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孩子學會說謊和隐瞞,究竟是他學壞了,還是你做錯了?

昨天一個朋友跟我吐槽,她家二年級的孩子現在“撒謊成性”:

無論做了啥,隻要你一問他,他第一反應都是說謊!

我眼看着他從冰箱中拿起蘋果就吃,問他洗了嗎?他說洗了!

讓他幫我看着廚房的鍋,最後鍋糊了,我再問他“到底看沒看”,他硬說看過了。

明明看着他偷着刷手機,他卻說再看老師布置的作業。

有的事,他要是直接跟我說了,我也不至于這麼生氣,但他下意識就不說實話。

每次他一撒謊,我就氣不打一處來。

實在不懂,為什麼孩子突然就這樣了?

最讓老母親心寒的,莫過于,你一腔熱血都給了娃,恨不得掏出心窩給他看,結果TA欺你、瞞你,遠離你~

這場面不僅暴擊也十分紮心:

孩子為什麼說謊?是不是跟什麼人學的?

他為什麼不跟我說實話,還有多少事瞞着我沒說?

其中,還有對自我的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

其實,也不用過于恐慌,“不說實話,适當隐瞞,有選擇性地跟父母溝通”,是每個孩子成長中典型的一部分。

也說明,孩子的心智又上了一個台階,因為“選擇性溝通”需要處理複雜的資訊,既明白自己的目的,控制自己的行為,揣測他人想法,還要預判父母的反應,這必然是心理和智力的雙重發育。

對于不同年齡的孩子來說,透露着不同的信号。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大多與孩子品性道德無關。

為什麼孩子不和父母說實話沒有孩子願意獨自背負心理壓力而刻意去隐瞞,甚至是不惜撒謊。事出有因,比抓着這個行為,糾結“是不是沒有管教好孩子”,更重要的是弄清行為背後的動機。

01

羞恥心作祟,而不願說

如果父母說你不要自己拿刀子切蘋果啊,要不切你手!但孩子嘛,必然是想你不在的時候嘗試一下,結果,一不小心,真給劃破了!!

然後你發現了!

又心疼又生氣:我早說了不讓你拿刀,你就不聽、就不聽,流血了吧!

那孩子此時的心情是什麼呢?

感覺羞恥!

“我偏要嘗試一件别人不許我幹的事,想證明我自己可以,别人說的不對,結果,打臉了!”

這種感覺,就叫羞恥感!

心理學家說過:“人類最負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憤怒,而是羞恥感。”

這種羞恥感是我們心裡最隐秘最不易被宣洩出去的,一般情況下,當我們感到羞恥時,會選擇隐藏而不是想辦法解決。

如果下次他再用刀,而且又受傷了,隻要沒被你當面抓包,他肯定就會選擇隐瞞、或者撒謊。

02

害怕被懲罰,而不敢說

如果平時父母管得很嚴,責罰過重,那孩子做錯事,一定不會,也不想承認。

我知道,孩子犯錯總是讓家長很緊張,我們迫切的想要說點什麼、做點什麼,來修正他們的行為。

好像不做些什麼,就沒有履行好父母管教的職責,孩子就會學壞,将來就會一塌糊塗一樣。

但批評、懲罰、說教不能阻止孩子犯錯,隻會讓孩子不敢說!不想說!

當孩子學會說謊和隐瞞,究竟是他學壞了,還是你做錯了?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尤其是下意識地說謊,都是本能地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

越愛說謊的孩子,越說明他的安全感不足。

羅素說過: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當孩子覺得說真話會帶給自己危險或不好的體驗(羞恥感、懲罰或批評),他們就很難有勇氣說出真相。

因為他們知道承認錯誤後等待自己的不是安慰和幫助,而是責罵和懲罰。

就像開頭朋友家的例子,面對媽媽的暴跳如雷,孩子怎麼敢承認?

承認了那不就相當于乖乖地任人修理嘛。

既然承不承認最後都是挨批受訓,又為啥要承認?

我們不能既要求孩子誠實,又要懲罰他的誠實,這本身就不道地呀。

03

怕麻煩,而不想說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講大道理的爸爸\媽媽,那孩子可能會為了避免你的唠叨而選擇不說實話。

在孩子沒明白某個道理之前,你講道理沒問題;明白後繼續犯,偶爾再講一遍也沒關系;但若是反複不停地講道理,就變成了說教,這本身就是一種傷害。

其實,忽略對方感受,自顧自地去輸出自己的觀點,本身就是不對等的溝通。

當孩子學會說謊和隐瞞,究竟是他學壞了,還是你做錯了?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孩子隻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他無法做到“習得一個道理,就做對事”。

是以,太多的大道理,隻會讓孩子除了覺得麻煩,下次不告訴你了。

孩子們覺得說謊可以省去很多麻煩,更好地達成目标。

嗯,有多少男同胞們也是這樣的。

父母該怎麼做?

01

引導孩子描述客觀事實

上邊說了當孩子犯錯後,會處于一種高壓的緊張狀态下,可能你覺得自己沒有批評、指責,但我們說話的語氣也會加大孩子的壓力。

比如,孩子不小心灑了一床的牛奶。

你看到說“誰把牛奶灑了?”,這種嚴肅的質問語句,也讓孩子感到害怕和焦慮。

孩子慌忙說“不知道,不是我” 。

孩子被你當下的氣場吓住,你被孩子說謊的行為激怒,溝通就這樣被中斷了。

如果換一種方式,我們隻把描述看到的客觀事實,并說出你期望的解決方案出來:

“你把牛奶灑床上了,快拿紙巾我們一起清理下吧”

直接越過定責的環節,把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當我們抛棄“誰幹的”這個重點,對于闖禍的孩子也樂得趕緊做點事岔開這個話題。

當然,記得事後和孩子讨論下次如何更好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哦。

當孩子學會說謊和隐瞞,究竟是他學壞了,還是你做錯了?

其實,童年時期大部分的錯誤,其實不是錯誤,而是問題,都是可修正、有答案的。

既然有解,那就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而不是追求責任上。

當沒人會因為犯錯而責怪他,氣氛也不那麼尴尬緊張時,孩子也就不必通過撒謊來達到目的,畢竟圓謊也很難。

02

給孩子說真話的機會

做一個會說更會聽的父母,不要用責備或焦急的情緒堵住孩子想要說真話的心。

會說:

當孩子不願意說的時候,請先接納他的情緒,了解他們不敢說的心理:“水杯掉的時候你吓壞了是吧?”,消除孩子的緊張,問題才能切入。

然後,引導孩子說實話:“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嗎?”,隻詢問,不問責。

會聽:

當孩子願意說的時候,無論多着急都請閉上嘴巴,認真聽,讓孩子知道“即使我做錯了,隻要我說理由,爸爸媽媽都願意聽”。

而且,當孩子說出真話,一定要及時鼓勵:“謝謝你信任媽媽,犯錯主動承認也是很了不起的”。

如果說真話不再讓人倍感恐懼和壓力,孩子也就不至于撒謊。

當孩子學會說謊和隐瞞,究竟是他學壞了,還是你做錯了?

但這裡要注意的是表揚說真話,并不意味着給孩子進行實際的獎勵,不然孩子會覺得犯錯後再勇敢承認會得到更多好處,進而刻意犯錯,那就得不償失了。

03

讓孩子明白:做錯事是可以被原諒的

讓孩子知道“犯錯事是可以被原諒的”,這一點在教育中非常重要。

當孩子做錯的時候,他是非常害怕和恐慌的,他可能是膽戰心驚的等待被懲罰,也可能是強勢反擊避免被責怪,也可能是解釋狡辯證明自己沒有錯。

你不知道,在這種恐慌和不安中,如果聽到一句“沒關系”是件多麼溫暖的事情,如果再變成了“沒關系,你已經很好了”是怎樣一種感動。

被原諒,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感覺。

那揪着的心,會被暖下來。那緊繃的膽,會軟下來。

但很多覺得,孩子犯錯了一定要受到懲罰,如果輕易原諒不付出點代價,就不會長記性。

但其實,我們不可能苛刻孩子一步到位、事事完美。

就算是父母,我們也隻能做到影響孩子,而不是操控。

這次你錯了,沒關系,我原諒你,提醒下次你可以做的更好。

下次你又錯了,沒關系,我原諒你,再提醒你下次更好。

直到有一天,他真的改了,或者你習慣了他就是改不了。

審視我們成長的過程,父母用其一生企圖讓我們做好的一些小事“用完東西放回原處”也可能是失敗的呀。

很可能的一個真相就是:孩子某些缺點是改不了的。

不要試圖用養育完美小孩綁架孩子,綁架自己,損害親子關系。

任何教育都不該以犧牲親子關系為代價,養育孩子一定是先愛再教育。

隻有孩子感受到父母深深的愛意,他的行為才會有改變的動力,發展出更好的品質。

童年的犯錯,就是用來被原諒的,這種心安會溫暖孩子多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