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是我國對不可移動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别。2019年10月,揭陽城隍廟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加上2013年入選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揭陽學宮、古榕武廟(關帝廟)和丁氏光祿公祠(丁日昌舊居),揭陽已擁有4處不可移動文物“國保”。

這4處揭陽“國保”特色鮮明、文化曆史價值突出,是揭陽的寶貴記憶。如果想要了解揭陽的故事,一定不要錯過它們!

揭陽學宮:嶺東古建築的明珠

揭陽學宮位于榕城進賢門内韓祠路口東側,占地面積5526平方米。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揭陽學宮初建,後曆經10多次重建、重修,曆代工匠在此各展所長,最終形成了現在所見的明清建築風格。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揭陽學宮(塗英鵬 攝)

揭陽學宮造型富麗堂皇,莊嚴肅穆,是廣東省同類建築物之中規模較大、儲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藝術水準,被譽為“嶺東古建築的明珠”。

學宮采用宮殿式高台基、對稱中軸線布局,由20多座單體建築構成。主體建築有棂星門、泮池、泮橋、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鄉賢祠、名宦祠、東西庑、東西齋等。建築物的木雕桁架,門窗鬥拱,陶塑與嵌瓷等,以及使用的磚石木雕和灰泥嵌瓷三塑等工藝,鮮明地打下了潮汕文化的烙印。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揭陽學宮内景(鄭楚藩 攝)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周恩來曾三次到揭陽,在揭陽學宮下榻和辦公。1927年9月26日,在周恩來直接關懷指導下,揭陽第一個紅色政權——揭陽工農革命委員會在揭陽學宮大成殿成立。揭陽學宮崇聖祠辟有“周恩來同志在揭陽革命活動”專題展覽,展出周恩來三次到揭陽的活動事迹、生平圖檔和當年在揭陽學宮下榻、辦公的實物。

1957年,揭陽學宮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古建築文物保護機關。1978年,被廣東省革命委員會重新審定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命名為“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2000年4月,被廣東省公德心建設委員會、廣東省委宣傳部公布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古榕武廟(關帝廟)

中原與嶺南的相遇

古榕武廟也稱武廟、揭陽關帝廟,位于榕城區天福路,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始建于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曆代均有重修,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初為時任通判署縣事何景忠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冬,知縣劉業勤見廟基狹隘,捐款買下附近鋪屋擴建,并在廟前建立一座戲台。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古榕武廟(鄭楚藩 攝)

古榕武廟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布局,有正殿、前後殿、東西配殿及山門,均為傳統的磚木結建構築,整個廟宇建築風格既融合明清兩代中原、粵西文化的精華,又獨具揭陽的潮汕特色。

古榕武廟的木雕可是一絕,廟内處處可見華麗精美的木雕裝飾。入門前廳廳頂有雕镂八卦形木雕藻井,是省内乃至國内罕見的精緻木雕藻井,圖案精緻,題材豐富,别出一格。畫面疏密有緻、層層疊疊,透過镂空,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除了雕刻精美,圖案繁複,刀法娴熟,木雕的特殊價值還展現在它的題材廣泛豐富,有諸如桃園三結義的三國故事,也有反映潮汕地區曆史上的海族與農耕生活的題材,獨具匠心,有别樣的時代特色與地方風味。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古榕武廟八卦形木雕藻井(來源:揭陽日報社)

古榕武廟的另一大特色,是在多次擴建、重修中留下的各色題匾書跋碑記,特别是清代光緒年間寓居揭陽的福建巡撫丁日昌奏請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為揭陽關帝廟頒賜匾額的奏折碑文,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頒賜的“威宣南海”匾額。此外,關帝廟内還有别具特色的兩副楹聯“師卧龍,友子龍,龍師龍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秉燭豈避嫌,斯夜一心在漢室;華容非報德,此時兩眼已無曹”。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古榕武廟内景(來源:揭陽日報社)

北關帝廟戲台,融合明清建築風格和潮州傳統工藝特色,為粵東地區現存曆史悠久,規模較大的古戲台建築之一,既具戲劇演出功能,又是古戲台建築之典範,蘊涵戲劇文化。與清代建于揭西縣棉湖保生大帝廟戲台,合稱揭陽廟宇戲台“雙絕”。

2002年7月,揭陽關帝廟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丁氏光祿公祠(丁日昌舊居)

潮汕祠堂典型

丁氏光祿公祠,俗稱丁府,建于清光緒初年,位于榕城北滘中段,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是清代洋務派重要人物、愛國政治家丁日昌(1823—1882,豐順人)在揭陽的住地和公祠。

丁氏光祿公祠主體結構為高台基三進廳四合院府第,平面呈“興”字形,是一個集祭祀、起居、藏書、教育于一體的綜合功能建築組群,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實用大方,稱為“百鳥朝凰”。木雕精美且極具地方特色,為典型的潮汕地區祠堂風格,在潮汕地區建築史上極具代表意義和研究價值。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修繕中的丁氏光祿公祠(丁日昌舊居)(來源:揭陽日報社)

1993年,丁府被列入揭陽市文物保護機關。1998年,“丁府”被辟為“丁日昌紀念館”和市民俗文化博物館,儲存和展出一些關于丁日昌的生平、事迹的實物和照片。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揭陽城隍廟:“潮”風“揭”味

揭陽城隍廟位于揭陽市榕城區城隍路,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正德、嘉靖、萬曆,清雍正、乾隆年間,屢有重修與擴建。現廟宇面積2056平方米,是廣東省内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傳統形制及工藝儲存得最為完好的城隍廟古建築,也是揭陽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揭陽城隍廟(揭陽市文廣旅體局 供圖)

揭陽城隍廟建築融合了明清建築的風格和潮汕特色,兼具抗震與防台風功能,600多年來曆經多次地震、台風仍巋然屹立。建築坐北朝南,格局嚴整,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牌樓、三山門、拜亭、大殿、養生池、石拱橋、夫人廳等,為三進院落布局。現存的夫人廳較好地儲存了明代建築風格。大殿和山門中的主體構件如石柱、柱礎等均為明代遺存。而在建築上絢麗的嵌瓷和宏偉的灰塑裝飾以及室内大量的精美木雕,儲存了清代潮汕地區傳統的營造技藝,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城隍廟富麗堂皇的彩繪(鄭楚藩 攝)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揭陽城隍廟屋脊嵌瓷(鄭楚藩 攝)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揭陽城隍廟拜亭垂花柱(資料圖檔)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揭陽城隍廟正月民俗活動(鄭楚藩 攝)

揭陽城隍廟中數十副書法楹聯不僅展現着中國書法藝術之美和楹聯藝術之妙,更深刻地诠釋着城隍廟的核心文化内涵——扶持正義。“為善不昌祖宗必有餘殃,殃盡則昌;為惡不滅,祖宗必有餘德,德盡則滅。”“明陰洞陽誰謂鑒觀非赫;彰善瘅惡當在禍福無私。”“作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等警示和勸世聯語,寥寥數字,文精意明,促人向善,淨化心靈。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揭陽城隍廟花廳(資料圖檔)

揭陽城隍廟198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機關。2019年10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制作機關: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揭陽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編 輯:許馨之

【尋勝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