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到1米8的兒子向他咆哮時|解決青春期家庭關系緊張的方法

一、當青春期造成家庭關系緊張時

當小明步入國中之後,他和父母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不隻是因為他1米8的身高已經超過了他的父親,而是他發現很多事情他看到了和父母不一樣的觀點,他感覺到了他更加獨立了,他即将甚至已經是一個可以自己做主的成年人了。但是他的父母卻總是幹涉他的事情。母親事事給自己操心,吃的、穿的都是她來安排,平時經常問他各種事情,這讓他很反感,因為這些問題問得太細了。他體會到了被冒犯的感覺。

他的父親更加專制,總是堅持着自己的觀點。如果自己不根據他的要求做,就會大發雷霆,有幾次他實在忍不住和父親吵了起來。比如上一次他鼓起勇氣想要和夥伴一起去紋身的時候,卻被發現了。那次他和父親大吵了一架。

他内心并不想吵架,但是他的父母限制着他的自由,而這些自由目前看來隻有通過自己的抗争才能争取到。

小明的父母說起目前緊張的家庭關系。他們認為這并不是自己造成的,都是因為小明的原因。他們舉例說小明在進入國中之前不是這樣的。他們和小明很親密,一家人也很友愛。但現在小明卻變了很多,他們感覺到自己被小明從他的生活中排擠了出去。當小明要主動和他們交流的時候,都是要一些東西、錢或要去做某些明知道不能去做的事情。甚至,有時候小明會反駁他們的某些觀點,說他們過時了、有偏見等等。這時的小明讓他們很反感。

小萍最近也非常反感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總是和自己對着幹。周末,她想穿一身露肩裝和緊身褲與朋友去逛街。但是母親卻強烈反對,要求她必須穿運動裝出門。當父親知道她要參加的朋友一個生日聚會裡有男同學的時候,親自開車到KTV門口,堅決讓她回家的時候,她煩透了。他知道父親想的是什麼,但是那個男孩隻是她朋友的男朋友,和她一點關系都沒有。在上國中之前,她從來沒有發現父母是如此的獨裁和不講道理。

但是小萍卻沒有像小明那麼激烈的反抗,大多數時候她都是很苦悶,這反而激發了她内心更加嚴重的逆反心理。

二、青春期對于自主的探索

為什麼小明和小萍會産生這樣的變化呢?一切都是因為青春期孩子對于自主的探索。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青春期孩子身體快速發育,很多孩子甚至達到成人的體格,大腦也基本發育成熟,有了分析、聯想、邏輯、推理等進階思維能力。

那麼當青少年有了探索外界的能力後,自然就産生了自主探索外界的動力。

那麼當他們開始自己探索世界時,自然就會對世界的看法,和父母的看法産生偏差。當産生偏差後

但父母卻對青少年的這種行為有時會感到不适應,甚至感到困惑。這些原本接受父母的判斷、價值觀和指導的孩子,開始對父母的世界觀産生疑問,有時甚至産生沖突。

看到1米8的兒子向他咆哮時|解決青春期家庭關系緊張的方法

三、青春期孩子與父母沖突的産生

我們要知道,之是以産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和孩子面對青春期時期的角色轉變得不适應。

青少年開始越來越多地尋求自主,想要追求自我的獨立性和對生活的控制感。

很多明智的父母會認識到青少年的這種轉變是正常的。他們正在經曆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的青春期階段,即檢驗規定、擺脫依賴、建立新的同一性的時期。明智的父母将通過多種方式歡迎他們的這種變化,并把這當做孩子成長的标準。

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要想完全地接受青少年這種日益增長的自主性需求還是很困難的。

明智的了解青少年的獨立性和同意青少年紋身的需求一樣不可調和。

“紋身”事件更像是青少年的一次試探,試探他們是不是真正的能夠支配自己的身體。

但父母如何在不違背他們自由的權利下,又能夠讓他們知道有些事要慎重考慮他們的後果?這需要的是父母的智慧。說重了會打擊他們對父母的信任和自己信心的建立。但說輕了好像起不到相應的效果。

而參加KTV聚會又是青春期孩子另一種認同感表現。那就是夥伴認同。每個人都是處在一種群體中,而社會焦慮的産生,很大程度是因為有可能會被排除在群體之外。青春期孩子作為逐漸成長為成年人的個體,将要逐漸融入到群體。

但我們知道并不是每一個群體都能被另外一些人接收,尤其是當這個群體的認同感和父母的認同感相沖突的時候。對于父母而言,他們想要拒絕孩子尋找群體的動力,将可能打擊孩子在群體中的威望,同時将損害孩子的社會自信心。

好在大多數青少年在青春期的自主性探索,會逐漸增高,最終達到成熟的程度。當青春期即将結束的時候,他們将更加客觀,并學會了從父母的角度看待自己,而不再把自己理想化。

那麼如何才能盡力避免和青少年的沖突,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青春期自主性探索呢?

看到1米8的兒子向他咆哮時|解決青春期家庭關系緊張的方法

四、與青春期時期的青少年交流的幾點建議

1、正确面對青春期的自主性探索。首先父母要正确面對青春期自主性探索的存在,而不能想方設法地打壓或忽視它的存在。自主性探索對于他們以後的人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建立獨立性、自信心、友誼、邏輯和客觀思維等都是關鍵時期。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将造成同一性失敗或延遲。

2、積極引導。父母可以積極引導孩子的自主性探索,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權,包括穿着、飲食、休閑時間、結交朋友、興趣探索等等,當孩子感覺到了自己的獨立權利後,就能滿足他的自主性。這總比讓孩子無序地探索世界更加有利。

3、轉變社會角色。在青春期之前,父母更多的是扮演着專制型的角色。這個事情孩子絕對地依賴父母的支配和安排。但在青春期後,父母應該逐漸地轉變角色,轉變為寬容型、權威型的父母。是以包容孩子,同時做好自己,在這一時期是最重要的。

4、鼓勵孩子建立同伴關系。青春期時期孩子的一大主要社會任務就是建立同伴關系。這一時期父母不應該阻止,而應該鼓勵孩子去突破自己,鍛煉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同時給孩子更多的建議(而不是指導)。讓孩子在同伴關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盡快成熟起來。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如果您喜歡的話,請點選一下關注,這樣您就能及時收到我分享的更多心理學知識。感謝您的支援和鼓勵。

本文由“輕松心理”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