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還想再玩會兒!”孩子總拖延,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我還想再玩會兒!”孩子總拖延,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最近在和兒子的相處中,我發現孩子開始拖延了!每次吃完晚飯,我叫他去做作業,他都守着電視機戀戀不舍。我喊了好幾遍小家夥都不動,嘴裡總重複着一句話:“我還想再玩一會兒!”

每次聽到這兒我都氣不打一處來,隻要我答應他,他就會得寸進尺,玩了一會後又要接着玩。

我和身邊的家長們聊了聊,發現很多家長都有這個問題:孩子有“拖延症”,做事情拖拖拉拉,能九點做絕不八點做。你喊孩子,他總說“還要玩一會”“讓我再玩五分鐘”。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還想再玩會兒!”孩子總拖延,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孩子為何總是拖延?背後有科學原因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延遲滿足”,就是說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當下的欲望,先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把想做的事情暫時延後。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人跟動物的一個主要差別,因為動物一般都沒有這個能力,比如餓了就要吃,不會忍着饑餓把食物儲存起來等未來再吃。

相對小孩子來說,我們成人的這種延遲滿足的能力更強。盡管我們經常也會出現拖拉、不想上班的想法,但是成年人心理成熟,知道如何調節和管理自己。比如我自己,在出現對工作懈怠、想要放松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現在工作比玩樂更要緊,我要先完成工作,然後再去放松。而孩子這種延遲滿足的能力是很弱的。

“我還想再玩會兒!”孩子總拖延,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小朋友再玩玩具、看卡通片的時候更容易投入其中,當大人打斷他時,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一想到因為做作業而失去眼前的快樂,他就很難接受。

并且孩子的時間觀念很薄弱,他們常常意識不到一分鐘是多少、一小時又是多少。是以當父母提醒自己時,孩子為了繼續眼前的快樂,會搬出“讓我再玩三分鐘”的理由,試圖說服父母。而往往等三分鐘過去了,孩子又要再玩三分鐘,就這麼反複下去。在孩子的眼裡,“三分鐘”是個模糊的概念,他們無法清晰地感受到時間已經過去了多久。

“我還想再玩會兒!”孩子總拖延,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拒絕和妥協都會害了娃,标準答案是這樣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最常見的處理方式無外乎兩種。

一種是明确拒絕,吼娃。比如我表妹與她小女兒,每當孩子提出“還想再玩三分鐘時”,表妹直接拉下臉,對女兒吼道:“不可以!現在就去做。”小女兒往往又要和表妹拉扯一番,最後才委屈巴巴地去練琴、學習,天天如此。随着表妹對孩子說得“不可以”越來越多,她慢慢對母親冷漠了起來,連笑臉都變少了。

第二種反應就是妥協。當孩子提出“再玩一會就去學”的要求時,很多媽媽剛開始還堅持,但當孩子展現出強烈的委屈和失落時,做家長的就忍不住心軟了,任由孩子玩下去。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很多任務完不成,隻能拖到第二天去做。坦白地說,這兩種方法都不好。前者容易導緻孩子厭學、産生逆反心理,親子關系也遭到了破壞。後者雖然讓孩子得到了暫時的快樂,但是長久來看,這種放縱對孩子來說弊大于利。孩子會失去合理配置設定時間、主動學習的能力。

“我還想再玩會兒!”孩子總拖延,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那有沒有一種更好的處理辦法呢?答案是有,我前幾天在一位育兒部落客分享的親子日常就看到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堪稱教科書般的答案,家長們可以“抄作業”。這位部落客每當孩子表示“玩5分鐘再去”時,她就直接定一個鬧鐘放在孩子身邊,時間到了,監督孩子立刻去學習。時間一長,他不需要家長的催促,自己關掉鬧鐘就可以去學習了。甚至到後期,孩子不需要再借助鬧鐘這些外力,自己就能主動去完成學習任務了。

這樣做有兩個最主要的好處,一個是讓孩子自己做決策,他認為時間到了做作業是自己的決定,是以積極性會高很多,第二個是解決了孩子時間觀念弱的問題。

“我還想再玩會兒!”孩子總拖延,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是解決拖延症的根本

1.減少外部因素的幹擾

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單純的學習環境。比如,床是用來睡覺的,不要讓孩子在床上看書。餐廳、客廳是休閑、吃飯的地方,不要讓孩子在這裡學習。因為這些地方有很多外部因素,會對孩子産生幹擾。學習的時候,就把孩子領到專門的書桌上,不要在桌上放太多東西。

2.先他律,後自律

自律一開始總是困難的,孩子需要一點來自外界的幫助。家長可以在這個時候介入,先讓孩子接受他律,然後逐漸養成自律。

“我還想再玩會兒!”孩子總拖延,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3.讓孩子看到長遠的利益

教育孩子不要把目光聚焦在眼前的蠅頭小利上。當孩子不接受此刻必須寫作業的現實時,家長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開。從“學習令我痛苦”轉變到“作業完成後就可以玩遊戲、看電視了。”

“我還想再玩會兒!”孩子總拖延,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寫在最後:

要想解決孩子的拖延症問題,需要家長為孩子做出榜樣,堅定自己的原則,帶着孩子一起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