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國強 | 經典:讓我的生活充滿色彩

經典:讓我的生活充滿色彩

王國強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辨別,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偉大複興提供了豐厚滋養。

作為一名教師,我不僅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中,都深受傳統文化的滋養、涵養、培養,并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我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

我接觸傳統文化是在曲阜師範學習期間,快三十年了,最初是讀背些唐詩、宋詞、元曲,接着學習了“三百千”、《千家詩》等。2009年7月,我有幸參加尼山聖源書院舉辦的第一屆海峽兩岸“讀論語、教論語”師資研修班,跟随兩岸的專家學者,深入學習了儒家經典《論語》;拜山東大學顔炳罡教授為授業恩師,系統研讀了“四書五經”。後來,我又陸續參加了大量的“國學講座”,并最終成為“泗水縣國學公益講堂”的主持人和主講者。

學習傳統文化需要童子功,我是半路出家,底盤不穩,根基不牢,往往是“學得慢、忘得快”。華羅庚先生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我平常喜歡鍛煉身體,為了防止遺忘,我就邊鍛煉邊溫習學過的國學經典:早晨,我有跑步的習慣,經常一跑就是20多裡路,其間我能全文背誦《大學》《中庸》《孝經》《道德經》《禮記·學記》等篇目;上午大課間,我喜歡跳繩,一口氣最多能跳1600個,此時我能背誦《古文觀止》中的衆多名篇;晚上散步時,我還能默默背誦《論語》中的大部分篇章。

傳統文化的滋養,使我“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有激情,有耐心,能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

傳統文化助力我的女兒成人成才,成長成器。在我的影響下,女兒小時候,背誦了五百多篇古詩詞、經典古文和蒙學系列,積累了大量知識,增強了記憶力,提高了了解力,開發了思維力;上國中和高中時,她就有了無窮的潛力和不竭的動力,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并如願以償地考上大學。大學期間,她憑借傳統文化滋養的“自強不息”精神和“慎獨自律”品質,發奮學習、埋頭攻讀,在學院裡由于成績最好、學分最高、獲獎最多,最終被學校保送為山東大學數學專業的研究所學生,同時被發展為中共黨員;她所在的宿舍,也在她這個舍長的帶領下,博學慎思,明辨笃行,連續4年獲評“優良學風”“磐石工程”先進宿舍,6名成員全部推薦或考上985高校的研究所學生。我想,女兒能順利考上大學,能推薦保送研究所學生,能在宿舍中起到模範帶頭作用,正是得益于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和育人功能!

傳統文化助推我的家庭上下和睦,美滿幸福。深受家風家訓的影響,我的爺爺生前是縣陶瓷廠(柘溝)的退休勞工,為人謙和、熱心助人,喜歡讀書、做事認真,重視對家人的教育。父親是遠近有名的大孝子,對爺爺奶奶悉心照料、無微不至,做到了“早請安,午探望,晚問候”;他還是勤勞能幹的老黃牛,要求子女老實做人、踏實做事,做到了“以身作則,嚴于律己”。我的夫妻通情達理、深明大義,對公婆孝敬有加,對丈夫全力支援,對孩子教育得法,是标準的“賢妻良母”。在祖輩的言傳身教下,我的女兒明理懂事、感恩師長,不論是大學期間,還是讀研時期,每天晚上都樂于與家人電話聯系或視訊聊天,說說身邊的故事,向家長報聲平安;每逢節日,她都為家人送上誠摯的問候;每到生日,她都能為親人送上真摯的祝福。

傳統文化的涵養,使我受益匪淺,獲益良多,并将世代延續!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怎能不和諧滿滿,其樂融融呢?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是傳統文化的推廣者

文化要振興,國學進講堂;

仁義禮智信,吾輩當弘揚;

鐵肩擔大任,妙手著華章;

大道之行時,百花皆齊放!

早在1998年12月,我在柘溝鎮創辦小荷文學社和《小荷》報刊時,就開辟“經典賞析”欄目,讓學生親近經典、欣賞經典,這種做法一直堅持到現在;2007年,我專門為全鎮國小生編寫了校本教材《國學經典誦讀》,讓他們讀起來、背下來,系統學習國學經典;2018年,我被縣老年大學聘為文學科教師,系統講授《家訓·家風·家教》,從西周時期的“周公誡子”講起,一直講到現代的《傅雷家書》,目的是傳承出色的家訓,培育優秀的家風,開展良好的家教;2019年,我參與了山大顔炳罡教授領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編寫,并擔任五年級冊的主編,該教材已認證山東省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成為地方必修教科書,在全省推廣使用;如今,我正參與中央黨校王傑教授主編的“上司幹部國學大講堂”系列叢書《廉政史話》的編寫,主要負責“家訓家風”部分。

我直接參與鄉村儒學講師志願者也已六年了。柘溝鎮是我開展此項工作的主陣地。每逢周六周日,我就深入柘溝的每個村莊,宣揚孝道文化,弘揚國學精髓,踐行“五常”道德;近年來,我又支教泗水育才學校和尼山孔子博雅學校,學校連續上班十天、休息四天,我就充分利用這四天進到村裡,經常是上午一個村、下午一個村,第二、三天連軸轉,最後給自己留一天或半天支配,陪陪家人、做做家務。

我覺得,志願者工作就是積德行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鄉村儒學工作,就能助力鄉村振興。我很贊同恩師顔炳罡教授的那句話——“鄉村儒學志願者是一群自帶幹糧給孔子打工的人”。是以,不論是在城郊還是鄉村,不論是在本土還是外地,開展國學傳承活動,打造儒風孝道之鄉,我都秉承一種信念“國學複興,勢在必行”,弘揚一種精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堅持一個原則“不計報酬,不辱使命”,紮紮實實做好儒學普及和推廣工作,讓“舊時王謝堂前燕”,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

對于如何開展好鄉村儒學工作,我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酷愛國學,傾心投入;

心系村民,親近鄉土;

設計課程,内容豐富;

講授生動,深入淺出;

講讀唱演,靈活自如;

形式多樣,不一而足;

雪落無痕,悄聲潤物;

潛移默化,改變陋俗!

傳統文化的培養,使我勇于擔當、善于作為,并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堅信,隻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有“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毅力,有“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氣魄,我們的鄉村儒學工作就一定能形成“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局面!

總之,我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受益者和推廣者,與傳統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END~

作者機關:山東省濟甯市泗水縣拓溝鎮李家村國小

來源:民間儒學心燈公衆号

繼續閱讀