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叮咚看兩會|發展“人民的事業”,公衆與考古需要雙向奔赴

文丨王梓佩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圍繞推動考古學走近大衆提出建議,受到媒體關注。随着大陸考古事業進入春天,“公衆考古”方興未艾,如何讓考古事業與人民生活、社會發展互相滋養彼此成就,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考古是人民的事業。”考古資源和相關曆史文化資源是人民群衆創造的,它們也應當回歸大衆,成為公共資源。從深層次看,發展公衆考古事業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聚焦到個人,哪怕不追求以史為鑒知興替,也能夠豐富精神世界;哪怕說不出一塊磚、一片瓦價值幾何,也能夠有最起碼的敬畏,不至于去破壞文物。文物保護意識不強,曾留下不少教訓,在社會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每年仍有一小撮在古迹上刻字的人被抓到,個中問題值得深思。

也可以現實一些,推進公衆考古事業有益于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大陸有數之不盡的文化遺産和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章,保護它們、研究它們,講好真實的曆史故事來吸引消費,不是比修造各種牽強附會的雕像樓宇來得更有效、更合理?

事實上,從曹操墓疑雲引發民間廣泛關注,到三星堆考古新發現的網絡閱讀讨論量超10億,從《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節目備受稱贊,到鐘芳蓉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獲得大量鼓勵,不必低估人們對考古事業和曆史文化的認同程度,更不必懷疑文物古迹能否叩動人心。好奇心是人類共有的禀賦。如果公衆的興趣沒有被調動起來,很可能是故事沒有講好。

叮咚看兩會|發展“人民的事業”,公衆與考古需要雙向奔赴

三星堆遺址2021年最新發掘成果釋出,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博物館“上新”一批文物展品,吸引了大量文博愛好者和遊客慕名前來。圖源 新華社

王巍呼籲,中國應當設立考古日,以多種形式普及考古知識。普及知識不必拘泥于固定日期,但考古工作确有必要通過多種形式擁抱社會,與公衆雙向奔赴。一方面,應該尊重公衆了解、接觸和利用考古成果的權利,對于文化場館而言,在布展和宣傳時多想想閱聽人期待的是什麼,把專業内容盡可能講得平易近人,同時有必要增強公益性,故宮博物院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就是很好的嘗試。山西考古研究院等機構已經面向社會開始招募考古志願者,無疑有利于掀開考古神秘面紗,為公衆提供直覺感受。

叮咚看兩會|發展“人民的事業”,公衆與考古需要雙向奔赴

海南省博物館舉辦模拟紙質文物修複活動,吸引不少遊客市民前來體驗。圖源 新華社

另一方面,要注重形成親近考古和曆史文化的社會氛圍。學校和公園等場所完全可以承接相關的宣傳活動,在開班會、講故事、做遊戲等環節中,為孩子們打開一扇窗,聽到曆史的回音。

而對任何人來說,假若偷得浮生半日閑,去博物館裡走一走,到文化公園轉一轉,讓掠過曆史長河的風迎面吹拂帶來片刻沉靜遐思,至少是個不壞的選擇。

【來源:南方+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