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5 幫助孩子建立内心的秩序感

批判世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

家長,你好!

歡迎來到“中國好家長”系列課程。

我們本期學習的專題是《适應力》,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5講,内容是“幫助孩子建立内心的秩序感”.

人類社會中都是有一種秩序的,有空間的秩序感、時間的秩序感,等等。當孩子身處在家庭成長環境中,他希望可以掌控這些,這樣孩子的内心裡會覺得是安穩的、安全的,對于孩子适應力的提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建立内心的秩序感,它涵蓋了很深很廣的概念,但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建立孩子内心的秩序感”是指讓孩子保持清醒、不盲從、不逃避的一種生活态度。但是限于篇幅,我們會重點從“操作層面上”談内心的秩序感”該如何建立。

我們先從第一點說起:幫助孩子整理和清理自己的内心。

首先,鼓勵孩子說出ta内心最真實的想法。前幾天我有位朋友很高興的跟我說,“我們家女兒啊,今天做了一件超級可愛的事。我們兩個從商場吃了飯出來的時候,發現外面下雨了,我說你站在商場門口别動,我去車裡拿傘後再來接你。然後她居然也跟着我淋着雨跑了出來。我說:不是讓你在商場門口等着嘛,你看你都淋濕了。結果孩子說:媽媽,你不是我最愛的人嘛,最愛的人要有難同當呀!” 我聽了也跟着她大笑,真是個可愛的小姑娘。

但是作為事事都愛反思的心理學工作者,這件事卻也給了我一個另一面的思考。有時候,孩子的确會化身為“小天使“,講出一些動聽到讓大人心裡開出花的話,因為孩子們知道這些話一定會讓大人們高興,這是孩子為了适應社會,從小就習得的叢林生存本領,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當孩子講好聽的話的時候,我們習慣性地會 給出“正回報”,也就是說表現得很高興、有時候還會誇獎孩子,這就激勵了孩子講出更多的哄大人高興的話,這樣的循環的風險是——孩子會離自己真實的感受越來越遠。

可能更保險的做法是,在鼓勵孩子“高情商”的語言後,繼續多問一句ta的感受和想法。就像我好朋友大笑對孩子說:你真可愛。其實她還可以在多問一句孩子,你剛剛冒着雨跟媽媽一起跑出來的時候,你還想了什麼呀?孩子可能會說,我剛剛一個人待在門口有點點怕,當然了 ,這隻是一種可能性,需要我們去注意的。但是,你看,這時候,孩子才能有機會把真實的感受說出來。是以,隻要我們多問一句,藏在華麗語言,社會化人格後的那個真實的孩子開始慢慢浮現,這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呢?這會讓孩子更多的與真實的自我感受接觸,進而獲得更健康的心理環境。

此外,幫助孩子整理和清理自己的内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是幫助孩子用好習慣來替代壞習慣。

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方法,因為習慣的美妙和可怕之處是同樣的,那就是會讓我們不假思索的去行動。是以,如果我們跟孩子一起建立一個“好習慣和壞習慣“清單,用100天的時間來踐行它,這會幫孩子重建ta的行為和思維模式。我們可以花十幾二十分鐘的時間,與孩子坐在一起,一起讨論有哪些ta希望改掉的壞習慣,以及可以替代的好習慣,并用實際行動去完成它們。舉個例子,比如孩子習慣睡前玩手機,同時他自己也很不喜歡這個習慣,想要改掉它,于是你就把”睡前玩手機“定義為一個壞習慣,同時用”睡前看書“這個好習慣來替代。當然前期,孩子一定會感覺到不适應和不舒服,但是慢慢的,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就會适應和習慣這種變化。

好的,這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内心秩序感的第一個方法,我們可以通過幫助孩子整理和清理自己的内心來實作。

接下來,我們聊第二個方法,培養孩子建立自己與周圍環境和諧的關系。

從我個人的親身經曆來看,最簡單有效的就是整理自己的房間。大概10年前我在台灣地區做交換生,偶然在圖書館裡看到了一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至今都影響着我,大意是在有限的屬于自己的空間裡,我們需要讓自己被那些會真正帶給我們愉悅的東西所陪伴。

于是,我一口氣整理了我當時的宿舍,幾乎扔了我3/4的東西。我當時看着自己空空蕩蕩的宿舍,深深的吐了一口氣,感覺到從未有過的暢快。從那時候起,這個習慣我一直保留。現在我的家也依然空空蕩蕩,被朋友開玩笑說像沒人住的“樣闆房”。我覺得他給我最大的影響,一定是我能夠保持自己生活圈子的幹淨,以及在面對生活重大決策面前的果斷。

是以,讓孩子養成整理房間的習慣,首先你自己需要扔掉那些看起來有用,但是其實你并不需要的東西,讓你的家裡充滿着讓家人喜悅的東西。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其實我們在傳遞一個資訊,那就是——應該把時間和空間都留給那些讓你“龐然心動的“物品上。想象一下,當孩子在家裡的時候,他的目光所及,ta的生活都隻有那些讓他喜歡到微笑的東西,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會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時刻。

以上,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内心秩序感的第二點,鼓勵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間。接下來,我們聊第三點,那就是,幫孩子建立ta一生的最重要的關系——與書的關系。

我認識一位父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就跟孩子說:你這一生最好的朋友就是書,你以後人生遇到的幾乎99%的困惑,都可以在書裡找到答案。這句話他從孩子三歲說到現在孩子九歲。有趣的是,他的孩子還真的在這位父親的潛移默化中,建立了跟書的“最好的夥伴”關系。他有一次很驕傲的跟我說:我的小孩看的都不是課本,他都看漫畫啊、科普書啊什麼的。我當下就對他在心裡豎起了大拇指,但還是沒忍住的加了一句:那小孩學習成績怎麼樣啊?這位父親哈哈大笑的說,反正不是最後幾名。

關于多讓孩子讀書的道理,我相信各位家長心裡都非常的明白,但是關于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家長朋友們還是會有很多困惑。

首先,你要先樹立一個觀念,孩子愛看書并不一定會學習成績好,就像這位父親的做法一樣。但是,作為成年人的我們,現在一定明白,還有比讀書更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世界觀和格局觀。讀書正是培養格局觀的唯一的方法,請注意,我說的是唯一的方法。有人會說,不是俗話說:讀萬卷書走萬裡路嘛。但是這句話的前提還是讀萬卷書,不然書讀的少,景色看的多,增加的隻是經曆,而不是思想的厚度。

其次,是看什麼書?不要逼孩子看“家長覺得有用”的書,同時要避免孩子閱讀垃圾讀物。那該怎麼辦呢?作為家長,你可以做第一遍篩選,你可以購買各種學校老師、兒童專家們以及你自己覺得喜歡的書,但是記住種類要豐富,然後再讓孩子自己選擇ta想要讀的書。

讀書就像吃一頓孤獨又豐盛的晚餐。是以孩子有時候會喜歡這種感覺,有時候并不,這就要求我們幫助孩子從小養成一種習慣,讀書的美妙大門一定會打開,孩子會在書中發現智慧,發現一個廣闊的世界。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簡單總結一下:

幫助孩子建立内心的秩序感,有三個關鍵點:

第一點是幫助孩子整理和清理自己的内心;

第二點是培養孩子建立自己與周圍環境和諧的關系;

第三點是培養孩子建立與書的關系。

下一講,我會和你分享“享受當下,提升适應力”的内容,感謝你的收聽,咱們下一講見!

成長思維圖

如何幫孩子建立内心的秩序?

如何培養孩子建立自己與周圍環境和諧的關系?

知識圖卡

原理:情境與人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的“Person-in-situation”,它強調了“人在情境中”的個人受到其生存環境内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并且人的内心事實與所處的社會環境經常處于互動作用狀态,是以必須注重人的心理因素以及社會因素。

刻意練習

建立一個表格,上面一行寫着“壞習慣”和“可以替代的好習慣”,用100天打卡的形式,與孩子一起踐行習慣的強大力量。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發展階段,列出至少30本書的書單,先讓孩子從自己最感興趣的書開始讀起,進而建立起讀書的習慣,這點也可以與100天打卡相結合。

資源推薦

書籍:

《人生十二法則》喬丹. 彼得森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日]近藤麻理惠

中國好家長公益成長計劃正式啟動

2.1 為什麼“适應力”那麼重要?

2.2 培養孩子适應力,從心理靈活程度開始

2.3 培養适應力的核心是提高心理耐受度

2.4 兩大政策提高孩子适應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