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讓孩子聽進去你的話?掌握這5項技巧你就可以做到了

很多家長都覺得與叛逆期的孩子溝通很困難,總是沒等家長說完話,就毫無緣由地否定家長,甚至拒絕溝通,讓人很無奈。那麼我們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呢?掌握這5個技巧,你也可以與孩子像朋友,暢所欲言的溝通了。

如何讓孩子聽進去你的話?掌握這5項技巧你就可以做到了

第一技巧:認真傾聽

現在社會工作節奏比較快,大家有時會很急躁,特别是看到孩子不認真學習或做事情不能達到家長的滿意時,就會對孩子失去耐心。比如說下面對話:

孩子:“媽媽,我想跟你說個事兒。”(孩子主動發起了聊天信号)

媽媽:“說。”(有點不耐煩)

孩子:“媽,我想買一雙球鞋。”

媽媽:“買什麼買?家裡不還有那麼多鞋嗎。”

孩子:“就給我買一雙吧。”

媽媽:“不買,趕緊做作業去!”

孩子:“哼!你不買我就不做作業!”

這樣聊天就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甚至激化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沖突,但如果換種方式,會不會好點呢?

媽媽:“為什麼突然要買球鞋呢”

孩子:“因為我們學校要舉辦運動會了,我要參加比賽,今天老師還誇我有跑步的天賦,還說讓我加入田徑隊呢。”

你看兩種溝通,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如果你能靜下心來接受孩子溝通的信号,孩子能跟你說的還有好多好多……

是以,如果孩子找你溝通時,你剛好在忙着,那麼甯願讓孩子等一下,也不要着急應付孩子。

保護孩子溝通的意願很重要!另外傾聽不單是坐下來聽孩子講話,要和孩子互動。

第二技巧:良好的情緒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看到後着實吓了一跳。爸爸在輔導9歲兒子寫作業,因為孩子寫作業太磨蹭,爸爸無奈去打孩子的頭,但孩子處于本能用手擋,孩子手中當時還拿着削尖的鉛筆,正好鉛筆被爸爸一巴掌拍入後腦勺中,幸運的是經過醫院搶救,孩子最終轉危為安。這位爸爸怎麼也不會想到一時情緒失控,會釀成如此大禍。

現在的父母都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壓力,把脾氣發洩到孩子身上。造成的後果是,孩子要用自己的一生,為父母的情緒“買單”。

前幾天朋友講述了她的經曆,她老公前段時間出差,家裡隻剩她一個人,她一個人帶娃,還要照顧孩子、伺候老人,大事小事都落到我一個人身上。有一次,她正在做飯,她兒子非讓她陪他玩,她怎麼吼都不管用,就把刀狠狠地剁在案闆上吓唬他。當時她兒子真的吓壞了,哭得聲嘶力竭。她很後悔,她借此把生活的怨氣撒到孩子身上。更後怕的是,萬一失手,傷着孩子怎麼辦。

如果家庭中有人愛發脾氣,孩子就會害怕她,久而久之,孩子會盡量少說話,不做讨厭的事情,每次都盡量小心翼翼少犯錯,以免爆發情緒。長大後就容易變成了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常常把别人的錯誤歸結到自己身上,總是忍不住去讨好身邊的人。

父母易怒,養出的孩子也會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上面提到的“讨好型人格”,另一種則會形成“控制型人格”。這就是因家庭而形成的性格缺陷,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

作為父母,有負面情緒很正常,關鍵是學會如何疏導和排解,下面幾個方法或許能幫到你。

如何控制你的情緒?

第一:首先要正視你的情緒

現在生活與工作壓力都比較大,有時表面上會沖孩子發火,其實是用情緒跟自己較勁,通過傷害孩子的方式來懲罰生活不如意的自己。“并不全是孩子的錯,也有部分原因在我自己”。意識到這點并正視它,是改善情緒的第一步。

下次發火前先讓自己冷靜5秒鐘,深呼吸,讓情緒暫停。

試試這個方法,你慢慢就覺得你發脾氣的次數少了很多。

第二:明确發脾氣的目的

想要控制情緒,在發脾氣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為什麼發脾氣?

是為了讓孩子改正錯誤、還是為了讓孩子聽話?或者是單純拿孩子當出氣筒?無論是哪種原因,其實都不是情緒失控的理由。

前者,不僅無法讓孩子從根本上改正錯誤,還會養出不自信的孩子。

後者,就更沒道理了。因為父母情緒穩定,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

下次發脾氣之前不妨想明白以下幾個問題:

我發脾氣的目的是什麼?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發脾氣對解決事情有沒有幫助?

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每次我發脾氣前,想完這幾個問題,心中的火就熄了大半。然後慶幸,幸虧沒有發脾氣。

第三技巧:準确的表達

成人之間的說話溝通方式如果放到孩子身上,有時就很難溝通,孩子也無法了解,我們要把孩子當成朋友,盡量把話說的明白些,說的準确。看完下面的例子,你就知道語言準确表達的重要性了。

樂樂的媽媽對樂樂說:"你太懶了,你看看你這是什麼學習态度呀?”。這樣說樂樂會覺得莫名其妙,我犯了什麼錯誤呀,媽媽說的什麼事呀?

但如果如果媽媽換種方式來表達:“樂樂,最近三天,你每天晚上寫作業都寫到10點了,可以說下為什麼嗎?”這樣你要表達的意思就具體清楚了,樂樂知道你需要跟他溝通的是寫作業慢的原因。

同樣,如果您想表揚一下孩子說:“樂樂,你的學習真棒!”。你用這樣的方式表揚他,他會覺得不痛不癢的。時不時家長敷衍我呢?

但是你如果這樣說:“樂樂,媽媽對你昨天寫作業的表現非常滿意,九點就做完作業了,比之前快了一個小時間呀”。這樣樂樂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他能夠明确知道學習方法對自己的重要性,也知道尋找更好的學習途徑,自我成長。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話,語言越準确越好。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升親子溝通的有效性,確定孩子聽懂父母的意思。而且,對于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是一種很好的培養。

第四大技巧:巧妙的說話

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方式固然重要,但說話的内容也很重要,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會有這種感覺,更何況年幼的孩子。父母如果對自己的語言方式作些講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結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結果表達給對方。

比如,你想讓孩子幫你洗碗。如果你說“你去把碗給我洗了”,這種指令性的言語總是讓人不舒服有抗拒感。同樣的意思換一成巧妙的表達:“如果有人幫我洗碗。我會很高興”,那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是以說,如果直接要求别人做某件事,通常會遭到拒絕。但如果你清楚地說出你希望的結果,對方就會知道怎麼做,還會樂意去做。這種方法不僅适用于親子溝通,也适合夫妻之間的良好表達。

我們還可以巧妙地使用反向表達和反向思考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語言。

比如,你這麼問孩子:"作業還沒有做完嗎?”,他肯定會說“沒有,還差一點!!”這可不是您想要的結果。但若換句反向表達或反向思考的提問方式,說:“作業全做完了吧?”。那麼孩子也會給你一個明确的答複,我已經完成了多少,離全部還差多少。

家長要做一個彈性溝通者,談話中就要避免使用“但是”、“不過”,這樣的詞語。我們經常跟孩子說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之類的話後,很容易會再加上“但是”或“不過”這樣的字眼。如果使用這些字眼,你給孩子的印象,就是你認為他的觀點在你的眼中是“錯的”,或者不關注他所說的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你說:"媽媽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這句話的意思讓人聽起來就變成“你說的沒有道理”。

如果把“但是”換成“也”,這麼說:"媽媽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我這裡也有一個很好的主意,不妨我們再讨論讨論?"。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樣聽起來就舒服多了呢?不同的說話方式,能夠獲得不同的溝通效果。這就是說話的藝術和技巧,我們作為父母首先要學會這種有效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跟父母交流的輕松和愉快,而不是出現了不滿或者抵觸的情緒。

第五大技巧:真誠的贊美

人性的弱點是喜歡批評人,卻不喜歡被批評;喜歡被人贊美,卻不喜歡贊美人;是以,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有甲乙兩個商人,有一天他們都掙了100塊錢回家。

甲的妻子看見甲後冷冷的說:“就掙到100嗎?”。甲聽了心理埋怨到:"你以為很容易掙到錢嗎?”。第二天甲照常去工作,但這次他故意兩手空空回家,讓妻子覺得掙錢是很不容易的事。

而乙的情形正好相反。乙的妻子看見乙帶回100塊錢,驚訝的說:“哇,你竟然掙到100塊?”,乙聽了心中大喜,洋洋自得地說:“100塊算什麼!”。第二天,乙也照常去工作,這次乙卻帶回了300塊。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一副冷漠的面孔和一張缺乏鼓勵的嘴是最失望的,他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而發自内心的真誠贊揚,卻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會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以上五個技巧,希望在生活中家長們巧妙的去運用跟孩子良好而有效的溝通,讓我們的孩子無論是在年幼的時候,還是在進入青春期後都能願意跟我們交流,把自己的心裡話對你說出來,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學習優秀的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