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長對對碰|孩子愛頂嘴氣死人?别急,這或許是他發出的求救信号

近日,一位家長在時代新家長微信公衆号背景留言:“孩子愛頂嘴,總和家長唱反調、推卸責任……”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家長頭疼不已,想要修正又無從下手。家長該采取哪些措施應對?本期我們通過三個家庭案例共同探讨。

教孩子情緒控制法

小峰 6 歲 江北區某公立國小

媽媽自述

上國小前,小峰是個很乖的孩子,沒怎麼讓我們操過心。但自從上了國小一年級,他變得愛頂撞父母。比如有一次,家裡有客人來做客,小峰不打招呼,隻顧着低頭拼汽車。客人還好心提醒他不要一直低頭,對頸椎不好,他回人家一句“我覺得舒服得很”。到吃飯的時候,小峰爸爸給他夾蔬菜,他生氣地說:“别給我夾,你不愛吃的東西為什麼要給我吃!”小峰爸爸覺得很沒面子,等客人走後使勁教訓了兒子一頓。

思考

家長為什麼讨厭孩子頂嘴?

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父母之命不可違”。很 多家長會把孩子頂嘴看成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想盡辦法要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輕則責罵,重則武力解決。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家長不該是孩子的權威,孩子也不是家長的附屬,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

正解

引導孩子控制情緒,表達想法

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正确地表達想法。家長首先要改變批評的口吻,避開就事論事,向孩子表達情緒,并教會孩子表達感受。如:“你用這樣的語氣和我說話,媽媽有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有什麼想法可以說出來。”其次,家長要多為孩子提供一些選 擇,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你想看電視,我可以了解。從你放學回家到晚上睡覺還有 3 個小時,你還有作業沒完成,打算配置設定多少時間看電視呢?”家長隻有彎下腰身,給孩子平等而溫馨的愛和尊重,孩子才會打開心扉,接受家長的建議。

給孩子自主選擇權

小歐 9 歲 巴南區某公立國小

媽媽自述

我女兒大概是從5歲開始出現頂嘴的現象。吃飯時,她拿筷子總是拿太短,我實在看不下去,糾正她動作。她很不厭煩地說:“隻要能夾菜,吃飽不就行了,為什麼握那麼長?”我一下子被噎住了,一開始很憤怒,心想怎麼糾正一個動作都這麼難?後來,在一次工作中和同僚開會争辯,我突然意識到孩子和成人一樣,都需要被人尊重。從那以後,我們家就成了小小辯論場,孩子頂嘴,我也歡迎,但要想說服我,先拿出你的觀點,大家以理服人。漸漸地,孩子從争辯中學會了傾聽,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想法。現在,她輕輕松松就能處理好與同學的分歧與沖突。

思考

孩子為什麼愛頂嘴?

孩子頂嘴,是在尋找自我,建立自我個性,是自我意識發展的外現。是以,他們特别強調自己的感受、個人隐私、自己做主的權利,渴望被家長尊重、平等對待,以及得到更多的自由空間;或者,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和煩惱,在學校人際關系不好、學習成績不如意、感情受挫。如果家長在這方面給予的關注不夠,忽視了孩子發出的求救信号,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可能把煩躁情緒發洩在家長身上。

正解

尋找頂嘴背後的動機和需求

家長要看到孩子頂嘴背後的動機和需求。隻有家長找到了緣由,知道孩子不是無理取鬧,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減少無用的發脾氣、争吵。在這個基礎上,家長深度傾聽,真誠地表達對孩子的關愛,給予自主選擇的權利,探讨解決方法,為孩子提供幫助。當孩子戰勝了挫折和困境,重新找回歸屬感、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頂嘴”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消失,孩子也會身心健康地成長。

引導孩子有擔當

小晏 12 歲 渝北區某公立中學

媽媽自述

兒子讀初一,遇到問題就會頂嘴、推卸責任。晚上兒子默背單詞,我報中文,他默寫英文。遇到卡殼處,我提醒他,他很不服氣:“這單詞比昨天難那麼多,又難又長,好煩!”我耐着性子安慰兩句,他又默寫了幾個,後來又默不出來。我說:“你是不是不會,不會就多看幾遍。”兒子有點火了:“還不是因為你報得慢,我都沒心情默寫了。”我也生氣,但還是耐着性子講道理 :“你的心态有點浮躁,能不能靜下心來。”跟兒子講道理會很累,他會反過來辯論,邏輯還特别缜密。“作業這麼難”“媽媽報得慢”在這樣的沖突背後,我看到孩子把自己放在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上,“都是别人的問題,我是受害者。”與其無意義地争辯,我認了個錯:“剛剛确實有點快,下次慢一點。”我先挑簡單的單詞聽寫,最後再換難的。“後面的單詞比較難,你能寫出來這些就很不錯了。”我讓孩子知道,家長不是在挑他的錯,他心裡好過一點,沖突也就消失了。

思考

孩子為什麼總是推卸責任?

孩子喜歡推卸責任,總是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其根源是為了逃避懲罰和不願承擔後果。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受害者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我防禦機制。家長過于強勢,總是有一套理論來證明孩子犯錯,即便孩子承認錯誤也會被翻舊賬,抓住機會再批評一番。孩子擔心被批評、懲罰,想方設法找借口;家長過于溺愛,凡事滿足孩子,并放縱對孩子的管教,造成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壞習慣;家長自身是個缺乏責任感的人,遇事就為自己開脫,孩子就會受到其影響,有樣學樣。

正解

引導孩子重責任有擔當

面對“受害者心理”的孩子,家長要做好陪伴,給予關注與了解,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引導孩子正确認識錯誤,關注錯誤的過程和原因,和孩子一起分析、梳理,思考解決辦法。在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一味地否定和指責孩子,在适當的時候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收獲自信與安全感,孩子才能真正學會擔當、有責任心。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949-950期

聲明: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新家長報原創稿件請标明完整來源:新家長報。本公衆号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