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炎炎,夏日将至,就額外向往那“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幽香散溢,沁人心脾”的惬意。蓮是中國重要裝飾元素之一,人們将其寫進詩,繪進畫,并在陶瓷上演繹出了千般姿态,從最常見的纏枝蓮、折枝蓮,到生氣四溢、繁而不亂的滿池嬌等,蓮之清雅被展現得淋漓盡緻。
一般來說,陶瓷上的蓮,肆意張揚,舒枝展葉,但我們常常在永宣時期的青花器上,見到一種被緞帶束縛起來的蓮,為什麼要在這自然之蓮上留下人工的痕迹?這樣做又有何種意義呢?

明 青花束蓮紋盤 國家博物館藏
這種将蓮葉、蓮蓬、蓮花、蓼草、茨菰等水生植物系為一束的紋樣叫“束蓮紋”,又稱“把蓮紋”。最早可以在宋代耀州窯、磁州窯上看見它的身影,當時部分耀州窯青瓷上飾的三把束蓮紋,并印有“三把蓮”字樣。
宋 耀州窯青釉印花童子玩蓮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時景德鎮窯青花瓷常采用這種紋飾,到了明代永、宣時期“一把蓮”成為典型的瓷器裝飾圖案,多将其繪于盤内,稱為“把蓮盤”,此時的青花把蓮盤畫工細膩雅緻,布局疏密有緻,蓮花柔美風姿盡在筆端,或是敞口盤,或是折沿盤,其多是盤心繪束蓮,口沿飾為海水浪濤或卷草紋。當然,此時白釉暗刻束蓮紋瓷器也是比較多的。
元 青花束蓮卷草紋匜 國家博物館藏
明初 龍泉窯青瓷劃花把蓮紋梅瓶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永樂 青花一把蓮紋盤 大英博物館藏
明宣德 青花一把蓮盤 美國芝加哥博物館藏
後世雍乾二帝對永宣青花心儀不已,不遺餘力仿制,束蓮紋瓷器摹制極多,連禦窯青花中最名貴的黃地青花,也有燒造束蓮紋盤器,很是難得。這個時期的制作較為精細,多将“一把蓮”設計為左右對稱式,寓意一品清廉。
清雍正 黃地青花一把蓮紋盤 香港蘇富比2011年拍RMB 6,584,440成交
·關于束蓮紋的無限遐想·
蓮花紋樣在陶瓷藝術中的運用範圍極廣,從雕塑到刻劃到繪畫,宋代與蓮有關的陶瓷器很多,劃刻的纏枝蓮盤、雕飾的蓮瓣碗、口沿處做蓮瓣的碗……這麼多形态的宋蓮花器中,束蓮紋其實并不是此時常見的蓮花裝飾形象。
宋 耀州窯青釉刻畫水波蓮花紋缸 故宮博物院藏
且照理說,在瓷器上打繩結,是件很不符合宋代沉靜素雅氣質的事,隻有追求雍容華貴的清代,才可能發生,比如雍正帝親自動筆設計的包袱瓶,什麼樣的契機讓耀州窯、磁州窯開始燒造這種紋樣的呢?讓我們大膽展開兩個腦洞……
# 01 束蓮紋的出現,與宋人插花風俗有關。
宋代,一個百花争奇鬥豔的時代,花農“植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花市成規模,汴京城“賣花者以馬頭竹藍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人們從賣花貨鋪裡、花販擔子上仆前繼後地買花,案頭插花更成為宋人四般雅事之一。
姑蘇繁華圖 局部 遼甯省博物館藏
而在買花過程中,和如今一樣,賣花人自然多是将同品類的花捆紮在一起進行販賣,如果剛好賣的是蓮花呢?窯工們上街買蓮花時,從捆紮于一起的蓮花束中發現美感,就創新地直接将其作為一種紋樣,刻劃在了陶瓷上,沒想這樣的青瓷受到了市場的喜愛,于是,“一束蓮”順理成章地成了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這樣似乎是說得通的。
# 02 束蓮紋的出現,與宋代女子纏足習俗有關。
宋代開始,女子纏足開始流行起來,元末文人陶宗儀有說“熙甯元豐以前人猶為者少,近年則人人相效,以不為者為恥也。”由此可知,在宋代元豐年後不纏足的甚至會被嘲笑。
宋 佚名 宮沼納涼圖
纏足者,金蓮也,時人以“金蓮”來指代稱美足,《水浒傳》形象刻畫極其深刻的潘金蓮,就是小腳的婦人,其名字“金蓮”二字為小腳的雅稱,文中描述道“西門慶連忙蹲身下去拾,隻見那婦人尖尖的一雙小腳兒,正跷在箸邊……”宋代女子用布包裹腳足,滿足了當時畸形的男性審美。而這纏裹足部的布,與那束縛蓮花的綢緞,似乎有相似之态,皆是纏“蓮”……
當然,以上兩個腦洞隻是基于宋代風俗文化而産生的一點小猜想,至于真相是否如此并不能确定。但不可否認的是,束蓮紋這個新紋樣是宋人奇思妙想出來的,展現出了制瓷匠人們的無限想象力。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在蓮中,我們看到了屬于夏天的生活美學,荷葉、水波、卷草、鴛鴦,圖案層層展現,寄托着人們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