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文|坐看雲起時
編輯|坐看雲起時
每年315晚會過後,必有不少企業被打回原形。
這次央視又将矛頭指向我們的日常營養必需品——酸奶身上。
據爆料,我們日常飲用的并非真正的酸奶,其實是用糖水勾兌的“科技與狠活”!
目前,已經有七大品牌被爆出存在蛋白質含量不達标和菌落超标的問題,那些飲品成本低廉卻高價售賣。
長期飲用,不僅無法補充營養,實則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從三聚氰胺到科技酸奶,食品安全問題仿佛成為了一個輪回。
這背後究竟隐藏着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吧!
一、假酸奶的“科技配方”
酸奶是每個家庭都必須必備的乳制品,因其獨特的風味,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
家長也多是出于孩子成長與健康的考慮,才大把大把地往家裡購買酸奶。
可誰曾想,這些印象中的健康制品,竟會成為孩子健康的催命符?!
比如北京市朝陽區的李女士,她在網上購買了一款自稱“兒童成長酸奶”的産品。
她的兒子非常偏愛這款酸奶,每天都要喝上好幾瓶。
震驚之餘,李女士又有些疑惑?
這款酸奶難道就真的那麼好喝?
為了確定酸奶的安全與其營養價值,她第一時間檢視了配料表,結果發現——
這哪算得上是酸奶呀,分明就是用各種科技手段勾兌而成的小甜水罷了。
這款酸奶的配料表中,排在首位的并非乳制品,而是水。
這不禁讓李女士對這款酸奶産生了顧慮。
另外還有北京的崔女士在網上購買了一款“紐西蘭酸奶”。
本來是買來給家中的老人補充營養的,但家中老人卻直呼甜掉牙,根本喝不了!
細心的崔女士則是發現了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她注意到在商品的外包裝上,有一排小字,赫然顯示着“風味酸奶飲品”。
崔女士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她購買的并不是真正的酸奶,而是一款糖水勾兌的“風味飲品”。
其實這種手段酸奶商家早已經屢試不爽了。
這種“風味飲品”主要流通于四五線的小縣城,那裡消費水準較低,為這種廉價酸奶提供了廣闊市場。
這種酸奶上經常打着“風味飲品”的辨別,實際隻是蹭了真正酸奶的熱度,完全是一個科技勾兌的小甜水罷了。
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吸引那些不明産品背景資訊的消費者。
在法律上,這種行為已經構成欺詐!
真正的酸奶應以生牛乳為原料,經乳酸菌發酵制成,蛋白質含量需≥2.9g/100g。
然而,涉事“假酸奶”的配料表中,水居首位,奶粉占比不足10%,其餘皆為白砂糖、阿斯巴甜、羧甲基纖維素鈉(增稠劑)。
實驗室檢測顯示,部分産品蛋白質含量僅0.7g/100ml,甚至低于礦泉水的礦物質含量。
二、5毛成本如何撬動10倍利潤?
曾幾何時,乳制品貨架上擠滿貼着"希臘式""零添加"标簽的高端酸奶,即便單價突破15元仍引得消費者趨之若鹜。
然而,近些年來,市場風向驟變。
據乳業協會最新報告,2024年上半年常溫酸奶銷售額同比下滑18.6%,低溫酸奶更是遭遇23.4%的斷崖式下跌。
曾經在商超占據整排冷櫃的明星産品,如今不得不面對管道庫存積壓超30%的窘境。
某華北地區經銷商透露:"現在進貨價比兩年前終端零售價還高,賣一箱賠8塊錢已成常态。"
可以看出,随着酸奶市場的疲軟和整體需求的下降,
許多酸奶經銷商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生産商不得不轉變原有的生産模式。
這也就是這種假酸奶為何能夠如此猖獗的原因?
記者走進調查才發現,這條産業鍊背後竟然擁有如此巨額的暴利,以至于不少企業都蜂擁而至。
假酸奶主要以水、臨期奶粉和化學添加劑為主,根本無需生牛乳和發酵工藝。
是以成本十分低廉。
在山東某食品工業園,一條生産線日産量達20萬瓶。
然而經過廉價原料加工的假酸奶使單瓶成本壓至0.3-0.5元,在經過中間商的層層轉銷後,終端售價可高達5-10元,毛利率超過300%。
這種低制造高利潤的模式吸引了不少商家湧入這個灰色産業。
這種假酸奶主要對準的是四五線小縣城的中低端人士,他們消費水準較低,對高端産品追求較少,而且也不具備識别産品消費背景資訊的能力。
商家們隻賺一次的錢,即便是消費者收到貨後,察覺味道不對,也大多懶得再退貨了。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這些地方監管力度不夠和政府處罰力度不夠大,這些假貨品牌猶如野草般“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涉事企業手握上百個商标,一旦某産品被查,立即“換皮重生”。
在電商平台下架後,僅需更換标簽,每日上百萬瓶的改标産品便能流向監管薄弱地區。
三、喝下的不是營養,是慢性毒藥
更重要的是,這種假酸奶毫無營養可言,飲用之後甚至有損身體健康。
比如從短期來看,“假酸奶”可能導緻急性腸胃炎。
山東一名1歲嬰兒食用某品牌酸奶後嘔吐不止,經診斷為急性胃炎。
而這種假酸奶的長期危害則更加隐蔽:
高糖引發肥胖和齲齒,添加劑幹擾兒童發育,菌落超标破壞腸道菌群平衡。
29歲的李女士孕期堅持飲用某品牌"孕婦高鈣酸奶",卻在孕24周查出血糖超标。
營養科醫生追問飲食細節時發現,一款宣稱"零蔗糖"的産品,每瓶碳水化合物含量竟高達25克——相當于生啃7塊方糖。
更諷刺的是,其鈣含量僅為普通酸奶的60%。
"本想給寶寶補營養,結果差點害了孩子。"李女士哀痛道。
專家指出,此類産品利用“健康光環”誤導消費者。
例如,标榜“0蔗糖”卻添加阿斯巴甜,宣稱“富含益生菌”但活性菌數不達标。
一名營養學家也警告道:“長期飲用這類産品,補鈣不成反傷身。”
此外還有,去年8月,北京一位母親在網上爆料,簡愛品牌的酸奶有一股消毒水味,喝下去更是喇嗓子,喉嚨有明顯的灼燒感。
此消息一經傳出,旋即引發衆多網友的關注。
有不少網友也表示,自己買的是跟該母親同一品牌同一批次的酸奶,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對此,簡愛品牌迅速回應,産品絕無成分安全問題,可能是“脫冷發酵”工藝導緻了喇嗓子的情況。
然而專家們卻并不信服,指出很有可能是原料污染和包裝材料導緻的問題。
此事情一經曝光,多數消費者對簡愛酸奶産生了深深地懷疑與顧慮。
四、從三聚氰胺到科技糖水的輪回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乳制品行業曾信誓旦旦地宣稱要“痛改前非”。
然而,十七載光陰已逝,虛假宣傳、偷工減料之事卻依舊重演。
究其根源,違法成本低廉、監管滞後以及消費者資訊不對稱等因素互相交織,共同催生了灰色空間。
目前為止,大陸對于各種品牌各類酸奶的定義和标準尚不明确,這也就導緻了不少不法商家趁虛而入。
用低廉的原料以次充好,牟取暴利。
即便被處罰,也可換了商标,卷土重來。
這就導緻此類酸奶屢禁不止。
此外,有關部門監管滞後亦是原因之一。
等到政府真正上門查抄時,相關企業早已人去樓空、金蟬脫殼了。
最後存在的便是消費者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很多消費者對酸奶的定義和标準并不清楚,隻知道看包裝上的辨別,甚至有時來配料表都沒有仔細檢驗。
再有就是無良商家會用螞蟻小字“風味飲品”來誤導消費者。
五、如何避開“酸奶刺客”?
1.包裝名稱
首先要看包裝名稱,注意“發酵酸奶”和“風味飲品”的差別
2.配料表
應優先挑選配料表中生牛乳和乳酸菌排在前列的産品,而非以水和其他添加劑為主的産品。
3.執行标準
酸奶執行的标準為《GB 19302 - 2010食品安全國家标準發酵乳》,而乳酸菌飲料通常執行《GB/T 21732 - 2008含乳飲料》标準。
4.營養成分
表酸奶中的蛋白含量是有規定的,至少要達到2.9%,乳飲料蛋白質的含量基本隻能在1%左右。
食品安全問題始終是百姓心中的頭等大事。
莫要讓三聚氰胺和科技酸奶成為一個新的輪回。
這需要生産企業、監管部門和人民群衆的多方合力,
更新監管速度,加大處罰力度,一次違規,終身追責,共同為人民群衆營造一個安全放心的食品環境。
資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