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鄰夢
網友提問:學生考上北大,與國小老師一點關系也沒有嗎?
回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很重要,沒有人能夠跳躍式成長。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周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态。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于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産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内......自然物質世界中,所有生命個體的綜合生存都必須降生之後被動适應、主動索取。人類在自然生命體系中綜合智商最高、成長發育最慢、成長可塑性最強,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進化形成複雜生産勞動分工協作體制的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chú)狗。”天地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不會對誰特别好,也不會對誰特别壞,一切随其自然發展。采集植物果實充饑、偶爾捕獲其它動物“打牙祭”、風餐露宿&茹毛飲血......自然造物主并沒有差異化對待任何生命族群,人類原始祖先的生活方式和今天的野生動物幾乎沒什麼兩樣,全都完全依賴“自然生态食物鍊”維持生存。
馴化播種植物、馴服圈養動物、加工制作生産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利用抽象符号+發音記錄生産勞動經驗......人類在“自然生态食物鍊”基礎之上搭建起了相對自主可控的生産勞動分工協作體制。然而,人類社會後天形成的所有文明生存方式都不具備生理遺傳特性。是以,為了将業已形成的社會文明生存方式世代傳承下去,現代人類社會形成了自然生命體系中最完備的群體生存技能傳承體制——教育。
成長差距形成于點滴之間
《荀子·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驽馬十駕,功在不舍。其實,孩子才是自然生命體系中最大的驽馬群體,孩子出生之後無論練習控制自己的肢體行為實踐、武裝自己的大腦思維精修都需要耗時積澱。1.01^365 = 37.78、1^365 = 1、0.99^365 = 0.03......每個成長進步的背後存在大量不經意的0.01。
假設某人到包子鋪吃包子,吃完第十個的時候飽了。那麼,他前面吃的九個包子是不是都白吃了呢?他直接吃第十個包子是不是同樣可以吃飽呢?現代人類孩子出生之後必須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才能最終成才。但是,有誰能夠細分出哪個教育更重要嗎?同樣,托幼3-4年、國小6年、國中3年、高中3年、大學3年+......資訊時代的孩子們,從出生到成年需要專注接受教育的學校教育就長達近20年。但是,有誰能夠細分出哪個階段的學習更重要嗎?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說: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于每一堆泥土;千裡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按平均每天消耗2千克水和食物計算,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年【18歲】需要消耗水和食物18年×365天×每天2千克≈13140千克;按平均每天接受教育5小時計算,孩子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需要學習20年×365天×每天學習5小時≈36500小時。那麼,有誰能分辨出孩子成長過程中消耗的哪滴水、哪粒米、哪個小時的學習不重要呢?是以,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很重要,沒有人能夠跳躍式成長。
育鄰人的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曆風雨。對于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群鄰裡教育服務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