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如何過“母親節”?二幅宋畫,讓你領略千年不變的母愛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遊子》孟郊

衆所周知,康乃馨是母親節的代表花卉。但用康乃馨代表母愛,卻并非大陸傳統。大陸古代是将“萱草”作為“母親花”的。

因為萱草花開放時的形狀,就像是女子的纖纖玉指,讓人想到母親為自己縫補衣服的樣子。

此外“萱草”又有忘憂草之稱,古人希望操勞了一輩子的母親能夠樂以忘憂!

然而鮮花易謝,人們就想到以繪畫的方式贈與母親。

古人如何過“母親節”?二幅宋畫,讓你領略千年不變的母愛

陳淳《萱草壽石圖》

如陳淳曾繪《萱草壽石圖》,上有題詩雲:“幽花倚石開,花好石亦秀。為沾雨露深,顔色晚逾茂。願母如花石,同好複同壽。”

又如王冕所繪《墨萱圖·其一》,題跋: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再如唐寅《萱草圖》詩雲:“北堂草樹發新枝,堂上萊衣獻壽卮。願祝一花添一歲,年年長慶賞花時。”……

除了萱草祝壽外,古人也會繪制母親養育孩子的溫馨場景。既有職業媽媽的忙碌也有養育多胎寶寶的媽媽的辛苦與專注,今天看來,相信也會有很多的人感同身受。

古人如何過“母親節”?二幅宋畫,讓你領略千年不變的母愛

《紡車圖》

南宋風俗畫(最初購得此畫的趙孟頫認為作者是北宋的王居正,但實際上,這幅畫應該是一件南宋作品)。

畫中場景十分簡潔明了,一位年輕的媽媽坐在紡車前,一手抱着小孩哺乳,一手搖着紡車,一刻不得閑。

年長的婆婆看年輕婦女忙不過來,便拿起線團,雙手遞線,配合默契。她慈祥地與婦女對視,仿佛在說“做完這些就休息一會吧”。

年輕的媽媽身後是一個未到束發之年的男孩,正在與蛤蟆遊戲。一隻小狗繞到紡車前面,回身盯着那隻蛤蟆。

古人如何過“母親節”?二幅宋畫,讓你領略千年不變的母愛

《紡車圖》局部

紡車以及人物穿着的描繪非常細緻,譬如婆婆膝蓋上的更新檔,以及人物的表情,都頗為生動。甚至連一條腿被拴住的蛤蟆,那努力想掙脫的動态都描繪得十分細膩。

畫面的構圖很有新意,婆婆與年輕婦女一左一右分居畫面兩端,中心是大面積的空白,隻有婆婆手中的線與紡車相連,打破這片空白,毫無疑問,絲線便是畫面的主角。

而紡車與紡線所聯系的,不僅是協作勞動,更是一種血緣的象征,從年老的婆婆到年輕的母親,再到尚未長大的嬰兒和男孩,祖孫三代,更是一個完整的家族概念。

看來,不僅現代的婦女既要工作也要照顧家庭,古代婦女也是如此,母親注定是個辛苦的角色,但畫中的母親卻很享受這一切。

古人如何過“母親節”?二幅宋畫,讓你領略千年不變的母愛

《蕉陰擊球圖》

展現的是一貴族女子在庭院裡陪伴孩童玩耍的嬰戲小景圖。

庭院内有一大塊湖石,約一人多高,與湖石相伴的幾株碩大的芭蕉葉,由中心向四周伸展,占據了畫面的大部分。炎炎夏日 ,芭蕉成蔭,正是消夏納涼的好去處。

湖石前的少婦應該是位媽媽,正與身旁的女孩專注地觀看兩個孩童玩槌球的遊戲。

一男童僅以紅色的絲缯束發,這不僅能避兇趨吉,還蘊含着長輩的祝福。他手持木拍正欲單膝跪地擊球,另一頭戴冠帽的男童則向他急急地喊話。四人的目光同時落于孩童所欲擊打的小小球體上。

媽媽的眼神中除了能看到對自家孩子嬉戲的欣喜外,也可以清晰的看出對孩子安全的警覺意識。

古人如何過“母親節”?二幅宋畫,讓你領略千年不變的母愛

《蕉陰擊球圖》局部

人物與芭蕉為中鋒運筆,線條工整細勻,如行雲流水,着色渲染濃淡相宜,清新明亮的色調有助于表達輕松活潑的主題。

湖石則以粗筆淡墨表現,線條蒼勁有力,轉折挫頓中見灑脫,堅硬質地的湖石成功地襯托出人物纖秀婉約的形象及芭蕉飄逸的自然美。

以寫實的筆法描繪日常生活,反映市井細民的審美趣味是宋代繪畫的一大特色。

宋代的繪畫作品是在寫實的前提下,認真觀察生活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是以宋畫中的母親形象都十分真切生動。雖是嚴謹細膩的工筆畫,但沒有謹毛失貌。

宋畫中的母親為生活瑣事而忙碌,為子女操勞,但每一位母親都表情溫和,沒有怨言,都以自己是一位母親而感到幸福。

古人如何過“母親節”?二幅宋畫,讓你領略千年不變的母愛

《孝經》仇英版

古語雲,“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中華傳統由古而今,傳承不怠!

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該學習祖先們對母親的感謝方法:行孝不隻某一天,日日行孝才算真正的孝順,把對母親的尊重融入自己的衣食住行裡。

讓偉大的母親天天都過母親節!

現在,你想好如何向母親表達感恩了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