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感慨,隻過了個年,卻仿佛過了一個世紀。
一夜之間,DeepSeek席卷全球,過去觀望的、不看好我們的,都一改政策,重新打量中國科技。
輿論轉向之外,影響更深遠的變化,發生在長三角的智能工廠裡、在杭深大廠的項目書上、在工信部和地方國資委的案頭中……
新一輪AI投資潮已經出現,力度超乎想象——
阿裡巴巴,宣布未來三年投入超過3800億,超過過去十年的總和
百度,最近新增百億,預計未來三年投入超1000億
位元組跳動,去年投入800億,預計今年達到1600億
……
大廠們正一改過去兩年的節衣縮食,開始在雲和AI基礎設施、AI原生應用等方面,拼命撒錢擴張。
震撼性的大事,正在一件一件發生,信号極不尋常:
繼中央提“耐心資本”後,最大膽的地方政策出現了。廣州黃埔區國資允許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項目最高100%虧損,相當于“免死金牌”;
全球資本“真金白銀”做多中國,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等一衆海外機構認為中國核心科技資産被系統性低估;
彭博資料顯示,1月全球對沖基金以數月來最快速度湧入中國股市,推動在岸與離岸市場總市值增長超1.3萬億美元;
MSCI中國指數連續三個月跑赢印度指數,為兩年最長連漲周期;
……
當最現實的大廠、最謹慎的國資、愛聽故事的資本市場,同時将籌碼押向中國科技和AI方向,一場影響深遠的國運級“豪賭”已經拉開大幕,很可能颠覆未來。
1
在大洋彼岸,科技巨頭們的投資,勢頭相當兇猛。
公開資料顯示:微軟在2025财年規劃了800億美元的AI資料中心專項投資;亞馬遜的2025年資本支出預算超1000億美元,AI基建為核心投向;谷歌母公司Alphabet預計2025财年的資本支出将達到750億美元,同樣受到對技術基礎設施的投資推動……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科技巨頭的天量投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大國科技博弈的走向。
就拿阿裡巴巴來說,3800億的計劃不僅創下中國民營企業在雲和AI硬體最大規模投資紀錄,也顯示出超正常的決心。據中信建投統計,2015-2024年(自然年),阿裡巴巴在AI基建上的投資總和(購買裝置與無形資産,不含土地)為3272億元。
可以說,阿裡正以超過過去十年總和的力度,全力押注智能未來。這無疑具有風向标的意義。
一向淡定穩健的騰訊,在對待AI這件事上,也開始快馬加鞭了。曾經沒多少存在感的“騰訊元寶”,接入DeepSeek後,下載下傳量激增,從蘋果應用商店免費App排行榜200名外直線上升至第二。
經濟觀察報援引内部人士消息,馬化騰曾表态,“早一個月把電燈泡拿出來”沒有那麼重要,“不着急拿出半成品(去提振股價)”。騰訊元寶2024年才正式面世,在“賽馬”機制下并未被優待,連搜尋入口、上傳檔案等權限都沒有。
現在,講究“不急”的騰訊也變了。DeepSeek的出現,讓騰訊意識到前所未有的機遇來臨,僅一周的時間,便從灰階測試到全量上線,并疊代圖檔了解能力等,騰訊旗下十餘款産品也集體接入DeepSeek-R1和混元大模型,上演着“生态整合速度決定AI生死”的新法則。
可以說,鵝廠這波“閃電戰”又一次給人們上了一課:相比于久久為功,借勢可能更為重要。
位元組跳動的反應也極為迅速,直接挖來深耕谷歌17年的大佬吳永輝。媒體報道,吳永輝将直接向CEO梁汝波彙報,想必也開始蓄力反擊。
與大廠的集體發力AI交相呼應的,還有來自更高層的決心:
1月,國家人工智能産業投資基金正式成立,規模達601億元;
2月,國資委在中央企業“AI+”專項行動深化部署會議指出,全力推動中央企業融入國家算力布局,與龍頭民企、科研機構深化合作。
前者意味着繼半導體産業之後,人工智能終于也有了自己的大基金,後者表明大佬們不能僅坐享其成,更要挑起大梁。
頂層設計、央國企帶頭、大廠沖鋒的立體化攻勢,已悄然形成,沖鋒号吹響了。
2
當政策、資本、産業三股力量一起發力人工智能,背後的邏輯也變得無比清晰:
誰在AI時代掉隊,誰就可能被踢下牌桌。
看看大佬們的表态就知道了——吳泳銘說“AI可能是一次幾十年一遇的行業變革”,馬化騰“最開始以為(人工智能)是網際網路十年不遇的機會,但是越想越覺得,這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
這樣的形容并非誇大,人工智能被視為突破生産效率的關鍵。
比如一個作家寫一篇長文,搜集資料寫作可能需要3天,而DeepSeek從初稿到潤色可能隻要3分鐘;不僅高效,還質優,當人類病理學家花了整整30個小時,仔細分析了130張切片後,準确率隻有73.3%,人工智能的準确率卻是88.5%……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教授将工業革命劃分為四個節點:
第一次是蒸汽機的發明,第二次是電氣化革命,第三次是計算機革命,第四次就是現在的人工智能革命。
前兩次革命中國沒有趕上,第三次半程上車,這一次,我們勢必全程參與。
是以在近十年之前,當谷歌AlphaGO徹底颠覆圍棋,國内從計程車司機到大學教授、科學家,無不談論着AI商業化的可能性。短短一年時間内,國内誕生了528家AI企業,催生371起AI投融資,同比漲幅達到了38.9%;同一時間,中國AI企業申請了9000多項AI專利,幾乎是美國新增專利數的兩倍有餘。
盡管那一波投資狂熱在随後幾年迅速降溫,但影響深遠。當下人工智能的井噴式發展,也是延續當年那場狂熱所激起的波瀾。
拿這次火爆出圈的DeepSeek而言,為其高額研發成本買單的,是背後的幻方量化,而它的成立時間正好是十年前——旗下的兩家百億量化私募平台“浙江九章資産”和“甯波幻方量化”分别在2015年6月和2016年2月成立,由此開啟用AI算法替代傳統基金經理,把交易決策交給伺服器叢集的“AI炒股”時代。
是以,梁文鋒在十年前,就已經跟随到人工智能的大潮中去了,隻是一件事物的成功不僅依賴于技術突破,更需要應用場景的開拓和基礎設施的配合。彼時“梁文鋒們”隻能蟄伏,而此時,正是最好的時候。
DeepSeek的問世,一舉改寫行業對人工智能研發的認識,如同“政事堂2019”所說,這就像一次“提速降費”,跟軌道交通“提速降費”,移動網絡“提速降費”類似,将推動全球AI市場進行一個“十年計劃”的結構再調整。
今天寫字樓裡的規則已經發生變化,工程師、設計師不再需要從零搭建,礦山、鋼鐵等工業領域也已經走向智能化,如同人們以前無法想象電梯沒有人如何運作。
當新一輪科技投資潮悄然興起,一切改變已在孕育之中,下一個“DeepSeek 時刻”可能更快到來。
站在更高的次元而言,這是一場持久的大國博弈,AI已經成為數字世界的主權象征。前谷歌CEO埃裡克·施密特曾在2019年向白宮遞交了一份長達750頁的報告,核心觀點隻有一句話:
若美國再不加大投資,中國将徹底主導AI領域。
兩年後,這份報告獲得白宮準許。
China will dominate AI unless U.S. invests more, commission warns
如今,硝煙早已彌漫全世界。
3
對于普通人而言,這場洶湧而來的科技投資潮,将帶來怎樣的機會?
概括而言,可能我們真的要開始學習适應與通用人工智能(AGI)共生的世界了。它就是“像人一樣聰明”的機器,能夠完成人類所做的任何事情,甚至做得更好。
比如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飛躍就說,未來的一天,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早上是自主模式,數字人科學家完成大部分工作,時間20小時以上;
下午是平行模式,人類通過遠端遙控指導機器人和數字人完成任務,時間3小時以下;
晚上是專家模式或應急模式,人類專家親自到現場與機器人數字人一起完成任務,時間1小時以下。
未來的一年将進入“1023”模式:上午10點離開家上班,下午2點離公司下班,每周工作3天,每年10月23号放假直到次年的1月23号,各種原有假期依然保留。
1970年,《生命》(Life)雜志中引用的一段明斯基(Marvin Minsky)的話更為形象:
“我們将擁有一台具有普通人通用智能的機器。我的意思是,一台能夠閱讀莎士比亞、給汽車加油、辦公室裡搞小圈子、講笑話、打架的機器。”
就像最近有一部舊片重新火了,賈樟柯和甯浩主演的《地球最後的導演》展示的“面條戰争”:
賈導認為沒有人比他這個山西人更懂和面,認為面太幹,要求機器人“小趙”加水
機器人“小趙”卻認為“面水黃金比例3.45:1,這個不能錯”
當賈導第28次試圖用山西祖傳和面玄學,對抗AI的算法霸權時,餐桌上已堆滿,從毛細到褲帶寬的72碗面條……
當機器人變得很倔很軸,很不聽勸,開始堅持自己的想法,我們該怎麼辦?
正如當下不少人看到DeepSeek颠覆文案、視覺設計甚至醫生的工作後,第一反應是,AI會不會替代我?
有人把AI視為降本增效的工具,但其對很多“标準化”工作的沖擊,将是劇烈而深遠的。
曾在蘋果、微軟和谷歌擔任要職,從事AI商業化的李開複就指出,AI可能會讓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普通人的競争更加劇烈,而科技巨頭可以在更短時間獲得更多收益,未來一些國家的階層可能被劃分為:
上層:極其富有的AI精英
中層:數量相對較少的從事複雜工作的雇員,他們的工作涉及廣泛的技能、大量的戰略性規劃以及創意
下層:最龐大的社會群體——無力掙紮的普通群眾
當國與國之間的AI競争愈加白熱化,新一輪科技革命開啟,AI改變生活的潮流不可能逆轉。
對于普通人而言,要麼擁抱技術,找到新的工作方向;要麼回到一種追求自我的狀态,做自己喜歡的事,去了解和踐行這句話:
生命的意義,不止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