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去年5月18日起,《e觀藏·每日一美》欄目已推出一周年,365篇江蘇省美術館館藏精品賞析每日呈現,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以飨讀者。欄目在“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台、中國江蘇網·新江蘇用戶端雲展頻道同步推出的同時,精品内容也被“學習強國”學習平台中國美術頻道同步收錄。收獲點選量3200餘萬次,點贊量500餘萬次,輻射人群4000萬左右。“每日一美”活化了典藏作品、傳播了藝術價值、弘揚了江蘇文化的風采,得到了業内專家和廣大人民群衆的廣泛贊譽。既實作了文化加傳媒的創新探索,也進一步展示了文化藝術傳播的魅力。為了更好地推進及傳播這一文化品牌,“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台、中國江蘇網·新江蘇用戶端決定繼續與江蘇省美術館展開文化資源交流與合作,在今年繼續推出《e觀藏·每日一美》第二季。繼續全年365天持續推送,美在每一天!讓美的藝術形象、美的精彩瞬間、美的永恒精神來豐富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讓“強富美高”新江蘇的人們從物質小康向精神小康不斷邁進。
此音頻與南京市朗誦協會聯合制作
本期朗讀:南京市朗誦協會會長 夏菁
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98)
謝海燕《金魚睡蓮》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吳浩然
謝海燕 《金魚睡蓮》
立軸 紙本設色
94.5x48cm
1960年
江蘇省美術館藏
題識
海燕
钤印
謝海燕印(白文)
賞析
謝海燕(1910-2001),原名謝海硯,廣東揭陽榕城人。1929年畢業于上海中華藝術大學西洋畫系,後留學日本。謝海燕曾任教于東南聯大、華東藝術專科學校、南京藝術學院等,孜孜于繪畫和美術史論教學研究,特别與劉海粟、潘天壽等通力合作,長期共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美術家和理論家,為推進我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謝海燕的繪畫創作以中國畫為多,其藝術創作典雅而富于生活氣息,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這既展示出他的藝術天賦和藝術修養,也得益于他從事藝術教育的實踐,在長期教學科研創作過程中他廣收博取、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見解和風格特征。
江蘇省美術館藏《金魚睡蓮》,作品充滿生趣,畫面上睡蓮初開瑩秀,着色淡雅怡人,所繪金魚形态簡練,活潑清新。園中睡蓮以花青加青綠點葉,黑色勾筋,蓮花則用純白點染,明黃點蕊。水草則用淡綠碎點使之飄渺虛浮,若隐若現。綠色蓮葉在謝海燕的筆下被點寫出那份絨厚和深靜,自然融入夏日荷塘那片翠色的質感裡,散發出怡人心肺的藝術清香。
謝海燕筆下遊動的魚甚至可清晰分出遠近、高低、虛實,在墨與顔色之間甯靜得體,紅鱗碧藻,水光尾影,悠哉遊哉。金魚分别用丹朱和水墨勾寫,白色四條,紅色一尾,活靈活現,形貌傳神。其魚頭呈方形,尾鳍透明,以尾定勢,輕靈舒緩,婀娜多姿,再加上大膽點睛,因而更具立體感。整幅畫用筆老辣,姿靈而又含蓄,色墨交融,疏密有緻,達到雅俗共賞之妙。
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99)
蕭娴 《奮鬥終身》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于 帆
蕭娴 《奮鬥終身》
紙本鏡片
138.2×55cm
1993年
蕭娴,年九十二。
蕭娴(白文)、 稚秋(朱文)、 長年(朱文)
蕭娴(1902—1997),字稚秋,号蛻閣,貴州貴陽人,中國當代著名女書法家。幼承庭訓,工詩文書畫,尤擅榜書。1964年被吸收為江蘇文史館館員,1984年調入江蘇省美術館,專職從事書法創作。先後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南京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蕭娴自幼随父蕭鐵珊習書。二十歲時,随父遷居上海,拜碑學運動的旗手康有為為師,深受其書從篆隸入之影響,以“三石一盤”(篆書《散氏盤》《石鼓文》,隸書《石門頌》,楷書《石門銘》)為根基,精篆隸與行楷,尤擅大字,書法風格磅礴大氣、遒勁渾厚,有巾帼不讓須眉之勢,開辟了擘窠大字書法的新貌。新中國成立後,随夫江達定居南京,和高二适、林散之、陳大羽等書畫名家切磋論藝,達到了藝術上的新境界,并以傑出的藝術造詣與胡小石、高二适、林散之合譽為“金陵四老”。
江蘇省美術館藏《奮鬥終身》為蕭娴晚年書法的代表作。“奮鬥終身”可謂是蕭娴終身勤勉笃行、不懈追求的真實寫照。此作品整體震撼強烈、勃然生威。醒目濃郁的墨迹酣暢淋漓、蒼茫厚勁,呈現出與北方碑學不一樣的江南韻味。四個大字結體蒼勁緊實、敦厚飽滿,行筆果敢緩澀,收筆又有恣肆之韻。雖貌有稚拙之趣,但勢卻神采奕然,勾點撇捺之間無處不讓人感受到女書法家“胸中有丘壑,目中存山河”的氣度胸懷。
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00)
方濟衆 《秋林麋鹿》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宋芳菲
方濟衆 《秋林麋鹿》
69cm×66.7cm
1981年
秋林麋鹿,一九八一年十月九日夜,濟衆作于長安滋卉園。
方(白文)、濟衆(白文)、滋卉園藏畫(朱文)
方濟衆(1923-1987),筆名雪農,陝西省勉縣人。自幼學畫,1946年師從趙望雲,後長期從事美術創作和宣傳工作,為長安畫派代表畫家之一。擅長山水、花鳥,作品取材于西北農村、牧區風光,注重自然性靈。水墨獨幕喜劇渾厚清新,将現實生活導入田園詩情化的藝術感受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田園風光模式。
方濟衆先生在四十餘年的創作中,始終遵循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主張,以田園生活為主題,表現時代風貌和西部風情,并逐漸确立了自己的藝術理念。經過了漫長的探索,形成了水墨精湛、蒼茫豐潤、沉着凝重、痛快淋漓、耐人尋味的筆墨風格,成為中國畫壇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
1970年,方濟衆先生全家下放回陝南山區,回到故鄉時,他不再僅僅是接近或深入生活,而是切切實實地與生活化為一體。山山水水喚醒了他童年的舊夢,也激蕩着他強烈的藝術表現欲。方濟衆先生的繪畫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雍容恬靜,他将現實生活融入田園詩情化的藝術感受之中,進而變革了傳統山水模式的格局,把中國山水畫的審美境界和筆墨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方濟衆先生的《秋林麋鹿》創作于1981年,畫面以黃色調為主,圍繞着秋天的山林表現了周邊景色,展現了濃濃的秋意,使觀者如身臨其境,乍暖還寒的秋風仿佛撲面而來。他還将生靈為山水畫增色,林間三兩隻麋鹿在玩耍,遠處排成“人”字形的雁陣也為作品平添了畫趣和強烈的生命氣息,深有“萬物有靈”之感。作品上方的留白方式渲染了環境變化,留給人們遐想、思索的空間。此幅作品對于景物的基礎特征有着全面而又全局化的掌握,優美而不失樂趣,甯靜而不失活力。
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01)
黃丕谟《白雲生處》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安沂南
黃丕谟 《白雲生處》
水印木刻
42.5×65.3cm
黃丕谟(1925-2015),生于上海崇明,是中國現代版畫江蘇水印版畫創始人之一。1945年任教于上海崇明大公中學。曾任中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版畫家協會副會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委員等,曾獲“魯迅版畫獎”和“中國新興版畫貢獻獎”。
水印木刻在表現自然風光時,其獨有的韻味和渾然天成之感,往往給人以回味無窮、悠然綿長的意味,這是水印木刻得天獨厚的畫面語言優勢。黃丕谟先生作為江蘇水印木刻學派的代表人物,在開創個人風格和畫面語言上,有自己獨特的視角見地,給後人以學習的典範。
《白雲生處》是黃丕谟先生的水印木刻版畫代表作之一。作品诠釋了水印版畫語言的高度概括性、靈活性。整體畫面生動而富有靈氣,用色大膽明快,給觀衆以賞心悅目之感。畫面左右兩側的白雲壓住中間深藍色的天空,使觀衆的目光聚焦在畫面中心部分,畫面下方紅色的房屋與天空成交相輝映的色彩關系,節奏明快,突出主題。遠處的山峰微微泛起積雪的白色,使畫面兩側的白色貫氣聯通,讓山勢更有延綿不絕之感,與近處的房屋聯系起來看,又有雄壯巍峨、直沖雲霄的雄偉感。
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02)
魏紫熙 《宜興林場》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錢學君
魏紫熙 《宜興林場》
鏡片 紙本設色
33×43cm
1975年
一九七五年六月畫于林場,魏紫熙。
紫熙寫生(白文)
魏紫熙(1915-2002),原名顯文,1915年出生于河南遂平縣諸市店,畢業于河南藝術師範學院,後留校任教。新中國成立後,曆任江蘇省國畫院畫師,徐州市國畫院名譽院長等職。代表作品有《黃洋界》《雲起千峰動,泉飛萬壑鳴》《南京梅花山》《天塹通途》等,出版有《魏紫熙畫集》《魏紫熙山水畫譜》等。
魏紫熙早年專工山水,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從事過人物畫的創作,創造出一批歌頌中國的人物畫、年畫、招貼畫。“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傳統”,是魏紫熙先生對繪畫創作堅守的信條,在他的創作中,始終把感受放在第一位,一切表現手法都服從他對生活的感受。他不斷地在農村、山區深入生活。他的畫風蒼秀齊出,剛柔并濟,婀娜中見剛健之氣,婉媚外露猶勁之韻。藝術上廣采博收,相容并蓄,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個性面貌。
江蘇省美術館所藏《宜興林場》,是魏紫熙先生于1975年畫于林場的寫生作品。此幅作品用蒼茫的筆觸點出林場的田野,同時也用同一種筆法,點出中景和遠處的山脈。整幅作品以花青色為主調,統染出起伏的山巒和近處的樹木田地,中間的農田輔以淡綠,山間隐匿的村莊則以淡赭石色點染,畫面在統一的筆調中又富有微妙的變化。湖光山色和碧綠的田野呈現在我們面前,畫面甯靜清遠,意境明朗開闊。這種全部以點的形式來完成的整幅寫生作品,突破了傳統山水畫勾皴的技法,展現了魏紫熙先生在經過長期積累和寫生後的大膽探索。
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03)
王個簃 《石榴》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劉 鵬
34x40.4cm
1956年
看他開口處,一笑落珠玑。丙申中秋,王個簃畫于滬上。
啟之(白文)、個簃(朱文)、須曼(朱文)
王個簃(1897-1988),原名王能賢,後改名王賢,字啟之,号個簃,齋名有“霜荼閣”“暫閑樓”“還硯樓”等。生于江蘇海門三星鎮的書香門第,自幼笃好詩文及金石書畫。曾任上海新華藝術大學、東吳大學、昌明藝術專科學校教授,上海美專教授兼國畫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名譽院長。
江蘇省美術館所藏的王個簃作品《石榴》創作于1956年,為王個簃寫意花鳥畫精品,具有濃郁的金石氣。王個簃書法立足金文、石鼓文,正、隸、行、草、篆無不精妙。1923年,他通過南通著名書畫家李苦李的推薦得以為吳昌碩慶祝八十大壽,成為其入室弟子。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曾言:“王個簃是吳昌碩衣缽傳人。遊刃從容,不假矯飾,煙雲舒卷,莫可方物。”
王個簃行草早年學習吳昌碩用筆精髓,取斜勢常用于畫上題款。細觀之下,《石榴》的題款——“看他(它)開口處,一啖落珠玑”頗有缶老神韻。此幅《石榴》以篆籀之筆法入畫,畫面用筆厚重,不刻意修飾,筆墨酣暢,古樸淳厚,隽逸薄發。石榴的潤和枝條的遒勁形成對照,頗有書法用筆的味道。雖是一幅小畫,但頗有氣勢。《王個簃談藝錄》中道:“大畫當作小畫畫,可以放筆随意揮灑;小畫當作大畫畫,可以心細,小中見大,天地空闊。”可謂師法吳而不囿,自成面貌。
江蘇省美術館典藏精品賞析第二季(104)
梁蘊才《北海九龍壁》
文丨江蘇省美術館 徐 健
梁蘊才 《北海九龍壁》
水彩畫
54.5×39cm
1979年
梁蘊才,生于1923年,北京人,擅長水彩畫、中國畫。1945年于輔仁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從事美術教育、舞台美術工作。曾任南京工學院建築系副教授。代表作品有《南京長江大橋》《曲阜孔殿一角》等,出版有《鋼筆畫技法》等著作。建築是梁蘊才水彩畫中的重要題材之一,水彩畫在展現古建築風貌上有不可代替的審美作用。梁蘊才創作的一批将建築與水彩相結合的優秀美術作品,對于實錄城市風貌、保護文化遺産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此幅《北海九龍壁》,整幅畫面構圖嚴謹又不失生動,以四十五度的觀察視角突出了建築的雍容大氣和結構特色,打破了從正面描繪九龍壁的單調和呆闆。畫家巧妙地利用九龍壁主體的琉璃瓦顔色進行冷暖色對比,使核心建築物色彩飽滿、色調明快,起到了忠實記錄古建築的作用。在背景等次要物體的處理上,畫家利用筆觸與水漬等塗抹技法,根據虛實關系對景物造型進行歸納,展現出濃淡、深淺不同的變化和效果。畫面水與彩融合,主體取舍得當,以大面積暈染的方法渲染背景,烘托了主體,營造了獨特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