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讀創用戶端記者 梁瑛
人工智能作為近年大熱的社會議題,已被當代藝術納入創作視野。人類藝術史從不鮮見這樣的例子:藝術創作者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對未來社會趨勢做出有洞見的預知或映射。2024年10月18日,關山月美術館将集合國内11位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多媒體作品,推出《新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詩與思》展覽。展期将持續到11月20日。
本次展覽由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主辦,雷電所、深圳市數字創意與多媒體行業協會協辦,并得到了深圳三二數字内容有限公司、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租租俠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機關的大力支援。
《新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詩與思》展覽結合深圳作為人工智能高科技産業的地域特點,以“人工智能時代的詩與思”為切入點,以AIGC、影音現場演出、互動藝術等多元度的創新方式,呈現出一個與深圳這座先鋒城市緊密結合的展覽空間。這裡不僅展示技術對藝術形式的影響,更通過藝術的語言,探讨技術對人類精神與社會現實的深層次變革。
展覽開幕當天,關山月美術館結合展覽推出美術館之夜演出活動。開幕演出邀請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新媒體藝術實驗室之一“UFO媒體實驗室”,結合關山月美術館展廳空間及現場,制作全新的新媒體光影裝置,呈現一場由新媒體光影表演、聲音表演相結合的開幕式表演。藝術家将利用數字媒體技術結合現場即興創作,給觀衆帶來全新的視覺/聽覺/感覺的藝術現場體驗,并通過藝術家與觀衆的感官關聯,激活新的藝術理念及想象力。
“UFO媒體實驗室”呈現開幕演出
當代藝術是否能夠借助人工智能作為創作工具,審視或反思其工具性的得失?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原初表達,在這個時代是否仍能保有其獨特的價值?藝術實踐作為心靈的社會行動,在人工智能時代的背景下,将如何重新界定詩意與存在的邊界?藝術,将如何回應這個充滿未知的時代?
在此次展覽中,十一位藝術家的作品涵蓋數字藝術、人工智能藝術、互動藝術、互動影像裝置等藝術形式。他們通過對現實的詩性凝視,回應了技術的冷峻邏輯。通過藝術家的敏銳觸角,窺見“後奇點”時代的諸多預言,探索人類、技術與機器之間複雜而多元的關系。展覽不僅展示了技術在藝術創作中的運用,更通過藝術家個體經驗的表達,揭示了藝術在不斷擴充的現實中如何實作新的知識生産與文化再造。
在此次展覽中,無論是UFO媒體實驗室對數字世界的思考;還是盧家祺《隻有雲知道》邀請觀者/使用者思考以資料為中心世界觀的局限性;或是田曉磊作品以斷臂維納斯雕像為主體建構的多元素的超現實景觀,藝術家試圖探讨科技在重構多元文化與符号的同時,往往伴随邊界的模糊和規則的重塑。
而鳳梨三明治用《瞧》來折射人際交流的荒誕和缺失;邝智轶《對話在我們花季》通過人工智能圖像學習(AIGC技術),結合攝影、程式設計,對當下人工智能技術、數字金融、環球社會等問題進行探讨;谌汐雨曉&于玮萍《兩小兒辯日》嘗試賦予兩個人工智能機器人不同的知識訓練,由此觀察它們産生何種相異的了解;曹澍的《妖糖》基于對人工智能控制的垂直農業的考察,用近未來的科幻文本去探讨蟻群算法、由AI計算的垂直農業,以及人類對于未來預測的想象。
由許靖、鄒南、葉祺、嚴正皓這四位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社會與政策研究所的四人小組創作的《達芬奇計劃:新文藝複興》使用AIGC作為素材,将文藝複興和 Web3.0 編織進同一段叙事,進而探讨技術與人類的倫理問題,以及人類如何在技術時代真正地連接配接和生活;武子楊《鴿子傳奇 – 〈阿加爾塔〉之後100年發生的一些故事》通過多重叙事探讨了“鴿子網絡”在未來網絡基礎設施中的作用,以曆史、AI考古、科技與黑色幽默的多重元素建構起科幻文本的想象;蓋琦正《他者的想象》使用機器學習将來自3000多個不同文明、不同時期的棋子進行分析,最終創造出2萬多個融合26種不同文化的棋子。藝術家以國際象棋為例子,去預判在全球化的當下,未來文化融合的可能性;蔡宇潇《落在夜空生成以前》是一件實驗性的電子遊戲,想象了一個被人工智能世界模型統治的未來。人工智能不僅提供了這些作品反思性的主題、也顯示出了AI在藝術創作中的巨大助力和想象空間。
研讨會現場
嘉賓合影
本次展覽以未來為視野,以藝術為載體,邀請每一位觀衆進入一個充滿詩意與哲思的世界,在藝術與科技的交織中,思考技術為人類帶來的挑戰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