想象的還要棒。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中國的山水之美和人文之美都可以說是最精彩的,尤其是人文,我們都知道整個5000年曆史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序列僅此一家。那麼這樣龐大的國土範圍内,如此衆多的古迹,你行走一個古迹點,其實就像一顆一顆珍珠一樣拾撿起來,最後串起珍珠項鍊,串起的整個中國的文化史。

這個與自然山水的旅行,所不同的地方就是古迹了解越深入,你越會發現它背後有意思的東西。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如果給大家建議的話,可以用集郵的方式來開啟古迹入門之旅。比如說你要看石窟,就從四大石窟開始;你要看碑刻,從三大碑林開始;你要看佛塔,可以從四大名塔開始……這些标準不盡完備,但具有較為共識的參考。

或者可以先去收集本省的第一批國保,可以把它們走全;或者說你可以按照時間線,比如說從秦始皇統一開始,直到後來的唐宋元明清,按照每一個曆史階段去尋訪代表性古迹點,甚至可以再上溯到新石器時代。這種方式可能比較适合入門。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Q:好的~謝謝筱溪老師的精彩解答。

【藝旅談×筱溪聽泉】治愈“中華迷戀症”,最好的方式是訪古

從筱溪老師的訪古經曆,以及對人文古迹的看法中,我深切感覺到,他對文物古迹的熱愛,對中華之美的迷戀。

其實賞讀中華文明之美,那些伫立在我們中華大地上的國保機關,它們是國家文物代表隊幫我們篩選出來的最重要的部分,它們見證曆史,更值得我們賞讀。

-END-

編輯丨藝旅文化

感謝筱溪聽泉老師供圖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