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还想再玩会儿!”孩子总拖延,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我还想再玩会儿!”孩子总拖延,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最近在和儿子的相处中,我发现孩子开始拖延了!每次吃完晚饭,我叫他去做作业,他都守着电视机恋恋不舍。我喊了好几遍小家伙都不动,嘴里总重复着一句话:“我还想再玩一会儿!”

每次听到这儿我都气不打一处来,只要我答应他,他就会得寸进尺,玩了一会后又要接着玩。

我和身边的家长们聊了聊,发现很多家长都有这个问题:孩子有“拖延症”,做事情拖拖拉拉,能九点做绝不八点做。你喊孩子,他总说“还要玩一会”“让我再玩五分钟”。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还想再玩会儿!”孩子总拖延,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孩子为何总是拖延?背后有科学原因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延迟满足”,就是说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当下的欲望,先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把想做的事情暂时延后。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人跟动物的一个主要区别,因为动物一般都没有这个能力,比如饿了就要吃,不会忍着饥饿把食物储存起来等未来再吃。

相对小孩子来说,我们成人的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尽管我们经常也会出现拖拉、不想上班的想法,但是成年人心理成熟,知道如何调节和管理自己。比如我自己,在出现对工作懈怠、想要放松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现在工作比玩乐更要紧,我要先完成工作,然后再去放松。而孩子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很弱的。

“我还想再玩会儿!”孩子总拖延,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小朋友再玩玩具、看动画片的时候更容易投入其中,当大人打断他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一想到因为做作业而失去眼前的快乐,他就很难接受。

并且孩子的时间观念很薄弱,他们常常意识不到一分钟是多少、一小时又是多少。所以当父母提醒自己时,孩子为了继续眼前的快乐,会搬出“让我再玩三分钟”的理由,试图说服父母。而往往等三分钟过去了,孩子又要再玩三分钟,就这么反复下去。在孩子的眼里,“三分钟”是个模糊的概念,他们无法清晰地感受到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

“我还想再玩会儿!”孩子总拖延,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拒绝和妥协都会害了娃,标准答案是这样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无外乎两种。

一种是明确拒绝,吼娃。比如我表妹与她小女儿,每当孩子提出“还想再玩三分钟时”,表妹直接拉下脸,对女儿吼道:“不可以!现在就去做。”小女儿往往又要和表妹拉扯一番,最后才委屈巴巴地去练琴、学习,天天如此。随着表妹对孩子说得“不可以”越来越多,她慢慢对母亲冷漠了起来,连笑脸都变少了。

第二种反应就是妥协。当孩子提出“再玩一会就去学”的要求时,很多妈妈刚开始还坚持,但当孩子展现出强烈的委屈和失落时,做家长的就忍不住心软了,任由孩子玩下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很多任务完不成,只能拖到第二天去做。坦白地说,这两种方法都不好。前者容易导致孩子厌学、产生逆反心理,亲子关系也遭到了破坏。后者虽然让孩子得到了暂时的快乐,但是长久来看,这种放纵对孩子来说弊大于利。孩子会失去合理分配时间、主动学习的能力。

“我还想再玩会儿!”孩子总拖延,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那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处理办法呢?答案是有,我前几天在一位育儿博主分享的亲子日常就看到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堪称教科书般的答案,家长们可以“抄作业”。这位博主每当孩子表示“玩5分钟再去”时,她就直接定一个闹钟放在孩子身边,时间到了,监督孩子立刻去学习。时间一长,他不需要家长的催促,自己关掉闹钟就可以去学习了。甚至到后期,孩子不需要再借助闹钟这些外力,自己就能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了。

这样做有两个最主要的好处,一个是让孩子自己做决策,他认为时间到了做作业是自己的决定,所以积极性会高很多,第二个是解决了孩子时间观念弱的问题。

“我还想再玩会儿!”孩子总拖延,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是解决拖延症的根本

1.减少外部因素的干扰

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单纯的学习环境。比如,床是用来睡觉的,不要让孩子在床上看书。餐厅、客厅是休闲、吃饭的地方,不要让孩子在这里学习。因为这些地方有很多外部因素,会对孩子产生干扰。学习的时候,就把孩子领到专门的书桌上,不要在桌上放太多东西。

2.先他律,后自律

自律一开始总是困难的,孩子需要一点来自外界的帮助。家长可以在这个时候介入,先让孩子接受他律,然后逐渐养成自律。

“我还想再玩会儿!”孩子总拖延,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3.让孩子看到长远的利益

教育孩子不要把目光聚焦在眼前的蝇头小利上。当孩子不接受此刻必须写作业的现实时,家长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开。从“学习令我痛苦”转变到“作业完成后就可以玩游戏、看电视了。”

“我还想再玩会儿!”孩子总拖延,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写在最后:

要想解决孩子的拖延症问题,需要家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坚定自己的原则,带着孩子一起成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