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成长对对碰|孩子爱顶嘴气死人?别急,这或许是他发出的求救信号

近日,一位家长在时代新家长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孩子爱顶嘴,总和家长唱反调、推卸责任……”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家长头疼不已,想要修正又无从下手。家长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本期我们通过三个家庭案例共同探讨。

教孩子情绪控制法

小峰 6 岁 江北区某公立小学

妈妈自述

上小学前,小峰是个很乖的孩子,没怎么让我们操过心。但自从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变得爱顶撞父母。比如有一次,家里有客人来做客,小峰不打招呼,只顾着低头拼汽车。客人还好心提醒他不要一直低头,对颈椎不好,他回人家一句“我觉得舒服得很”。到吃饭的时候,小峰爸爸给他夹蔬菜,他生气地说:“别给我夹,你不爱吃的东西为什么要给我吃!”小峰爸爸觉得很没面子,等客人走后使劲教训了儿子一顿。

思考

家长为什么讨厌孩子顶嘴?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父母之命不可违”。很 多家长会把孩子顶嘴看成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想尽办法要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轻则责骂,重则武力解决。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家长不该是孩子的权威,孩子也不是家长的附属,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正解

引导孩子控制情绪,表达想法

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地表达想法。家长首先要改变批评的口吻,避开就事论事,向孩子表达情绪,并教会孩子表达感受。如:“你用这样的语气和我说话,妈妈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其次,家长要多为孩子提供一些选 择,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你想看电视,我可以理解。从你放学回家到晚上睡觉还有 3 个小时,你还有作业没完成,打算分配多少时间看电视呢?”家长只有弯下腰身,给孩子平等而温馨的爱和尊重,孩子才会打开心扉,接受家长的建议。

给孩子自主选择权

小欧 9 岁 巴南区某公立小学

妈妈自述

我女儿大概是从5岁开始出现顶嘴的现象。吃饭时,她拿筷子总是拿太短,我实在看不下去,纠正她动作。她很不厌烦地说:“只要能夹菜,吃饱不就行了,为什么握那么长?”我一下子被噎住了,一开始很愤怒,心想怎么纠正一个动作都这么难?后来,在一次工作中和同事开会争辩,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和成人一样,都需要被人尊重。从那以后,我们家就成了小小辩论场,孩子顶嘴,我也欢迎,但要想说服我,先拿出你的观点,大家以理服人。渐渐地,孩子从争辩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她轻轻松松就能处理好与同学的分歧与冲突。

思考

孩子为什么爱顶嘴?

孩子顶嘴,是在寻找自我,建立自我个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外现。因此,他们特别强调自己的感受、个人隐私、自己做主的权利,渴望被家长尊重、平等对待,以及得到更多的自由空间;或者,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烦恼,在学校人际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不如意、感情受挫。如果家长在这方面给予的关注不够,忽视了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可能把烦躁情绪发泄在家长身上。

正解

寻找顶嘴背后的动机和需求

家长要看到孩子顶嘴背后的动机和需求。只有家长找到了缘由,知道孩子不是无理取闹,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无用的发脾气、争吵。在这个基础上,家长深度倾听,真诚地表达对孩子的关爱,给予自主选择的权利,探讨解决方法,为孩子提供帮助。当孩子战胜了挫折和困境,重新找回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顶嘴”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孩子也会身心健康地成长。

引导孩子有担当

小晏 12 岁 渝北区某公立中学

妈妈自述

儿子读初一,遇到问题就会顶嘴、推卸责任。晚上儿子默背单词,我报中文,他默写英文。遇到卡壳处,我提醒他,他很不服气:“这单词比昨天难那么多,又难又长,好烦!”我耐着性子安慰两句,他又默写了几个,后来又默不出来。我说:“你是不是不会,不会就多看几遍。”儿子有点火了:“还不是因为你报得慢,我都没心情默写了。”我也生气,但还是耐着性子讲道理 :“你的心态有点浮躁,能不能静下心来。”跟儿子讲道理会很累,他会反过来辩论,逻辑还特别缜密。“作业这么难”“妈妈报得慢”在这样的冲突背后,我看到孩子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上,“都是别人的问题,我是受害者。”与其无意义地争辩,我认了个错:“刚刚确实有点快,下次慢一点。”我先挑简单的单词听写,最后再换难的。“后面的单词比较难,你能写出来这些就很不错了。”我让孩子知道,家长不是在挑他的错,他心里好过一点,冲突也就消失了。

思考

孩子为什么总是推卸责任?

孩子喜欢推卸责任,总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其根源是为了逃避惩罚和不愿承担后果。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受害者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家长过于强势,总是有一套理论来证明孩子犯错,即便孩子承认错误也会被翻旧账,抓住机会再批评一番。孩子担心被批评、惩罚,想方设法找借口;家长过于溺爱,凡事满足孩子,并放纵对孩子的管教,造成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坏习惯;家长自身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遇事就为自己开脱,孩子就会受到其影响,有样学样。

正解

引导孩子重责任有担当

面对“受害者心理”的孩子,家长要做好陪伴,给予关注与理解,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错误,关注错误的过程和原因,和孩子一起分析、梳理,思考解决办法。在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一味地否定和指责孩子,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收获自信与安全感,孩子才能真正学会担当、有责任心。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949-950期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