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鈞窯當年是怎麼力壓汝窯的?

今天人們說起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有個基本共識,即汝窯為諸瓷之首,它存世稀少、審美高雅、後世難逾,當之無愧。但曾有一段時間,名窯之首卻不是汝窯,而是鈞窯。

清朝末年,文人陳浏在其所著《陶雅》中,把鈞窯排在了宋瓷第一位,汝窯退居其次,後面依次是定、官、哥、龍泉和建窯。

到民國時期,鈞窯更受推崇,甚至民間廣泛流行着這樣一些說法:“縱有家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黃金有價,鈞無價”,“鈞瓷挂紅,價值連城”,“鈞比玉美”等。清末民初的人們,為何對鈞窯如此情有獨鐘,以至于汝窯都要退居二位呢?

鈞窯當年是怎麼力壓汝窯的?

金代 鈞窯三潭印月盤

觀複博物館藏

鈞窯當年是怎麼力壓汝窯的?

元代 鈞窯月白釉紅斑帶蓋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屬于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以藍色乳濁釉和銅紅窯變釉,燒出青紅相間的釉色,有如夕陽西下時,天空中的一抹晚霞,耐人尋味,深受喜愛。古人如何表達這種喜愛、推崇這種審美趣味呢?如果有文藝皇帝宋徽宗的加持,那便最好不過了。

于是清、民國時期,有這樣一種說法廣為流傳:官鈞始燒于北宋,因宋徽宗修建艮嶽山而生。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聽信方士建議,仿餘杭鳳凰山之地勢,修建艮嶽山,以佑皇嗣繁衍。鈞窯的花盆和盆奁,便是為艮嶽山放置大量花木所用。

鈞窯當年是怎麼力壓汝窯的?

北宋 趙佶 溪山秋色圖

(畫中山水被後世認為是艮嶽山東側景緻)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不過官鈞始燒于北宋的說法,目前尚無任何文獻和考古依據,大體是依據推測和想象而定。20世紀30年代起,逐漸有學者提出了金代說、元代說、元末明初說、明代早期說等,至今撲朔迷離。民鈞則已有公認的定論,始燒于金代。

獨特的釉色、皇帝的加持、成謎的身世,讓鈞窯的地位一路走高。但真正令其家喻戶曉、名聲大噪,還跟當時“國際化”的古玩市場密切相關。

鈞窯當年是怎麼力壓汝窯的?

金代-元代 鈞窯天青釉玫瑰紫斑雙系罐

觀複博物館藏

鈞窯當年是怎麼力壓汝窯的?

金代 鈞窯天青釉玫瑰紫斑梅瓶

觀複博物館藏

民國文人劉子芬曾在《竹園陶說》中寫道,“唐宋人尚青,明清人尚紅,近日西商則重紫,鈞窯紫器一枚價萬金”。黃濬所著的《花随人聖庵摭憶》中也記載,“以歐人最重此瓷,騰漲至萬金以上,談者雲更二十年,鈞窯恐将絕迹國中矣。”

市場的熱情、高昂的價格,令當時的藏家、商家自然将“甚難得”的汝窯以及“真者千不得一”的官、哥窯抛諸腦後,開口閉口不離鈞窯,以至于連鈞瓷殘片也水漲船高。

彼時上流社會的達官顯貴們,無不以佩戴鈞瓷殘片鑲嵌的戒指、腰帶為風尚,或廳堂陳設鈞瓷殘片鑲嵌而成的挂屏為榮耀,“縱有家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一百多年後今天的我們,對這句話依然耳熟能詳。

鈞窯當年是怎麼力壓汝窯的?

民國 鈞瓷挂屏

觀複博物館藏

馬未都先生多年前曾在北京一家專營舊物的商店,看到一堂【民國鈞瓷挂屏】,背闆為楠木,邊框為榆木,一套四扇,每扇鑲十片古鈞瓷瓷片,共四十片,片片不同,耐人尋味。幾經波折後,終于收入囊中,成為馬先生收藏生涯中第一件重要藏品,非常具有紀念意義,現陳列于北京觀複博物館内。

依此館藏【民國鈞瓷挂屏】為藍本,觀複博物館潛心創制【觀複九宮系列·鈞瓷挂屏】,一套四扇,每扇鑲嵌十枚金元時期鈞窯舊瓷殘片,集綴成屏,化腐朽為神奇,令古瓷片重獲新生,也令鈞瓷之美能為今人所欣賞和贊美▼

鈞窯當年是怎麼力壓汝窯的?

觀複九宮·鈞瓷挂屏對瓷片要求極高,必須達到如下條件:形狀狹長者不取,尺寸較小者不取,過度異形者不取,向外彎曲者不取。鈞瓷殘片本就難得,可用于挂屏者少之尤甚。

且素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的鈞瓷釉色豐富多樣,素雅者如月白、天青,瑰麗者如玫瑰紫、海棠紅。選用需兼而取之,方可完整展現鈞瓷之美。

背闆取材緬甸黃花梨,邊框為大葉紫檀木,每扇挂屏博采經典器型輪廓為樣,有貫耳瓶、出戟尊、石榴尊、蒜頭瓶、玉壺春瓶、膽瓶、折沿洗、香爐、渣鬥、碗、磬等達幾十種。

鈞窯當年是怎麼力壓汝窯的?
鈞窯當年是怎麼力壓汝窯的?
鈞窯當年是怎麼力壓汝窯的?

因殘瓷适用難覓,且價值高昂,觀複九宮·鈞瓷挂屏成套稀有,目前僅餘收藏編号05、12、13、15、17此五套挂屏,願得此器者,承古人雅事,時時可賞鈞瓷無盡變幻之美。

鈞窯當年是怎麼力壓汝窯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