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師接到一個電話,是張同學的爸爸打來的,說孩子離家出走了,找不到了,希望老師幫忙問問孩子的同學,看能不能問出一些線索。
周老師趕緊布置,後來在一位同學那裡得知,張同學可能在環湖公園的一個涼亭裡過夜,因為她之前跟同學抱怨的時候談過這個想法。周老師依據線索找到了張同學,問她原因,她說:媽媽生了個弟弟,爸爸不喜歡我了。

1)
張同學的家庭情況比較特殊,她國小二年級的時候,生母因病去世,爸爸獨自帶了她四年。六年級下學期,爸爸結識了一位女性,并組建了一個新家庭。
剛開始的一年時間,大家相安無事,爸爸和新媽媽對張同學都很關心。不過,在新媽媽懷孕之後,爸爸對她的關注就少了一些。特别是當弟弟出生,爸爸和新媽媽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寶寶身上,對她的關注更少了。
原本活潑的張同學,經過初一升初二的暑假,變得沉默寡言,很少跟同學開玩笑,學習成績也有所下降。到了初二下學期,張同學更加内向,且情緒也比較容易波動。
一個月前,周老師專門就張同學的情況與她父親溝通過,父親承認弟弟出生後自己放在女兒身上的心思少了,但他認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要養兩個孩子,要做的事比以前多了許多,而且兒子又很小,需要更多的照顧;他甚至有點埋怨女兒,覺得女兒這麼大了,卻一點也不懂事。最後她父親表态會好好跟女兒聊一下。
可是大家都沒有想到,極端的情況還是發生了。張同學離家出走,表面上看是任性,是與父親鬥氣,實際上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想獲得父親更多的關注。如果她的父親能感受到,并願意做出積極的回應,事情應該會朝着好的方向發展;如果她的父親繼續把問題高高挂起,回避不解決,事情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2)
夫妻離異或者夫妻雙方有一方離世,然後組建了新家庭,這在現實中很常見。當新家庭有了新寶寶,來自原家庭的孩子,可能會被冷落。
客觀地講,人的關注度是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而且,人的本性就是不自覺地把注意力投放在較小的孩子身上,大孩子得到的關注度減少了,難免會有情緒。如果是原生家庭,家裡誕生一個小生命,大孩子就算對自己關注度下降有所不滿,但總體是接受的,也不會有大的情緒波動;可是如果是新家庭,麻煩就比較大了,因為孩子與後來的爸爸或媽媽在心理上本身就有隔閡,新出生的寶寶又把原本隻屬于自己的父親或母親“奪走”,孩子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随時會爆發。
是以,組建新家庭,一定不要疏忽孩子的感受。即便有新生命誕生,也要盡量對大孩子保持原有的關注度,在時間和精力的配置設定上盡量平均。與此同時,父母要經常性地與孩子談心、交流,彌合大孩子與新家庭的心理隔閡。
這些事做起來費時費力,且效果時好時壞,但作為父母,必須往這個方向努力,否則發生家庭悲劇的幾率就會越來越大。
3)
孩子離家出走,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個體方面的原因,家長要從多個方面着手,想盡辦法阻止極端事件的發生。
首先,努力營造平等友好的家庭氛圍
環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有些家長過于相信所謂的“命”,認為“什麼孩子什麼命”,他們不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覺得孩子身上的問題需要孩子自行解決,自己解決不了别人再怎麼幫忙都沒用。這樣的家長,要麼是懶,要麼是蠢。
成人尚且需要好的工作環境,未成年的孩子怎麼可能不要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無論家庭發生什麼樣的變故,父母都要盡力為孩子營造平等友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正常的軌道上前行。
其次,科學引導,适當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
每個人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遭遇各種各樣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其中有自己造成的,也有别人造成的。抗壓能力弱的人,面對“不如意”,會繳械投降、沉淪堕落;抗壓能力強的人,把人生中的一個個“不如意”,當成一次次小磨練,内心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幾乎沒有什麼人生閱曆的孩子,大多内心比較脆弱,需要家長在與孩子日常交流過程中慢慢鍛煉孩子的氣質和内涵,讓孩子成為一個内心強大、内外兼修、自信陽光的青少年。
不管怎麼說,隻要發現孩子有極端行為的苗頭,家長就要及時介入,如果自認為能力不足,不知道怎麼引導孩子,就馬上與孩子的老師或其他專業人士聯系,尋求幫助,把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
今日話題:你有什麼教育孩子的“小技巧”嗎?歡迎大家參與讨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轶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